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精致的背后,是有代价的
现在网上有这么一群“穷精致”的年轻人,
年纪轻轻没有存款,月收入只有四五千,但每天过得很精致。
用的周边都是LV、Gucci这些奢侈品,
每到周末,必去往网红餐厅打卡下午茶,
一到假期就是全世界旅游……
精致穷的背后,也是有代价的。
前两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叫做“月入3000,欠了10万信用卡,还不上怎么办?”
更为可怕的是,以上的故事并非个例。
央行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我国
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
在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76.89亿元,也就是说,
8年增长了10倍以上!
无节制的
透支性消费,
让精致只停留在表象,而
你
会
越来越穷...
与此同时,我会发现很多有年收入百万以上的同学,他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特别舍得花钱。
一年花在学习上的开支超过10万的都是很正常的。
但是令我感到好奇的是:他们并没有因为花钱学习而越过越穷,相反他们的收入会变得越来越高。
不同的花钱方式为什么会带来不同的收入,
这个背后的差异真的令我特别感兴趣。
你的钱是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
什么是生活资料呢?
花钱买好看的衣服,花钱买包包,甚至于说花钱买车,对于90%的人而言,都是属于生活资料。你把这个钱花掉之后,它是无法再形成收入的。
而你花钱去学习一个技能,比如说photoshop或者是短视频的剪辑和拍摄,
你在投资的其实是你的人力资本
,就是让你的时间更值钱。
那么更高一个维度的花钱其实是在做投资,
就是买入一些处于相对低位的资产。
比如说我之认识一位90后的女性创业者,
她在大概5年前的时候,就把自己赚到的所有钱用来推广自己的公众号。
那个时候,可能2000块钱就可以在一个5万阅读的公众号上做广告大概能够引流10000-20000个用户。
相当于说她的一个获客成本才两毛钱。
而现在她接随便接一条广告,可能就收3万-5万。
正是因为她有这种不断投资流量的意识,现在她的公众号矩阵一年收入可以超过1000万。
那么哪些东西值得花钱?
能够帮助我们达成个人目标的事
比如说一台好用的笔记本电脑,
比如说花钱去学习某个技能,类似于短视频剪辑。
我们在这些生产力工具和技能上的投资,
本质上是提升我们的劳动力资本。
让我们的单位时间的产出,能够得到成倍的提升。
我还记得我14年左右第一次下定决心要花5000块买一台iPhone手机,最核心的原因是认为说,如果我不买一个智能手机,我可能会错过移动互联网这个时代。
毕竟,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能够提升我们社会适应度的事
成功=初始成就x社会适应度
有一位网络科学家叫巴拉巴西,他是《链接》这本研究复杂网络专著的作者,累积的论文被引次数超过10万。
他写了一本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成功的书——《巴拉巴西成功定律》,研究了为什么很多成绩好的运动员,但是没有出名?为什么很多厉害的学者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大众认可?
核心的差距就是说:
很多厉害的人他们有初始的成就,但是他们没有被社会所认可,所以他的成就是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当中,而且会被时间所遗忘。
如果你希望取得一定的社会成就,
除了取得一定的初始成就,更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你很厉害,提升你的社会适应度:
—去和行业里的专家交流请他们吃饭,是提高我们社会适应度的,就值得花钱。
—花钱在团队身上,提升他们的能力。
—花钱去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让客户来找你。
为你在乎的人去花钱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TED演讲,
他讲的是花钱能够买来幸福吗?
答案是不一定。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给别人花钱,提升我们自己的幸福感...
他们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找到了两只躲避球的球队,一只给钱让他们花给自己,另外一只给钱让他们花在别人身上。
最后研究者发现,
花钱在别人身上的那支团队,成为了联赛冠军。
比如说,买一个按摩椅给你的父母,买一点他们想买又舍不得的东西,给你的另一半,买个好看的包包。
通过花钱让你身边的这些亲密的人开心,你也会提升你的自我价值感,然后更有动力去创造价值,产生更高的收入。
一个人能赚多少钱,
看他花钱的方式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