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内蒙汉子张仁武从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当时20岁的他,因为英语考试不及格无法实现当时流行的美国梦。
毕业后,张仁武被分配到内蒙古疾控中心,成为一名研究鼠疫等流行病的主治医生。受当时下海经商氛围影响,张仁武尝试着把实验室已成熟的食用菌培养技术商业化,开始种植蘑菇并推向市场,短短一年就挣了十多万,而当时“万元户”已经是相当了得。
尝到甜头后,张仁武一路从种蘑菇到种芽菜,后来又尝试种鲜银耳。他的财富也从十几万,很快变成上百万。张仁武回忆说:“北京各大酒店宾馆我都跑过,点菜的时候,服务员就拿着我用培养基种的一排排鲜银耳,顾客看中哪朵就割哪朵,一朵20块钱”但是鲜银耳在北京上市后,由于他低估了北京市场大小,销售环节回款出现问题,资金链很快就面临断裂。一年左右,他赔得只剩下20多万。
上世纪90年代末,因为当地焚烧秸秆,成都双流机场经常关闭,张仁武看到新闻后动了心思。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他知道焚烧秸秆残留物里面有大量蛋白质,这是动物养殖饲料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此,张仁武开始生产秸秆饲料,并于1998年注册成立了北京绿田园生态农场有限公司,开始给北京三元等大型养殖企业供应饲料。1999年底,张仁武挣回了鲜银耳赔掉的钱,公司还盈利100多万。
之后用了不到10年时间,张仁武的公司又成了国内苜蓿种植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张仁武的绿田园公司坐落在北京昌平地区,拥有大约300名员工,在北京和内蒙古有3个工厂,是中国最早、最大的苜蓿颗粒供应商之一。
牧草装车
2008年,犹他州一个占地22000英亩的农场挂牌求售,当时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农场当时的老板遇到了严重的经营危机,挂牌的价格也比较低。在张仁武看上的农场周围的大多土地都写着
auction
,都在拍卖。
此时的张仁武,面临了北京地区苜蓿种植户不短减少的困境。2008年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让国内大型奶企信用严重受损,奶企急需优质饲料来提高奶品质量,重建信誉,对苜蓿草的需求大增。张仁武抓住了机遇,把目光投向海外。他也去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考察过,虽然澳大利亚的农场价格远低于美国,但是他还是选择了美国。
原因就是美国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理念和农业机械,以及熟练的农业工人。通过1年的谈判,2011年12月在已经移民美国的大学同学邵班长的帮助下,张仁武花1600万美元买下来了现在这个这片土地,占地2.2万英亩的辽阔农场,昔日的同窗也成了今天的生意伙伴,之后把农场转型成苜蓿草种植农场。这一年,张仁武已经做了20多年苜蓿进口业务,终于他拥有了自己的海外苜蓿生产基地,并
开始了他的美国梦,不过与他人不同的是,他是以老板的身份。
张仁武的选择很明智,农场紧邻格林河
(Green River)
,因此拥有种植苜蓿和谷物的肥沃土地。张仁武指出,作为农场主他拥有对格林河沿农场的用水权。农场适合种植苜蓿草的面积高达3400英亩。
开着前任农场主桑德尔排量6.7的车,巡视着自己的产业。在中国有“草王”之称的张仁武,跨越广阔的太平洋,成了美国牧场艾斯克兰迪的新主人。农场的名字是西班牙文,翻译过来就是攀登者的意思。
攀登者张仁武
在飞机上飞过自己的农场上空的时候,自己数了半天一共17圈,心中对自己农场的大小算是心中有数了。
张仁武只种植一种作物,饲养奶牛的紫花苜蓿。而收获的牧草,将全部销往中国。苜蓿草是世界公认的,饲养奶牛的最佳粗饲料。但是在中国,有限的耕地首先要保证粮食的种植。利用美国的阳光、土地和水,来解决中国的牧草稀缺,这就是张仁武的设想。
收购这个农场后,张仁武原本打算自己从国内带一些工人过来经营,但是美国工人的专业化,让他最终没舍得这样做。苜蓿草每年收割4至5茬,收割季节每隔25至28天收割一次,农忙的时候,附近犹他大学的老师和学生也过来做短工,而自己农场的工人更是日夜加班,“有时候半夜一两点睡,早晨6点多起来一看,美国工人已经趁太阳出来前,将草打好捆”。原本张仁武担心美国人不愿意加班,但是当地美国农业协会的负责人告诉他,农业的特性就是如此,该忙的时候就得忙,工人不会要求加班费或者不加班。
和中国员工一起解决问题的美国员工
