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一手调研纪要和研报数据,点击上面图片小程序
北戴河之后,决策层重新活跃,媒体报道其考虑允许使用地
方专项债来刺激消费并回购地产库存。然而,通缩负反馈循
环似有深化,上述政策力度必须出手要重。
政府或将加大房地产收储力度,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然而这些增量举措仍然是
反应式的,难以缓解通缩压力。预计
GDP
环比增速仅仅在低位企稳,难以出现明
显的复苏。
政府可能加大对房地产收储的资金支持,但资金规模或许有限
:彭博社
报道
称,
决策层正考虑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来购买未出售住房,以此来进一步推动目
前停滞不前的房地产收储计划。该计划于五月中旬推出,旨在缓解房地产库存压
力,资金来源为央行推出的
3,000
亿人民币保障性住房再贷款。然而,使用该工具
需要每年为其支付利息,同时贷款本金最晚也需在五年后偿还。这在一定程度上
抑制了地方政府动用该工具的积极性,尤其是一些债务压力较大的地区。迄今为
止,
3,000
亿人民币的再贷款资金仅仅发放了
120
亿人民币,进度较为缓慢。
相比之下,地方专项债本质上背后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尽管地方政府需要每年为
此支付利息,但到期本金可以被续作。如果从整体上而不是单独地去考虑地方专
项债的回报,那么地方政府将更加有动力去推动房地产去库存。
然而,有效房源的不足将影响政策效果
。房地产过剩问题在低线城市中最为严
峻。但随着其人口总量不断地萎缩,这些城市里的已建未售住房很有可能最终成
为“不良资产”,因此难以成为理想的收购对象。相比之下,一二线城市住房需
求相对旺盛,但这些城市里的住房库存更多的是在建住房而非已建住房。另外,
目前各地对收储房源的大致要求是周边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同时优先选取
整栋或整单元未售、可实现封闭管理的项目。这就进一步限制了有效房源的规
模。
考虑到上述因素,再加上政府此次为房地产收储分配的专项债额度或许不多,
上
述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提振效果料将有限
。为了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决策层可以
考虑以下对策:第一,放松对房源规模及地段的限制。第二,建立一种新的机
制,既能克服道德风险,又能使得在建住房也能成为有效房源。另外,决策层也
可以考虑分配充足的资金,以避免地方政府在收储过程中因过度压降房价而打击
房企参与的积极性,扰乱市场信号。
总的来说,三中全会之后的政策刺激仍然是反应式的,难以使得通缩压力得到有效的缓
解,最终可能导致工资
-
物价的负反馈螺旋
。从住户调查的数据来看,名义工资同比增速
已经在今年二季度跌到了
4%
。相比之下,
2020-22
年的平均水平为
6%
,而疫情前为
8%
以上。另外,消费者对就业的信心也达到了历史新低,尤甚于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