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小鹏汽车与滴滴合作的历程,以及共同研发的新车型M03的发布。文章中提到了小鹏汽车的发展历程、与滴滴的合作细节、M03车型的特点和定位,以及小鹏汽车未来的规划和目标。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小鹏汽车与滴滴的合作历程
小鹏汽车与滴滴经历了多次合作与接洽,最终通过收购滴滴的造车项目,实现了技术、团队和产品的整合。这场合作对于双方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小鹏汽车来说,获得了新的技术和产品,扩大了市场份额;对于滴滴来说,将自身的业务延伸到了汽车制造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关键观点2: M03车型的定位和特点
M03是小鹏汽车与滴滴共同研发的新车型,定位为一款智能出行车型,面向B端和C端市场。M03在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等方面具有优势,同时注重C端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配备了多种高科技配置。
关键观点3: 小鹏汽车的未来规划和目标
小鹏汽车未来的规划是拥抱全球市场,从欧洲起步,拓展全球市场份额。同时,小鹏汽车将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的理念,持续投入研发,包括但不限于智能驾驶、自研芯片、人形机器人以及飞行汽车等领域。小鹏汽车的下一个10年的目标是成为未来出行的探索者,面向全球的AI汽车公司。
正文
不知不觉,“PPT造车”、“新势力三傻”之一的小鹏,成立至今也整整第10个年头了(众所周知,自黑不算黑
)。
雷军、王传福、
黄仁勋、
朱华荣、
周鸿祎等和汽车领域相关的大佬们,也纷纷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在发布会台前,
回顾起造车过
往的何小鹏数度哽咽:“不是我们这一群人创造了时代,而是时代号召了我们。”
但不管怎么说,号称“开启AI智驾时代”、也预热了小半年的重磅车型
MONA M03,
今天终于落
地了:而且
相比预售时的价格,足足低了1.6万元!
于是,台下发出了一片片的欢呼声,震得人耳膜有些生疼
。
不过呢?看到这台车的定位和造型,相信有些小伙伴会开始怀疑:
在这里可以很负责任地说,
M03和“纯血小鹏”的P5不同,它
是小鹏和滴滴“混血”的产物!
用的也是滴滴团队搭建的架构,而不是小鹏自己的扶摇架构2.0。
这从很多地方都可以得到证实,就比如M03的动力电池用的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此前从来没有在小鹏的车型上出现过:
电机也没有用小鹏自
研的XPower动力总成,
而是用的菲仕绿能和苏州汇川的供应商方案。
而除了“你好小P”这个语音唤醒词和还不错的交互体验以外,
车机UI
和小鹏的在售车型也有所不同:
最后盘下来会发现,
M03与小鹏现款车型重叠的部分,似乎只剩智驾系统了。
当然,何小鹏在这次M
03发布会上也不止一次提到了“滴滴”,以及“共同研发”等词。
不管怎么样,
对于目前的小鹏而言,把销量提上去是当务之急,
毕竟“2014届电动三傻”之中,理想已经月销5万辆,蔚来最近也稳定在了2万辆左右。
而小鹏虽然去年一靠G6打了一场漂亮的反击战,月销连续冲顶2万台。但显然今年受到友商冲击之后,似乎有些热度减退,销量又回到了1万辆上下。
毫无疑问,如今的小鹏亟需一款像去年G6一样,能把量走起来的车,而M03就顺理成章地成了
“全村的希望”
。
那么今天,社长就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
小鹏和滴滴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MONA诞生究竟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又能有几分胜算?
