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重新发现的珍稀品种,包括上海水牛、临沧长毛山羊、太平鸡、项城猪、内江猪等地方畜禽品种的经历和现状。这些珍稀品种在普查中重新被发现,并实现保护扩群,文章还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和保护工作情况。
上海水牛曾被确认灭绝,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重新发现其种群。目前处于保护扩群的初始阶段,拟采用肉用性能为主、役用性能为辅的策略。
临沧长毛山羊是此次普查的重点品种之一,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现在重新现身,普查人员对其进行寻找和保护。
太平鸡是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种,20世纪末养殖量急剧减少,面临灭绝。现在通过养殖户的寻找和保护,实现了种群恢复。
项城猪是最善游泳的猪种之一,因其独特的肉质和风味而闻名。曾一度被宣布灭绝,但现在通过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重新发现其种群。
内江猪是著名的肉脂兼用型优良地方猪品种,其中的豪杆嘴型内江猪曾宣布灭绝。但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努力,重新发现了其种群,并进行了保护和开发工作。
六畜一词最早出自《左传》。
马、牛、羊、鸡、猪等,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帮手,也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六畜品种的发展与传承,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勤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一些珍稀品种面临灭绝的危机。四年前农业农村部启动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对畜禽遗传资源开展拉网式大普查,入山林、涉草原,查清了六畜的种类数量、区域分布和特征特性,摸清了资源家底。
最近,普查结果公布了。
那些曾被认为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六畜珍稀品种,奇迹般地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
在此,
我们撷取了其中的牛、羊、鸡、猪,还原它们充满传奇色彩的回归过程,表达国人对“六畜兴旺”的美好祈愿。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位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芦苇浩荡,生态优良,一群动物生活在这里。它们体型高大、四肢强健、性格温顺,喜欢泡澡和放牧,背上停着象征着吉祥的白鹭。
“温柔的巨人”因此得名,它们就是上海水牛。
2018年5月的一天,在崇明岛,全国畜牧总站工作人员被滩涂中牛群悠闲吃草、白鹭环绕的生态美景吸引住了。他们定睛一看,有一只庞然大物,体质硕大粗壮,躯干结构匀称,被毛粗且稀疏,呈灰黑色,体侧多有旋毛,颈下有月牙形白色环带,角粗大而扁,向后方弯曲,蹄形圆正。正是典型的上海水牛!
上海水牛曾被确认灭绝。
上海水牛(
Shanghai
B
uffalo)登记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
年出版),属役肉兼用型地方品种
。
上海水牛作为地方水牛品种,与崇明岛的农业发展紧密相连。
据《崇明农业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上海水牛就已在当地广泛分布,是农业生产的核心役力,体质硕大粗壮,适应崇明岛湿地环境和农耕劳作需求,承担着诸如耕地、灌溉等繁重的农事任务。每到春耕时节,崇明岛的田野间,上海水牛拉着古老的犁具,稳健地翻耕着土地,用强大的拉力和耐力,确保农田的高效开垦与整理,是崇明岛农耕文化不可或缺的象征。
随着现代农业机械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上海水牛的传统役用功能逐渐被取代,其种群数量也随之急剧减少。再加上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外来水牛品种的冲击,上海水牛慢慢淡出历史舞台。据统计,1949年解放时,上海地区的水牛存栏约为3.5万头,此后开始锐减,濒临灭绝的边缘。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将上海水牛作为重点普查对象之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广泛收集全市养殖水牛的信息情况,发现了散落在乡间的上海水牛。为了确定这些水牛的血统,验明真身,
中国农业大学多次对它们进行血样采集,与其他品种进行对比分析,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事实证明,上海水牛回来了!
