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学会讲故事。
它可以帮助你
提升品牌形象
,
获得更多用户
。
无论是产品还是个人,
你都需要个好故事。
沈洋,小米最早的那波员工。
我认识他那会儿,他刚来北京。到迪斯尼应聘,人家问他想要多少钱?他说不要钱,我就是想学点东西。
后来加入小米,见面的机会少了。有时候聊起来,他媳妇说,别说你,我每天都见不着他。那会儿工作忙,每天到家媳妇已经睡了。早上走的时候,媳妇还没醒。
后来他从小米离职,准备自己创业。
我和他说,想好了告诉我,我投。
不需要商业计划书。
后来他做对讲机,在泉州一趴就是几个月。
出原型那会儿,我也去了。
太较真儿。
一个蓝牙功能反复修改了很多遍。
每次我觉得差不太多时,他又会把工程师叫过来,重新修改。搞得我都怕把工程师惹火了,撂挑子走人。
工程师没走,我走了。
我现在也不知道他的生日。
应该是处女座。
早上的时候,小呼终于在京东众筹上线了。我让他发个链接过来。
在众筹故事那一页,我被气乐了。
说好的“众筹故事”,通篇都是产品功能,关于蓝牙那一项,就几个字:支持蓝牙4.0。
因为要上课,我只给他回了条消息:
“
要学会讲故事,像打磨产品一样,打磨你的产品故事
”。
所有的好产品都有故事。
乔布斯在他一手创办的苹果,有两次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第一次是在1984年,苹果推出了麦金塔计算机。苹果为这款计算机设计了一个冲击力十足的故事,名字叫《1984》。
一群面无表情的人,木讷的坐在大屏幕前。他们一个个理的光头,面无表情,就像是监狱里的囚犯。接受着面前独裁者的洗脑。
就在此时,一个手拿大铁锤的女子,冲了进来。
只有她一个人是清醒的。
她摆脱了后面那些想要阻止她的追兵。跑到独裁者面前,奋力的抡起大铁锤,狠狠的砸碎了眼前的屏幕。
随后,广告打出了这样一段话:“1984年麦金塔计算机推出之后,就再也看不到1984。”
这是一句双关语,小说乔治.奥威尔的同名作品《1984》,时间就设定在1984年,内容是讽刺独裁者的政治。
1984年,苹果向人们宣告:麦金塔计算机的到来,将会把人们带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苹果的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1997年,乔布斯被请回苹果,接任临时CEO。那会儿苹果的主要竞争对手既不是华为,也不是三星,而是一个叫做IBM的庞然大物。
IBM有一款电脑卖得特别好,叫“ThinkPad”。
请注意,他的名字叫“Think”“Pad”。
当时的IBM很强大,而苹果很弱小。
于是,苹果将自己放在了IBM的对立面,将自己塑造成为了它的对手。
“Think Different!”
这一次他想改变世界。
于是他找来了十几位曾经疯狂到改变世界的人:爱因斯坦、鲍勃.迪伦、马丁.路德.金、约翰.列侬、爱迪生、拳王阿里、圣雄甘地、玛莎.格兰姆、毕加索……
随着一个又一个天才的出现,在影片的最后。他说:“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
人们喜欢苹果,
更喜欢苹果背后的故事:
“Think Different!”
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世界。
美国有两位非常著名的企业家。
一位叫乔布斯,
另一位叫比尔.盖茨。
哪一位更像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大部分人会选择乔布斯。
比尔盖茨在成功之后,从众人的眼前消失了。他选择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慈善。他好像没怎么失败过,他是人生的赢家。
乔布斯则不同。
他没有父亲。
他的母亲把他交给了旧金山的一对夫妇收养。条件是养父母必须让他上大学。
因为生活在硅谷,他参加了惠普公司的“发现者俱乐部”。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电脑。
学生时代的乔布斯有阅读困难症,这是他很难适应学校的生活。他决定退学,到大学里去旁听,学习那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尽管得睡地板,靠捡瓶子换钱生活。但他觉得那才是他该有的生活。
之后乔布斯去了印度,试图寻找一位传说中的印度教大师。当他到达印度时,这位大师已经去世了。他在印度参加了几次迷幻之旅。剃了光头,穿着印度的服装,修习禅宗。他后来在回忆中认为,这段时间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
因为那彻底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
从印度修行回来后,乔布斯重返硅谷。与沃兹尼亚克一起,在雅达利电脑有限公司工作。他们一边上班,一边在自己的小车库里鼓捣电脑。1976年,两位年轻人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装好了第一台样机。之后他们共同创办了苹果公司。
很快他们就获得了一大群疯狂的追随者。但乔布斯的臭脾气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与他一起共事。他推出的新产品并没有如期占领市场,却花费了公司大量的研发经费。恰逢此时,IBM推出个人电脑,抢占了大片市场。董事会将这一失败归罪于乔布斯,他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