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据派THU
本订阅号是“THU数据派”的姊妹账号,致力于传播大数据价值、培养数据思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池大数据科研平台  ·  人人都能读懂的大模型入门指南 - ... ·  2 天前  
数据派THU  ·  殷志健:我的大数据能力提升之路 | ... ·  3 天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太突然了 ·  5 天前  
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文摘  ·  OpenAI员工疯狂暗示,内部已成功开发AS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数据派THU

钟亮金:大数据赋能,助力生态水文学创新 | 提升之路系列(六)

数据派THU  · 公众号  · 大数据  · 2025-01-22 17:00

正文


导读


为了发挥清华大学多学科优势,搭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创新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应用创新的“π”型人才,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及相关院系共同设计组织的“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开始实施并深受校内师生的认可。项目通过整合建设课程模块,形成了大数据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实操应用相结合的大数据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钟亮金生活照


1.大数据项目启蒙:理论探索与技能培养


自21世纪伊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特征,其对社会、经济及政治领域的深刻影响不容小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专注于生态水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我意识到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水文学领域相结合,将为生态水文学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初次接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时,我了解到该项目旨在培育具备大数据思维和创新能力的“π”型人才,这与我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高度契合。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该项目,期望通过这一平台,系统学习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的专业知识。我坚信,这些知识将极大地赋能于我的生态水文学研究,助我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为我国水资源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参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过程中,我精心选择了包括大数据系统基础、深度学习、大数据实践课、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在内的多门课程。这些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从基础技能模块到能力提升模块,再到实践模块的全方位大数据知识体系,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全面的支撑。作为一名非信息科学专业背景的学生,面对这些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我确实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然而,得益于教师团队的悉心指导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我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不仅逐步克服了对课程内容的陌生感,而且深入理解了大数据领域的核心概念。通过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我成功掌握了多种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并深入了解了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建模中的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无疑为我在生态水文学领域的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来推动个人的学术科研工作。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数据应用实战体验


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课程设计独具匠心,其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逐步获得了大数据应用的实战经验。


在《大数据系统基础》课程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个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智能气象站项目。该项目由我们课程小组共同构建,我们根据前期设计选择了包括单晶太阳能板、锂电池、风速传感器在内的硬件设备,尝试搭建一个智能风速观测的小型气象站。我们通过将实时数据采集并写入清华数为Apache-IoTDB时序数据库,希望实现对风速数据的实时监测以及对未来风速的模型预测。此次项目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大数据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流程,并在实践中提升了我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深度学习》课程的大作业中,我们小组选择了将物理知识驱动的深度学习应用于水文领域的径流模拟作为大作业课题。我们努力将项目课程所学与水文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将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与经典水文学原理相融合,应用于黄河源区的水资源模拟,这一创新性的尝试也为我在生态水文学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大数据实践课》中,我选择了江苏省生态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作为实践项目的合作企业,并围绕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水质反演系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入实践。我们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地面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构建了一个大样本的水质监测星地匹配样本库。通过开发机器学习模型,我们成功实现了对河湖水质的二维监测系统,并基于项目成果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图2. 基于卫星遥感于机器学习的长江水质模拟


3.大数据与生态水文学融合:创新研究之路


生态水文学是一个涉及生态、水文、大气、地质和物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杂非稳态混沌系统。在该领域中,径流预报是核心问题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基于历史观测气象数据(如降水、气温、辐射等),综合考虑积融雪、植被截流、土壤蒸发、植被蒸腾、植被生长、地下水运动以及河道汇流等多种过程,对流域出口处的河道流量进行预测。这一研究对于水资源管理和洪水、干旱等水灾害防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传统的基于物理机制的模型在整合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生态水文过程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生态水文过程理解的不充分等。在参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启发下,我认识到深度学习模型在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方面的巨大潜力。因此,我尝试将大数据分析能力应用于生态水文学的研究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


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变化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的径流机理认识与高精度径流预报。通过将深度学习技术与生态水文机理过程相结合,我们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冻圈退化、植被变绿等复杂情况下的青藏高原径流预报提供了先进的解决方案,有望加深对冰冻圈过程这一现有认识不充分领域的理解。系列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水文学领域TOP期刊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和Journal of Hydrolog(1)上,获2023 WRR Editors’ Choice Award(Top ~1%),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得软件著作授权一项。


图3. 基于深度学习与生态水文机理过程的模型开发


4.学术社区服务:推动生态水文学的开源发展


在当前的大数据领域,开源模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在生态水文学领域,传统物理模型由于高昂的开发成本和较差的可维护性,往往采用闭源形式,导致学术交流与合作面临一定的障碍。秉承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相关理念,为了推动生态水文学界的学术开源社区建设,我们团队开发的全部模型代码均已在Zenodo和Github 等平台开源发布,旨在为模型的持续发展和实际应用提供便利和支持。迄今为止,我们的模型已在行业内获得了一定的认可。我们分别为中央气象台和智慧水利科技公司四信集团举办模型培训,并就模型的后续落地应用进行洽谈与合作。


图4. 参与AOGS 2023国际会议作口头报告


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2024年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EGU)年会和2023年亚洲-大洋洲地球科学学会(AOGS)年会上,我分别作了口头报告,与国内外同行学者就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此外,我也积极参与学术同行评审工作,曾多次担任WaterResourcesResearch和JournalofHydrology等行业权威期刊的审稿,为生态水文学领域内的学术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


5.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本人在参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全面学习了大数据分析与管理的先进知识体系,而且有效地将大数据的思维模式与技术手段融入生态水文学的研究实践中,从而促进了该学科领域的创新与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在多个研究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成功发表了若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此外,我亦积极参与生态水文学界的学术社区活动,致力于学术开源的推广,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这些经历不仅充实了我的学术旅程,也为我国水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我将持续投身于大数据与生态水文学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性的研究路径,以期在水资源管理与生态保护方面做出更显著的贡献。


编辑:于腾凯
校对:林亦霖



关于我们

数据派THU作为数据科学类公众号,背靠清华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分享前沿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创新研究动态、持续传播数据科学知识,努力建设数据人才聚集平台、打造中国大数据最强集团军。



新浪微博:@数据派THU

微信视频号:数据派THU

今日头条:数据派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