上海水牛是实现遗传资源再利用、维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珍稀良种,目前处于保护扩群的初始阶段,拟逐步采用肉用性能为主、役用性能为辅的策略。
2021年11月15日,云南省临沧市大平掌村暴雨如瀑,高山之上,寒意阵阵。几只身披“蓑衣”、外貌雄壮的长毛黑山羊在雨中狂奔,毛发逆立,宛若高山上的“黑狮”。
雨夜里的黑影让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云南调查队的队员们眼前一亮!他们冒着雨水追到了羊圈,不在乎满身的泥泞,不在乎羊圈的臭味,连夜对这几只羊展开了拍照、测量、填表工作,一直干到雨停天晴。
“临沧长毛山羊是此次普查的重点品种,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如今再次现身,那种失而复得的感觉让人高兴、激动。”
调查队队员说道。
临沧长毛山羊(
Lincang Longhair
G
oat)登记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
报告》(
2004年出版),属皮肉兼用型地方品种
。
1981年临沧畜牧部门整理的《地方畜禽品种集》这样描述临沧长毛山羊:
该品种比其他山羊毛长而粗,无绒毛,故称为临沧长毛山羊;又因外形像披着一件蓑衣,故被当地人俗称为“披蓑衣羊”或“蓑衣羊”。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从未放弃对临沧长毛山羊的寻找。2020年临沧市永德县、镇康县畜牧技术人员在进村入户开展扶贫帮扶时,在一家农户看到了几只和普通山羊有明显差异的长毛山羊。地市、县两级畜牧部门经过查阅资料,访问羊皮加工老艺人和造访永德县博物馆,得出综合判断:消失多年的临沧长毛山羊可能重现了。
普查人员在高山上的不懈寻找,终于让这些披着“蓑衣”,隐归山林的羊回到了大众视野,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得以丰富。
大学毕业后,徐巍芹跟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选择去大城市闯荡,而在深圳工作后,她却时常因
“吃”想家。“在深圳时,每次吃鸡肉、喝鸡汤,我都无比想念老家太平鸡的味道”,徐巍芹回忆说,康县老家太平鸡肉质弹韧有嚼劲,口感鲜香,不管是红烧还是炖汤都别有一番风味。
太平鸡通身黑色,老百姓认为这鸡有保佑家业兴旺、平安顺遂的寓意。
徐巍芹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养着太平鸡,但在20世纪末,太平鸡养殖量急速减少,一度面临灭绝的状况,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2009年,经过长久思考,徐巍芹夫妇决定大干一场,结果发现养殖太平鸡的农户越来越少。
“我相信肯定还有人在养,咋说我都要找到鸡种不可。”
为了寻找太平鸡原种,
夫妻俩穿梭在一座座大山间,一户一户询问查找,终于找到了300多只太平鸡。
太平鸡(
Taiping
C
hicken)登记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报告》(2004年
出版),属肉蛋兼用型地方品种
。
2019年,太平鸡养殖成为了助力康县精准脱贫的主打产业。
目前,当地太平鸡的孵化能力突破50万只,繁育种鸡突破1万套,计划到2025年孵化并推广商品鸡苗突破100万只。
如今,徐巍芹这批新农人不光忙着太平鸡养殖,更关注养殖的科学化、规模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发展,真正地做到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太平鸡这个品种,让老味道重回餐桌。
“正月除夕过大年,黑猪白羊拜神仙。闺女要花儿要炮,包完饺子贴对联。”
这首歌谣中的“黑猪”就是项城猪。项城猪毛色乌黑,四肢粗壮,皮厚多皱,产仔数较高。和其他猪种相比,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善游泳,在过去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涉水方便,可成群长途赶运。“好动”的特点让项城猪肉质细嫩,风味独特,是和沁阳驴、固始鸡、南阳牛一样久负盛名的河南“老味道”。
项城猪的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
20世纪80年代起,受国外引入品种猪的强烈冲击,
项城猪数量迅速减少,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中均未被发现。
项城猪到底在哪儿?
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将“项城猪”列为重点普查对象。
“拉网式”大普查开展得如火如荼,工作人员在河南省周口市进村入户普查时,在项城市、沈丘县、太康县等地惊喜地发现了外貌特征和项城猪高度相似的黑猪群体。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认定,这个曾经被列入红色清单、隐匿四十载且一度被宣布灭绝的品种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
项城猪其实从未走远,一直被这样一群人保护着。
周全喜是养猪行业里的一把好手,1998年就入行的他,对各类猪种都有着敏锐的眼光。2008年的一天,周全喜像往常一样走村串户,寻找优良猪苗。这一去可不得了,他竟在一户农户家里发现了12头黑不溜秋、模样独特的猪。当他把这些猪拉回村里时,乡亲们惊呼:“这不是传说中的项城猪嘛!”
项城猪(
Xiangcheng
P
ig)登记于《祖国优良家畜品种第Ⅳ集》(1959年
出版)《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2004年出版),属肉脂兼用型地方品
种
。
误打误撞发现了项城猪,周全喜开始四处打听,找行家辨认,果不其然,这就是项城猪。意识到自己捡到宝了,周全喜开启了长达14年的精心饲养之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猪群茁壮成长,规模越来越大,周边的养殖户们瞧着眼红,纷纷跟着他学,大家一起踏上了养殖项城猪的致富路。
在项城的另一边,时志辉和项城猪也有着奇妙缘分。1995年,时志辉从父亲手中接过了饲养9头本地黑猪的担子,他并不知道这几头猪会改变他的一生。随时间推移,他渐渐发现自家黑猪的与众不同,才惊觉圈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项城猪。从此,他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项城猪的保护行列,为了让这些宝贝猪过得更好,他日夜钻研养殖技术。
再把目光投向沈丘县刘湾镇新徐庄行政村,徐永红是当地出了名的“养猪达人”。打从记事起,他就看着父辈们饲养黑猪,耳濡目染之下也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养猪本领。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项城猪的美味,他大胆地跑到周口市区开起了专卖店。店里的项城猪肉一摆上货架,就吸引了众多顾客,大家尝过后都赞不绝口,店里的生意火爆得很。
项城市政府瞅见了这难得的机遇,决心重塑项城猪品牌。一方面,把项城猪当作中国自主培育新品种的超强“母本素材”,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项城猪肉质细嫩、风味独特,正好满足当下大家对特色畜产品的渴望。此外,当地还有个“黑猪白羊拜神仙”的许愿祭典民俗,项城猪更是成了这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让传统民俗也焕发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