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父母志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美好家庭的打造地,爸爸妈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OpenAI 和 Grok 都在卷的 ... ·  11 小时前  
APPSO  ·  杨植麟和梁文锋,论文撞车了 ·  2 天前  
小众软件  ·  另外两件事[250221] ·  3 天前  
APPSO  ·  刚甩掉 OpenAI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父母志

“妈妈,我想再玩5分钟”:两种父母的回答,让孩子未来过着两种人生

父母志  · 公众号  ·  · 2024-10-07 07:00

正文

晚上,孩子在邻居家玩,已经九点了,妈妈喊他回家,他却说:“我不想回家,让我再玩会吧!”怎么劝都仍然坚持……


相信这种情况,很多妈妈都遇到过。您当时是怎么应对的呢?一般有两种回答。


第1种:毫不让步的执行派

“太晚了,别耍横,大家都要休息了!”在她们身上,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无论孩子如何撒泼耍赖,都不会让步,都会坚决按照计划来执行。


第2种:一哭就哄的软心派

“看来你真的很想再玩一会,最后5分钟,不能更多了。”孩子一哭就心软,孩子一闹就妥协。这类妈妈认为,止住孩子的哭声,孩子也就开心了,把对孩子的疼爱变成了没有原则的妥协。

第一种妈妈非常严格,一年365天都必须这样做,完全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了: 无论如何,我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决定权,我不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第二种妈妈架不住孩子的哭闹,无限妥协,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 只要我哭闹,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瞧瞧,能否让孩子多玩几分钟,看似是小事,但日积月累后,妈妈们的两种回答,会成就孩子两种不同的人生。


这两种处理方法

会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01  规则意识


规则并不是指禁止做什么,不让孩子做什么。 相反,它为孩子明确了一个行为的边界,让孩子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在边界内收获稳稳的安全感。

在现代家庭中,一种是规则过多过细,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认识不到自己的力量,从小就埋下了怯懦的种子;另一种是缺少规则,家庭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儿,只会不断地挑战下限,逐渐变成了“小霸王”。

02  亲子关系


爱孩子是不是就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说的“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什么都接纳, 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意愿,有规则接受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主导控制权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接纳”,他们认为一旦父母没有顺从自己的意愿,就是父母不爱自己了,长此以往,在任何关系中,他们都会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形成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

在家长主导控制权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内心的需求被忽视,他们表面顺从,但并没有真正地接受规则,叛逆的小火苗逐渐燃烧,最终亲子关系也走向了分崩离析。



03  时间概念


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完成,这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准则。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对时间观念模糊,会让他做事拖拖拉拉。本来两分钟就可以做好的事情,硬生生十几分钟才完成。进入小学、初中阶段后,更会因为拖拖拉拉,导致作业完成落后,成绩也受到影响。

面对此类要求

应该如何应对?


提供“有限选择”


建议,不妨试试“有限选择”。即根据情况,尊重孩子的感受, 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 在给孩子选择权的时候,父母对当时的情况作出说明,并强调具体的要求。

还是借开篇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可 以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妈妈看得出来,你真的很想再玩一下,那你希望再玩5分钟,还是10分钟呢?”

把主动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同时提供的选项又在自己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这样既让孩子得到了掌控感,又灵活地遵守了规则。

具体表达规则


“太晚了,都要休息了”等语言较抽象,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规则,对于孩子而言很难理解。

家长可以尝试更具体的表达,“小朋友和大人都应该睡觉了,放下玩具,穿上鞋子,带好水杯,跟阿姨道别,我们回家啦!”让孩子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