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韭圈儿
做好的投资者教育(原“韭菜说投资社区”迁移而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韭圈儿

2025的第一只重磅宽基,为什么是科创综指?

韭圈儿  · 公众号  ·  · 2025-01-22 16:15

正文

‍‍‍ 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今年国务院办公厅的1号文件,也是第一个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指引文件。

政府投资基金本身投资科技、创新企业,这种风险投资意味着对基金的考核期限更久,要以更加宽容、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投资那些成功率并不高,但一旦成功就能创造丰厚收益的项目。

诸多科技独角兽企业想要完成从0到1的成长,也离不开风投基金在企业初创阶段的资金支持。

适逢今天,华夏基金的科创综指ETF也顺利获批,春节后产品应该就会很快发行。

这次科创综指有12家基金公司率先申报,相信后面也会有更多的机构入局。

往根本上看,2025的重点还是得看科创。


科创综指,表征性更强的科创板综合指数

从2019年开板以来,科创板持续扩容,从第一批上市的25家公司已经来到了2024年底的581家。

从当前科创板的定位、成分股数量来看,市场也需要一只能够更好表征科创板生态的指数。

科创综指,恰逢其时,核心定位大概就是“最能表征A股新质生产力”的指数。

从可投资性类比,科创综指与科创50的关系,类似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与纳斯达克100指数,上证综指与上证50。

在上交所官网,官方也对科创综指与科创50两大指数的定位做了详细的介绍。

科创综指定位综合指数,主要发挥对科创板市场整体表征功能,兼具一定的投资功能;而科创50指数定位成份指数,主要选择科创板的代表性证券,主要发挥投资功能。

“从行业分布来看,科创综指的行业分布较为均衡,半导体、电力设备、机械制造和医药等行业数量和权重占比较高,其中半导体权重38%;而科创50行业分布更为聚焦,半导体权重占比达62%。” (摘自上交所官网)

这是我根据指数数据,与目前科创50、科创100、科创200所做的对比。

可以发现,科创综指与之前发布的科创50、科创100、科创200指数在样本数量,以及样本覆盖度上有本质的不同。

如果科创50更偏大市值龙头企业,科创100更偏小市值,科创200更偏微盘,那么科创综指就是真正全面刻画科创板生态的指数。

本次科创综指直接发布了科创综指和科创板综合价格指数,目测前者将成为默认指数,股票分红再投直接计入指数,更好体现科创板整体的回报。


中国的科技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耐心更要有信心

事物的发展需要时间,伟大的科技公司成长当然也需要时间。

我们看当前全球头部科技公司的成立日期,至少都经历了30年甚至50年的积淀。

而在中国,非常非常多的科技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

科创综指包含565只成分股,其中有505家公司成立于21世纪后,排名前列的这几家权重股,很多成立时间还不到10年。

每当我们和专业的电子、科技行业的投资者沟通中国的科技公司发展现状时,我们承认——

横向与世界科技巨头做对比,当然有差距。但考虑到较短的时间,以及起步阶段所面对的复杂地缘环境,很多企业能走到今天,其实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

尤其是科创综指头部的这些权重公司,在各自领域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比如海光信息,在高性能处理器领域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海光处理器已广泛应用于服务器等高端计算设备,而且业绩逐渐释放,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为61.37亿元,同比增长55.64%;净利为15.26亿元,同比增长69.22%。

比如联影医疗,是国内医学影像设备的龙头企业,其产品在图像质量、性能稳定性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打破了国外品牌在高端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长期垄断。

比如百济神州,作为全球知名的创新药研发企业,其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百悦泽已在美国、中国、欧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成为首个销售突破10亿美元的国产创新药。

比如传音控股,通过聚焦发展中国家,在2024年上半年的全球手机市占率中已经抬升到全球第二,也为其他本土企业的出海之路打了个样。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过,科创板的英文简称是“ STAR Market ”。

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的科技公司也会慢慢走出真正的明日之星,像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国产大飞机、六代机一样,一步步从追赶到超越。

我们不该低估,工程师积淀以及中国市场上下游产业的规模支撑。

对前者,前段时间宁德时代老总曾毓群与挪威主权财富基金首席财富官坦根的访谈中提到,欧洲电池厂商的失败,很重要一点就是人才。

宁德时代的工程师大概有2万人,几乎和坦根家乡的人口一样多。

科技发展往根本上看就是人才的积淀,这是中国科技公司的优势之一。

而对后者,庞大的市场意味着什么?

有一个词叫,又大又强。

强,某种程度就来自于大。

世界头部的科技公司,本身就是从全世界的大市场销售产品和服务,赚取利润,而全球化带来的大市场,本身就是其壮大的基础。

现在我们也不该忽视中国市场的规模。

庞大的本土市场,企业往往更容易做大,天花板也相对较高。

我们看越南,相当于中国的广东省,很多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就开始多元化,因为单一业务的天花板已经看到了。

中国则不然,很多小众产品的市场,往往比一些国家的大众产品市场还要大。

所以很多行业中的巨头,比如家电、汽车、钢铁、电子、服装、家具,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慢慢也就变强了。

回到科技行业,在原有的全球化叙事下,我们会首选海外科技公司的产品,因为他们技术成熟、配套服务到位,事实上形成了技术的垄断。

但现如今,地缘压力加大了中国市场使用海外科技公司产品的难度,这也会迫使国内巨头主动选择和培育本土科技公司。

所谓“国产替代”的需求,就是一步步释放国内市场规模的过程。

今天的中国科技公司,兼顾政策扶植、国产替代以及产业趋势三重投资逻辑,方向十分清晰。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集聚了更多的能量,变强也会成为一种自然而然。


深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科技企业一起成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