今天重读《超预测》一书,在299页有这样一句:卡尼曼和其他现代心理学先驱已经证明,我们的大脑渴望确定性,如果看不到确定性,大脑会假装它存在。这就是很多“专家”为什么经常用肯定句的原因,当你说“一定”、“绝对”的时候,不管对错,总有人为你欢呼,认为你很牛逼;但当你说“也许”、“可能”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认为你跟没说一样,虽然后者更接近事实真相。
关于读书速读,绝对地说必须速度或者精读,都是不科学和不负责任的,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读的书整体上分为几类,认真的分析一下哪一类书应该怎样读,最后达到的理想结果是:你随时拿到一本书,就会自觉得认为这本书应该速度还是精读!不需要再问任何人。
在分析问题时,我喜欢用“倒推法”,以通过学习知识达到实现财富自由(知识变现)为例,你可以从金钱进入你口袋这一步开始分析,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金钱进入你口袋的前一步是什么?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就从现实生活中思考,因为我们就活在现实中,你仔细想想是不是,你之所以得到金钱,首先是因为两个字:做事。你可以想一想,你哪一次金钱的获取,不是因为你之前做了某些事?很少。
并且你获得的金钱,跟你做的事情,是相匹配的。
摆地摊是做事,做产品是做事,开公司是做事,做销售是做事,买股票是做事……只不过有些做得事多,有的做得事少,有些事对赚钱来说效率高,有些效率低。
明白了我们几乎所有的金钱都是因为做事而获取的,所以你如果想知识变现,就必须把你学习的知识跟做事联系起来,否则就是无效。
所以,知识变现=学习知识,然后让你能把事情做好,获取金钱;学习知识,然后能让你做对赚钱来说更高效的事,获取大量金钱;学习知识,让你随时能根据当下环境都能高效率赚钱的事可做,长期获取大量金钱。
总之,知识是为做事服务的,你看小说可以为了娱乐,跟做事关系不大,但是只要你想通过学习知识达到财富自由,就必须把知识和做事联系起来,反过来说,如果你长期做的事或做事方式都没有改变过,那也就证明了你没有获取到有用的知识:你的阅读是无效的。
那么阅读对做事有什么用处呢?我觉得有三点:
第一、学到好的理论,可以指导你的行动,更高效的做事。
第二、拓宽你的视野,让你做更高效的事情。
第三、可以帮助你掌握技能,做不同的事情。
从这三方面考虑,我把阅读内容归结为三类,每一类的阅读方式都是不同的。虽然说分为三类不能囊括所有的阅读,也不可能囊括所有的阅读,但是对于想知识变现的人来说,我认为这三类是重中之重,已经很有价值了。
所谓“让我想想”,就是阅读这一类书籍,你必须要大量的思考,提问题,然后再思考。我认为这类书籍阅读的时间如果是1小时,那么你思考的时间必须是2小时,因为作者的思想如果不能转变为你自己的,那么你只是思想的临时“储存室”,那么该思想就很难让你“放弃原来错误的或者低效的做事方式”。
这类书籍一般都是经典的论述类读物,作者在不断的提出观点,论证观点,而你要做的是吸收观点,提出疑问,通过阅读其它书籍验证观点,所以非常耗费时间。
这类书籍必须精读!必须精读!必须精读!!!
像这种类型的书,你读透了一本,就可以抵其它书10本,一年读透了10本,你的思想就会上升一个台阶,积累三五年,你就可以PK掉80%的人。这类书是万万不能速度的,你要清楚,阅读这类型书的唯一捷径就是花时间精读。
千万不要被“一年阅读200本书”这样的话或者人误导,要坚信,对于该类书来说,你若能真正读透两三本,其价值远远超越那种随便阅读的100本书。
阅读该类书籍,你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可以写在一张纸上,去其它同类的经典的书籍里面找答案,如果你读完一本书,一个问题都没有,一般说明你没有认真思考,继续读吧。
另外,阅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作者提到的书,如果这位作者比较厉害,他提到的书往往也不会太差,并且跟这本书往往有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可以把作者提到的书都写在书本最后一页空白处,并标注上在第几页出现的,如:《在不确定的世界》,P170。这是我在阅读《超预测》时最后一页的一个标注,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形成固定的习惯便于以后回看,你每次想找某位作者提到的书的时候,都可以去翻最后一页空白处,而不是在书内乱找或者想你记在了什么地方。第二、标注上出现的页码,你可以随时翻到该页看看作者提到本书时是怎么说的,尤其是决定是否买这本书时。第三、你就不用再担心买不到好书了。
对于那种介绍不同的事实,不同的方法的,能让我们经常有“原来还能这样”这种感觉的书籍,应该主动的多看,快速看,甚至可以只抽一部分内容看。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容易被我们的“已知”所限制:
比如,我在给品牌命名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放弃在自己已知的词语之间挣扎,先买几本厚厚的黄页,没事就翻翻看,那里边有千千万万个可以组合出的好名字。
比如,如果你是做营销的,不要总是使用自己已知的营销方式,可以多看类似《**营销的100种方式》之类的书,多去各种网站,论坛快速的了解一下不同的营销方式,然后挑自己可以做的重点学习,尽量不要把自己限制在已知的营销方式里边,因为有时候你换一种方式,或者组合两三种方式,效果就是你原来的好几倍。
比如,如果你想创业做一个项目,可以迅速的通过各种方式(不一定捧着书看才叫读书)把各种各样的项目都找出来,列在纸上,多分析一下做哪一个前景更好,成功率更高。也不要在自己已知的那些项目里边挑选,因为你已知的最多不会超过100个,未知的可能有1万10万个,为什么不把那些未知的尽量多的变成已知备选方案呢?
