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在全球电影票房榜上的排名进入前15名,一举成为亚洲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正如饺子导演所说:“出来混的前提是出来。”《哪吒2》从中国电影市场冲出来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时代对“出来”精神的呼唤。
饺子导演毕业于四川大学医学院,却毅然放弃稳定的职业,选择自学三维动画。在“啃老”三年后,他凭借短片《打,打个大西瓜》一鸣惊人,随后又用18年时间完成了从医学生到百亿导演的逆袭。他的身上映射着电影中哪吒的精神内核——不服输、不认命,也正是这种不断走出舒适圈的魄力,不断突破自身极限的拼劲,造就了如今《哪吒》系列的现象级成功。从一名医学生毅然转行到动漫领域,从一名普通动画爱好者走到百亿票房导演的高度,饺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证明:真正的成功,不是等待机会,而是创造机会;不是“等等”,而是“出来”,是迈出行动的勇气,是勇于尝试的决心。
这种“出来”精神同样存在于电影中。《哪吒之魔童降世》里,哪吒从被偏见束缚的“魔童”到逆天改命的英雄,没有一味消极,没有自怨自艾,而是选择通过反抗、通过行动来改变世人的偏见,“我命由我不由天”正是“出来”精神的生动写照。而《哪吒2》中,饺子导演不仅延续了第一部的热血与反抗精神,还通过申公豹等角色的复杂人性,打破了传统神话的二元对立,并通过神话外衣讲述了当代青年面临的现实困境——偏见、规则、代际鸿沟。电影中,申公豹的“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道尽职场新人遭遇的“出身歧视”,而哪怕受尽歧视,申公豹却依旧坚守着心中的信仰,这种反差式的角色叙事成功使得申公豹等人物形象走出银幕,成为普通人生活的一角。电影里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形象,更多的变成了社会文化缩影——面对偏见,我们究竟该活出什么样的人生?正如电影中所说:“我想试试!”这种“破界”精神正是“出来”精神的核心——敢于突破规则,勇于尝试新路。而《哪吒》这种突破常规叙事的“反套路”,不仅收获了观众与影评人的称赞,同时也为中国电影行业提供了借鉴:不能再因所谓的流量故步自封,只有从利益、叙事上“出来”,才能真正赢得观众的认可与掌声。
《哪吒2》的“出来”,也为中国电影的“出来”打开了大门。《哪吒2》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国产影视作品的国际化探索了一条新路——现今的观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俗套的叙事,不再蒙蔽于所谓的流量之下,中国电影要想在全球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敢于“出来”,突破过去的叙事牢笼,创作既要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融入新时代创新思想,用高质量的影视内容打破偏见,吸引受众,赢得尊重。
《哪吒2》的“封神”,既是社会对用心制作作品的肯定,又是时代对“出来”精神的呼唤。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行业的进步,中国都需要这种敢于“出来”的精神——不畏流言,不畏困难,勇于尝试,勇于破界。愿每个人都能像哪吒一样,勇敢迈出第一步,在时代的浪潮中“逆天改命”,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