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术中国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研之成理  ·  Angew. Chem.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术中国

山东人:我考试牛逼,你凭啥看不起?

学术中国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11-13 12:00

正文


来源 | 槽值(ID:caozhi163)

文 | 槽值    编辑:学妹


7月31日,是济南2018年考研班开课的日子。


一大早,山东会堂里座无虚席。会堂里,既不是音乐会,也没有歌舞剧,而是挤满了3000多名学生。大家按照报名顺序排座,分别是一二三层,最后报名的学生一排排坐在舞台加置的小板凳上。


老师在话筒前一字一句,学生们在纸上奋笔疾书。


山东会堂里考生们在上政治课/东方IC


而这,只是山东考研大军的一个小缩影。


这场比拼,才刚刚开始。



夏天的高考,冬天的考研。


一个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个是全国各地四处跑。


考研,成为第二块跳板,给那些在起跳时错过第一次机会的人。


2017年研考全国报名人数达201万人,比2016年增加了24万,增幅13.6%。


位居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和北京,山东以18.7万位居榜首,河南以15.66万位列其次。


数据:各省份考研官网提供


这并非山东第一次摘得桂冠。人数只是缩影,山东学子们的考研拼劲也一直名列前茅。


打败了酷暑和秋老虎,考研的日子越来越近。气温逐渐降低,而学习的热情却逐渐升温。


加在身上的棉衣,比不上书桌上做完的习题。


山东考研大军,不知何时已成为“认真刻苦”的代名词。


国庆假期不回家,抱着书本在图书馆驻扎。


国庆假期,山东聊城大学图书馆中复习考研的学生/视觉中国


济南还设有专属集训考研基地,以“封闭式、高三式、全日制”为口号,为考研学子保驾护航。严格管理,学习作息统一,开辟“魔鬼式沿途”。


某考研班制定的学习时间表/某考研班官网


网上有个段子:“ 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 ”。


那么,考研考三年,苦也熬成甜,眼泪都不咸。


考研,使得山东学子的玻璃心磨炼成了金刚不坏的钻石心:一次考上的是幸运儿,考两次是家常便饭,考三次是勇气可嘉,但也不足为奇。


庞大的人数,不懈的勤奋,执着的信念,令人不禁抛出疑问: 山东人为什么爱考研?



考研因为山东穷?呸。


许多人对于山东的印象,得益于朗朗上口、接地气的广告宣传语。


“挖掘机技术哪家强?中国山东找蓝翔!”



除了让不少人记住了唐国强老师英俊的脸庞外,还占满了外地人对于山东的全部印象。


别人家的“新东方”是学英语的,但广告里山东的新东方主要是学做饭。


亦或是,《红高粱》中袒胸露背,脚踩黄土地,一步一吆喝的山东大汉,他们敢想、敢说、敢做。生机勃勃地呈现山东民间的奔放与生动。


再加上媒体的宣传和众多影视作品,使人们提起山东时,头脑中不是“闯关东”,就是煎饼卷大葱。


时尚中透露着朴素。


而对于山东,你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


《琅琊榜》、《伪装者》、《温州两家人》、《父母爱情》等脍炙人口的热播剧,是出自山东影视之手。


作为农工大省,山东在家电、汽车、化工等领域做出极大贡献。今年,青岛打造师大工业功能区,到2025年产值过万亿元。


这些领域为日常生活保驾护航,却很少为寻常百姓所知,使人无法从触手可及的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中感受到山东的实力所在。


你不能因为看不到,就否定山东的经济实力。



山东人爱考研,因为想逃离家乡?


主要还是因为学校不够分。


最新数据显示,山东2017年研究生报考人数18.7万。


山东的高校并不少,但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山东共三所大学入选。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分校)。


高考的时候,全省人奔着这几所好学校拼命。熬到了考研,终于可以全国各地任我行了。


这样的机会,为何不抓住?


昨天跟一位山东同学聊天,她考了三次研,明年硕士毕业。


问及她为什么要执着考研,她说:“以为考上研能改变命运吧。”


“那现在改变了吗?”

“没有。”

“后悔吗?”

“不,能让我更踏实地回去了。”

“为什么?”