说起小鹏MONA品牌以及M03的由来,就不得不说一下当年
滴滴造车
那些事了。
当年滴滴之所以能从众多租车软件中脱颖而出,靠的就是强大的运营能力,硬生生通过“价格战”把友商都拖死了,才发展到了现在。
不过滴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7年一共亏了500亿……
除了打车/拼车/代驾/骑车/顺风车这些传统出行业务之外,还面向车主拓展了加油/充电、洗车、租车、卖车等一条龙服务,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头部效应。
但滴滴认为这还不够,他们希望通过定制车型的方式,让租车产品走向高端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利润。于是,滴滴跟车企的接洽就变得频繁了起来。
2017年,
滴滴创始人程维找到了李想
,
俩人谈妥之后决定共同开发一款纯电MPV,专门
面向
“优享”和“拼车”业务,底盘架构直接用理想ONE同款。
从合照可见,李想当时有多开心。
毕竟当时理想还只是个估值只有2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而滴滴是估值超过580亿美元的超级巨头。简直就是理想在抱滴滴的大腿啊!
紧接着2018年,滴滴和理想合资成立了
桔电出行
,但后续却雷声大雨点小,合作车型一直都没能落地。
仅过了不到5年的时间,桔电出行就破产重整了。
至于,滴滴和理想的合作黄了的原因,有人猜测与美团入股理想有关——
“入股理想那段时间,美团上线了网约车业务,明摆着打算要抢滴滴的生意。这件事让程维特别不爽,觉得
理想有‘劈腿’嫌疑
,然后就对合作进行了冷处理……”
当然猜测归猜测,具体原因是什么,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滴滴并没有放弃合作造车这条路,于是程维就找到了“船夫哥”。
实际上,程维跟王传福关系一直都挺不错的,2015年前后滴滴采购过不少比亚迪的混动车,算是比亚迪的大客户。而王传福在一次圆桌论坛上还曾公开为滴滴应援,称“滴滴的网约车一定会是乘用车电动化的先锋部队”。
滴滴和比亚迪的合作进展可以说非常之顺利,2020年双方签署合作后,只用了11个月就落地了一款产品——
比亚迪D1。
(用时如此之短,比亚迪的造车实力和双方推进的意愿可见一斑)
而比亚迪D1作为一款只卖12万元的纯电MPV,性价比可谓非常突出,以至于很多人预期它会成为爆款中的爆款。
但万万没想到,紧接着滴滴发展历史上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就来了——
滴滴旗下的25个APP全部被下架“一锅端”,
市值一夜之间蒸发了500亿!
而滴滴原本计划大量采购的比亚迪D1、也就是准备卖给或者租给平台司机的王牌车型,也因需求降低而不得不大幅度缩减。
而已经造出来的车只好尝试放到C端市场上,卖给个人用户。
也不可能按原先走滴滴“渠道价”,所以D1的定价涨到了15.78万元,性价比优势不再之后,也就没能受到家庭用户的青睐。
最终,比亚迪D1的累计销量没能达到5万辆,也宣告了双方合作的终局。
2021年对于国内科技巨头来说,是个极不平凡的一年。
华为被美国制裁加码,小米被美国认定为“涉 军 企业”,滴滴也因数据问题遭遇退市风波。
在危机之下如何破局?巨头们无一例外的都想到了一块——
造车
。
华为在经过多轮思想斗争之后,决定坚决不造车;而小米则毅然决然的踏入了造车这条路。
程维经过先后与理想和比亚迪的两次接洽合作后发现,滴滴在与车企的合作过程中,实际话语权是很低的,要想闯出一片天,必然不能把命运交到他人手里。
于是,滴滴做出了和小米一样的决定,必须要自己造车。
2021年4月,滴滴内部成立了名为“达芬奇”的造车项目。
一年时间里,滴滴造车团队疯狂挖人扩张,规模一度达到1700多人,跟小米汽车基本上是同等规模,一共花了34个亿进去,
造车项目代号正是小鹏现在的
“MONA”
。
起初MONA项目进展相当迅速,整车造型、技术架构、底盘软硬件等等都弄得有模有样,营销和售后人员也搭建到位,几乎到了给个厂子就能造工程样车的程度。
滴滴原本的打算,是收购国机智骏的赣州工厂获取造车资质。但那段时间很多新势力都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导致
独立建厂拿资质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小米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建厂,大手一挥——630个亿就砸进去了。
可滴滴手头哪有小米那么富裕,2021年亏了493个亿,2022年又亏了238个亿……
但付出那么多资源组建的技术团队和框架,说扔就扔太可惜了,所以
滴滴就寻思着把滴滴造车剩余的那点“家底”打包卖出去。
说到滴滴为什么会相中小鹏,而不是造车底蕴更强的传统车企?