比如,你想学习知识变现,不一定非要出售课程,做培训,譬如你可以做产品,做品牌,可以和你拥有不同资源的粉丝一起创业做一个项目,等等,主动的去找,主动的去发现,会有很多很多种可能性。
比如,你手里有一定的现金,想学习投资,那么投资的方式有哪些种呢?不要只盯着自己已经知道的一两种,可以主动的去寻找各种介绍投资方式的书,翻读、略读,寻找不同的可能性,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之后,再寻找跟此类投资有关的第一类书反复阅读。
因为行业不同,我不可能举出不同行业很多类型的书籍,以我不断学习的营销为例,直到今天,我都在不断学习新的营销方式,即便是一些人认为非常“野路子”的书籍,我都会买来翻翻,不断的会有惊喜出现。
还有一点,我们的思维惯性非常强大,以至于我们可能不知道居然有这类书籍存在,或者以至于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所以不管任何时候,当你遇到一个问题,就要问一下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难道我必须这么做吗?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遇到这个问题都必须这样做吗?
所以阅读这一类书,第一是要主动的去寻找,多买多看,万一买了一本垃圾书,直接放一边当废纸卖掉即可,只要你的整体策略是对的,不要太在意局部的小错误。
这类书,可以帮助你掌握技能,但是90%的人却把阅读这种书籍当做提升自己。你在做事的时候,所有需要“练习”才能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其对应的书籍都属于这一类。
各种类型的,你可以举很多例子:
读10遍《吉他自学三月通》,或者类似的10本书,对你来说作用都是零,除非你开始练习吉他。
读10遍《瑜伽气功与冥想》,或者类似的10本书,对你来说作用都是零,除非你开始练习瑜伽。
读10遍《文案训练手册》,或者类似的10本书,对你来说作用都是零,除非你开始练习写文案。
读10遍《PPT制作指南》,或者类似的10本书,对你来说作用都是零,除非你开始练习制作PPT。
阅读难,但是练习并坚持下来更难,所以很多人宁愿选择阅读,也不愿意开始练习,更不愿意坚持一种练习,这是90%的人都有的通病,但是大部分人都生病的地方,岂不是你的绝好机会,你要感谢大部分人都这样,否则你想超越别人,你可以想象一下有多难。
我自己以前就经常生这个病,曾经“学习”各种健身的方式,很认真的读过《瑜伽气功与冥想》、《瑜伽之光》,看过视频《八段锦》、《太极拳》、《八卦掌》等等,但是却没有坚持一种练习,你想想看,这些我学的东西,对我来说是不是垃圾,我学了跟没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我的身体会因为看这些东西更健康一点点吗?
这类书的主要目的,是辅助你学会某项技能,但是千万别认为你仅仅读了这些书,就掌握了这些技能。有很多类似“如何写出10万+的标题”之类的文章,也属于该类,很多人读得如痴如醉,其实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对于这类内容,你必须要做的是练习、练习、再练习!否则,还是先暂停一下,理清思路吧。
有些书是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书之间的,你自己权衡一下该投入多少时间,不要总是问别人,开篇已经说了,除非骗你,一般没有那么多确定的答案,书就书,怎么读是你的事,是你想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对应的如何做事。如何阅读只是我们总结出来的这样读最有效的一些规律,有效阅读的多了,你自己就会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规律,不需要按照别人教的去读。
第一类书阅读好了,你慢慢本能得就会按照更高效,更合理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像其它人长期按照低效的方式做事,因为你的行动是由理论指导的。而第三类书,如果你用得好,可以帮助你学会一些技能,让你非常有竞争优势。如果再加上经常阅读第二类书,不断得拓宽自己已知的边界,因为你有理论,有能力,所以你可以不断从低效的事情里边解脱出来,去做你不断发现的更高效的事情,以至于到最后,你不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仍然可以赚钱,也就是你实现了财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