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潘禺
去年,现象级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引起了一波对山西文旅和古建筑的关注热潮。
当《黑神话:悟空》的玩家踏入游戏世界,迎面而来的不仅是刀光剑影的神魔对决,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古建巡礼。这款游戏以山西为灵感宝库,将27处古建筑精妙还原于虚拟场景中,让玩家在酣战之余,抬头仰望那些凝固时光的飞檐斗拱、彩塑悬雕,感受中华文明的深邃与浪漫。
在五台山的苍翠群峰间,佛光寺东大殿静立千年。这座唐代木构建筑的原作,曾是梁思成、林徽因打破“中国无唐构”论断的关键证据。游戏中,东大殿的恢弘被完美复刻——深远的出檐、雄浑的斗拱,以及殿内彩塑的庄严法相,无不透露出盛唐气象。玩家推开殿门的那一刻,仿佛重现了林徽因当年发现唐代题记的瞬间,历史的尘埃与游戏的光影在此交织。
可能是受到了黑神话的启发,国产游戏《燕云十六声》今年也在宣传上为自己的古建筑呈现造势。游戏中开封醉花阴区域的樊楼,就是被反复提到的典型。
设计师称:“樊楼的整体设计灵感主要参考了山西的飞云楼和祆神楼。底部融合了河北正定摩尼殿的抱厦组合,入口采用开放式设计,底部鱼沼飞梁的设计让整座楼看起来更加轻盈。为了体现宋代建筑的高级感,同时又不想太过庄重,选择了十字歇山顶,结合绿瓦红墙,楼高四层。”
宣传文案则称:“樊楼内的部分元素采用了古代敦煌壁画中常见的图案和色彩,如云纹、莲花、宝相花等,每一处都是对传统工艺的致敬。建筑设计则汲取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从斗拱、飞檐到布局,无不体现出中式美学的对称、和谐与平衡。”
樊楼的设计是否如游戏厂商宣称的那样,体现“中国古建筑的细腻线条”,每一个玩家都能自己感受和评判。从效果看,“细腻线条”、“高级感”、“不想太过庄重”这些设计理念,确实是达到了的,但不知为何,
看了樊楼的设计,总让我想到林徽因批评过一个词,“乾隆Taste”
。
当年,完成国徽设计后,林徽因曾与梁思成一道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她手绘了人民英雄纪念碑装饰纹样图稿。
林徽因曾指出,乾隆时期的审美风格过于繁复和低级,缺乏文化内涵。她批评乾隆喜欢的“花里胡哨”的风格,认为这种审美趣味就像一个女子不知如何打扮,只能满头插花,显得极为俗气。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装饰纹样设计过程中,林徽因也曾用“乾隆Taste”来形容某些过于圆滑的设计,显示出她对这种审美的反感。
究竟什么是“乾隆Taste”呢?在梁思成和林徽因谈中国古建筑历史的文稿中,可以找到一段论述乾隆时期建筑特征的文字:
明、清两代的建筑形制非常近似。清初入关以后,在玄烨(康熙)、胤祯(雍正)的年代里由统治阶级指定修造的建筑物都是体形健壮、气魄宏大的,小部留有明代一些手法上的特征,如北京郑王府之类;但大半都较明代建筑生硬笨重,尤其是柁梁用料过于侈大,在比例上不合理,在结构上是浪费的。
到了弘历(乾隆),他聚敛了大量人民的财富,尽情享受,并且因宫廷趣味处在统治地位,自从他到了江南以后,喜爱南方的风景和建筑,故意要工匠仿南式风格和手法,采用许多曲折布置和纤巧图案,产生所谓“苏式”的彩画等等。因为工匠迎合统治阶级的趣味,所以在这期以后的许多建筑造法和清初的区别,正和北宋末崇宁间刊行《营造法式》时期和北宋初期建筑一样,多半是细节加工,在着重巧制花纹的方面下功夫,因而产生了许多玲珑小巧、萎靡烦琐的作风。这种偏向多出现在小型建筑或庭园建筑上。由圆明园的亭台楼阁开始,普遍地发展到府第店楼,影响了清末一切建筑。但清宫苑中的许多庭园建筑,却又有很多恰好是庄严平稳的宫廷建筑物,采取了江南建筑和自然风景配合的灵活布局的优良例子,如颐和园的谐趣园的整个组群和北海琼华岛北面游廊和静心斋等。
从这段文字中,如果要归纳一下“乾隆Taste”,想必可以得出这样一些关键词:结构浪费、细节加工、巧制花纹、萎靡烦琐……而其反面,则是庄重平稳、比例合理。
在林徽因遗留的文稿中,对什么是好建筑,对中国古建筑的审美原则,也有一些总体性的论述,可以作为旁证:
在原则上,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要点:实用;坚固;美观。实用者:切合于当地人民生活习惯,适合于当地地理环境。坚固者: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在寻常环境之下,含有相当永久性的。美观者:具有合理的权衡(不是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世界第一座或孤耸高峙或细长突出等等违背自然律的状态),要呈现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更要诚实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饰,不矫揉造作,勉强堆砌。美观,也可以说,即是综合实用,坚稳,两点之自然结果。
中国建筑,不容疑义的,曾经包含过以上三种要素。所谓曾经者,是因为在实用和坚固方面,因时代之变迁已有疑问。近代中国与欧西文化接触日深,生活习惯已完全与旧时不同,旧有建筑当然有许多跟着不适用了。在坚稳方面,因科学发达结果,关于非永久的木料,已有更满意的代替,对于构造亦有更经济精审的方法。
中国建筑的美观方面,现时可以说,已被一般人无条件的承认了。但是这建筑的优点,绝不是在那浅现的色彩和雕饰,或特殊之式样上面,却是深藏在那基本的,产生这美观的结构原则里,及中国人的绝对了解控制雕饰的原理上。我们如果要赞扬我们本国光荣的建筑艺术,则应该就它的结构原则,和基本技艺设施方面稍事探讨;不宜只是一味的,不负责任,用极抽象,或肤浅的诗意美谀,披挂在任何外表形式上,学那英国绅士骆斯肯(Ruskin)对高矗式(Gothic)建筑,起劲的唱些高调。
更具体一些,可以她对飞檐的论述为例:
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檐,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几乎可以说它便是结构法所促成的。
飞檐的美,绝用不着考据家来指点的。不过注意那过当和极端的倾向常将本来自然合理的结构变成取巧和复杂。这过当的倾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虚张的弱点,不为审美者所取,但一般人常以为愈巧愈繁必是愈美,无形中多鼓励这种倾向。南方手艺灵活的地方,过甚的飞檐便是这种例证。外观上虽然是浪漫的姿态,容易引诱赞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庄重恰当,合于审美的最真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