“因为见到了更多优秀的人,看到了生活还有这么多种可能。”


前段时间,靳东回山东老家的视频让人看到了“霸道总裁”人设背后亲民的一面。


酒桌上,一群人端起酒杯,靳东的山东话说得很溜,“无论好坏,不论贫贱,只要我以后回来,咱朋友们就能聚齐咯。”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所成就,不是为了出走,更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10月24日,淄博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网发布通知,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博士研究生给予安家补贴20万元,3年内给予每人每月4000元生活补贴;“双50强”企业硕士研究生3年内给予每人每月2000元生活补贴。


积极的政策支持,也令不少山东人卯足了劲读书。而读研,不过是为了争取更好的福利和就业机会。



在山东,不考研的女孩,基本上算是嬉皮士了。


对于山东的姑娘小伙而言,工作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读书故,两者皆可抛。


山东人对两件事从来不含糊,喝酒和读书。


一方水土一方人。


从文化传统上来看,孔孟之乡的齐鲁大地,思维偏保守正统。一份高学历,点燃了对“学而优则仕”深信不疑的山东百姓提升生活水平的希望。


为官则有权,权生关系。中国人讲求关系和人情,这一点在山东的酒桌上尤为体现。


作为礼仪之邦和酿酒大省,全省108县,县县都有酿酒厂。而落座、上菜、喝酒,样样是规矩。酒杯不能断,尊卑自然也不能乱。


如图所示,上酒桌之前,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主陪”是请客陪酒中最尊贵的人,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


“副陪”则是陪酒中第二位尊贵的客人,负责买单,背对门口;


“主宾”则是客人中最尊贵者坐的位置,也常常让酒量最大的人来坐;


“副宾”坐在“主陪”的左手方。


坐稳之后,上菜、倒茶、倒酒等,都是从主宾位置开始。上的第一道菜,先对客人表示感谢,主陪用公筷给主宾夹第一筷,以表尊敬,而后大家便可以自由吃菜了。


宴会的开始和结束,都由“主陪”招呼。一般情况下,主陪和副陪会跟每一位客人喝一杯,客人需要回敬即可。


上了酒桌,不光难逃喝酒。放开性子地发问,也是一个接一个。


而在山东的酒席上,有一种回答可以巧妙躲过绝大多数的提问。


结婚了吗?——还在考研。

工作了吗?——读完书再说。

以后打算干什么呀?——在考公务员。

怎么还不找对象呀?——学习最重要!


为什么读书地位这么高?


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不仅仅体现在酒桌上,也融入了日常生活中。对于长辈的孝和顺,变成了继续读书的潜在动力。


父辈那一代,改变命运的方式除了上学,就是当兵。而到了21世纪,当兵的人数少了,就只剩下上学了,家中的老人从小就会念叨着:你是想去工地搬砖还是想坐办公室?


没人愿意让孩子继续在家里朝黄土背朝天,而第二产业多以高体力强度、高污染的工厂为主,以互联网、文化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还未成气候。


山东家长们的心中:做公关的就是露大腿的,做销售就是喝大酒的,学心理学就是给人算命的,学IT……为啥不去咱蓝翔电脑学院呢?



因此,相较而言,体面的政府公务员、国企、企事业单位成了挤破脑袋想进的地方。


一份高学历,也更有机会竞争上这些更安稳、更有保障的工作。



我凭本事考的研,你凭啥看不起?


知乎上的一个提问引起争论:是不是山东高校学生热衷于考研?


一位山东同学的回答获得高赞。


“俺高考考的分高,恁说俺死读书。

俺考研考上了985,恁说俺综合素质低。

俺也不想考研,俺想早点上班挣点钱,这样俺妈就不用整天下地干活了。

但人家公司实习都不要俺济南这种小二本学校的。

俺妈说,考研吧,研究生毕业唠工资高,能多挣点钱。

俺想想也是,就想考研。”


评论区里呈现出了两种画风:


1.山东同学都是学霸,坚持不懈地努力。很多人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笔试竞争力很强。


2.你们是因为没抽中卵巢彩票才走的这条路。只知道死读书,就算考上研也没什么出路。伴着言语间不难看出的不屑与嘲笑。


高考的时候,与自己省份的众多同胞们竞争,就算成绩依然不错,不能排在前面仍是只能将就读个不喜欢的本科。 优势体现不出来


用山东和北京举例:


2017年,山东共有58.3万人报名高考,而双一流大学榜单上山东省仅有3所。


同年,北京高考报名人数为6万,双一流高校共34所。


两个地区的学生被高校录取的比例:


一个是194000:1;一个是1764:1。


得有多努力,才能在同省的众多拼命三郎中完美逆袭?



考研没有省份之差,没有单独卷子。统一评判标准,全国各地都可以考。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过了,这么好的机会摆在这,还不准我们自己往前追了?


自己成绩好,就叫学习能力强;山东同学考高分,就是高分低能。


有一种坏,就叫见不得别人好。


那些自己没有考上,就开始埋怨山东考研人多的人,既拼不了爹,又吃不了苦,只能从客观环境上找原因,把这种嫉妒成恨转嫁到他人身上。


休怪别人太强,是你自己不行。


他们瞧不起的不是山东的考研大军,而是所有踏踏实实靠着自己的努力换取好成绩的人,是那些抢走了他们自以为只属于他们机会的人。



考该考的研,走该走的路。


上大学的时候,总会遇到这种人,你好好读书他讽刺你“书呆子”,你打工兼职他会嘲笑你“穷酸”,当你尝试新的穿衣风格开始化妆打扮时,他会永远打击你“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