美国农业的规模化程度超乎想象,平时整个农场只靠六个人的高效打理就完全足够,这里人人都是多面手。小乔是农场里唯一的中国员工,小伙子在中国上大学,来美国当农民。自己从小也在家帮过农活,来之前想着应该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然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生活后,小乔感叹道:“来这以后我看到了我和人家的差距,这里14岁的小男孩就可以熟练操作使用我们农场的任何工具。而我是东北农业大学毕业的,跟人家一比感觉人家小孩像三十多岁的人,而我在这像十几岁的孩子一样。他们身上那种思想上的成熟度,和高度自理能力是值得我学习的。”
据美国国家苜蓿和饲料联合会介绍,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苜蓿生产商,超过99%的出口苜蓿干草产于西部包括犹他州在内的七个州。
农场起步的第二年,张仁武向中国海运了
50000吨双倍压缩的苜蓿
。目前,农场的牧草生意产值已经超过了百万美元。
紫花苜蓿
“很难想象从加利福尼亚州的长滩海运回中国的花费会比国内两地间的运费还要便宜。”张仁武说。由于很多货柜轮都是从中国海运到美国,而回程的时候常常装不满,因此从美国到中国的牧草海运费用可以拿到很低的价格。
“1吨牧草从美国运到天津港,运费只有13美元,而1吨牧草从天津运到北京,则需要120元人民币”。
面对这么大的市场,张仁武能跟自己的邵老班长一起联手,成为中国成功走到发达国家之一美国来购买农场,并大规模经营的第一人。这令他异常的激动与自豪,但感到更多的还是自己肩上的压力和责任。果然,买到农场之后,一系列的规则和困难也随之而来。
由于缺少自己的牧草加工环节,张仁武只能与美国苜蓿供应商百利公司合作。由百利公司负责把张仁武的牧草进行压缩和品牌包装,最后出口到中国。这些苜蓿草已经成为伊利、三元等大企业喂养顶级奶牛的重要饲料来源。然而,看似各取所需,互利共赢的合作,还是出了状况。
出口到中国所有的草,都是打的百利的品牌。
当百利在国内形成了一定气候,大中型企业都知道了他们这个品牌后,百利自己派人到中国去,成立了自己的办事处,背后绕过了张仁武来进行一些合作,并开拓百利自己的事业。
时针式灌溉机的中心
对于美国人暗中抛弃自己,尝试利益自己的品牌优势直接和中国的乳制品巨头打交道。张仁武对此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做这个市场,牌子虽然是你的,但是你不要忘记,所有规模化的奶牛场不是认定你这个品牌,他认的是我,我是这个品牌的原料供应商,他们才会去买。粗俗的说,
人家认的就是我张仁武这张脸。
”
在中国,张仁武的名字就是敲开牧草生意的名片,是他多年积攒的人脉,打通了美国苜蓿出口到中国的渠道。对于百利这种违背承诺的做法,张仁武当然感到愤怒。尽管如此,生意还是要做下去,面临没有自属加工厂的尴尬现状,合作还是不得不继续,所以还是得和百利回到谈判桌面前。
面对百利背后搞小动作,张仁武
个人
虽然相当生气,但为了双方各自的利益的长远发展考虑,愿不计前嫌继续合作,但是百利必须当面讲清楚自己公司的真实想法后。百利最终进行了道歉,承认了自己在合作上出了问题,有些想法和做法有点太想当然了,对双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事实上,美国人绕开绿田园取巧的做法,最终也在中国企业巨头面前碰了钉子。这也让他们不得不反思,必须重新定位眼前的中国对手和合作伙伴。百利最终主动表示愿意继续保持良好商业合作关系,并重申之前做法绝非有意,今后愿意在各方面环节配合绿田园,并做好双方的沟通,共同保证好双方的利益点。
张仁武一直以来的目标是,在中国草业上要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这次双方转折点式的谈判后,百利表态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可以沟通。张仁武建议,应迅速的前往在中国素有“草都”之称的阿鲁科尔沁旗去建加工厂,不能再拖延了。
把美国人完备的加工环节引入中国,解决牧草加工的根本问题,这事就是张仁武的底牌。
可对于他的提议,百利似乎也有自己的准备。你们想在赤峰建草场,我们可以和你们联合经营,但是作为回报我们要你们农场15%的所有权,同时我们也要拥有赤峰农场在中国的部分经营权,虽然要求的条件比较多,但你们仍然是最大的股东,我们只是变成了关系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而已。
面对这样的说辞,张仁武方面表示百利刚才还是被动,转瞬之间就立马变主动,美国人踢皮球的功夫也是不一般。在对百利进行了一番“夸赞”后,张仁武表示对方的想法很有意思,为了秉承中国优良传统,来而不往非礼也,既然我分给了你们,那么同样你们的我们也就不客套了,我们也要占有你们的股份,
这样我们双方就成了关系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了。
最终,百利被张仁武的谈判技巧所折服,同意了这个提案。双方相视一笑泯恩仇,互利共赢扩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