我想大概是因为,一是小鹏恰好是国内做智驾最领先的企业之一,与自家网约车系统合作,更容易实现智能驾驶的普及。
二是小鹏在发布重磅车型G6之后,还被大众集团相中签了深度合作,生存危机方面暂时不用担心。
小鹏并没有拒绝滴滴,毕竟多一个合作伙伴意味着多一点抗风险能力嘛?
滴滴则表示无所谓,既然给不出现金,那就“
卖身
”吧
。
于是,小鹏就以自己3.25%的股份,作价58.35亿港元,将滴滴达芬奇项目的团队、车型和技术整体打包收购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媒体报道,这场交易并不是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一场分成四个阶段的
对赌协议——
第一阶段,是把原本滴滴达芬奇团队整体转移到小鹏旗下;
第二阶段是MONA的第一款车型实现量产。
前不久,这两个阶段刚刚实现。
小鹏也趁机发布公告称,完成了对滴滴3.25%的股权交割。
而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属于小鹏对滴滴提出的股权激励。
在小鹏M03新车上市的13个月内,滴滴平台累计采购10万辆M03车型,会触发第三阶段指标:小鹏对滴滴发行1405万股。
如果到了第二年,M03车型在滴滴平台还能卖出10万辆以上,则满足第四阶段:小鹏再对滴滴发行1428万股。
现阶段来看,滴滴与小鹏的合作并不是蔚来和江淮那种甲方乙方的代工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滴滴既是小鹏的大股东,也是小鹏的下游客户。
假设对赌协议能顺利达成的话,毫无疑问对于小鹏来说将是重大利好,对滴滴来说也是稳赚不赔,大概率是一场“双赢”。
毕竟
年销高达10万辆的稳定需求,对于小鹏来说确实能解决燃眉之急;
而滴滴则能通过小鹏的接手变废为宝,从烧钱的项目转变成对造车业务的投资。
但这背后,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首
先,滴滴怎么在B端市场“推销”
M03?
毕竟网约车市场的产品选择权,某种程度上也是掌控在司机们手里的。
所以M03的产品力仍然是重中之重:至少要在与埃安S、比亚迪秦等同级别有先发优势的车型竞争中获胜,才有机会闯出一片天。
在10-15万元这个级别,M03最能打的亮点当属智能化,尤其是特斯拉同款,基于纯视觉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同级唯一,没有竞争对手。
社长觉得相比家庭用户,
智驾对于长时间开车的司机或许更有吸引力
。相信大家在深夜打车的时候也偶尔会遇到“打瞌睡”的司机,他们真的太需要解放精力了。
所以M03能不能在B端走红,主要得看后续滴滴能不能在宣传上把智驾这个卖点打入司机的心里。
进一步来说,这也算是小鹏向Robotaxi方向迈出的一小步尝试,毕竟大模型智驾能力的提升,是需要海量数据才能“喂大”的。而网约车司机的高强度行车,恰恰是获取数据的绝佳载体。
虽然有滴滴作为B端市场兜底,M03销量大概率不会太差,但小鹏必然不希望M03只是面向B端的产品,
C端用户同样是
M03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也是为什么,何小鹏在介绍M03用户画像时,认为年轻和人首购、智能升级换购和新生家庭增购群体,将会是M03的主
要用户群体,反而整场发布会对B端群体只字未提。
这并不是何小鹏在刻意“避重就轻”,想把产品体现得更高大上一些。
实际上M03在很
多设计和配置上,都确确实实是在为C端用户打造的。
比如说,M03配备了
四音区语音座舱
,这个配置网约车显然是用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