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综合征(Takotsubo 综合征)是一种由强烈情绪或生理应激诱发,以类似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心电图改变及心尖部心肌呈气球样扩张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其急性期死亡率较高,且有复发倾向。这些患者在渡过急性期之后,出院时我们往往给予β受体阻滞剂来降低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但是这种治疗缺乏临床循证证据。近期,JACC:Heart Failure杂志发表了一项基于GEIST研究的最新分析,探讨了β受体阻滞剂在伤心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
本研究分析了2,853名确诊为Takotsubo综合征(TTS)并顺利出院的患者,这些患者均纳入了国际多中心GEIST(德国意大利西班牙Takotsubo注册研究)。研究者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97名,根据是否在出院时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进行配对。使用Cox回归分析评估出院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随访期间死亡率和TTS复发的预测价值。
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2.6年的随访期间,485名患者(17.0%)死亡,97名(3.4%)出现TTS复发。出院时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n = 2,125,74.5%)的死亡率较低(每100患者/年6.0对比8.1)。在倾向评分匹配后,研究者发现随访期间β受体阻滞剂组的死亡率较低(风险比[HR]:0.71;95%置信区间[CI]:0.55-0.90)。死亡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一年的死亡率上。在亚组分析中未发现差异。此外,β受体阻滞剂治疗与随访期间TTS复发率降低无关(HR:0.74,95% CI:0.61-1.89)。同样,未观察到出院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恢复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利用2800余例确诊伤心综合征的患者长期随访数据,经过中位数2.6年的随访,研究者发现那些出院带药有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那些没有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但是两组间的复发率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通过注册研究的倾向性评分分析,初步发现了β受体阻滞剂的潜在疗效,对后续临床研究和临床药物使用具有指导意义。但考虑到真实世界注册研究的缺陷,比如未带药β受体阻滞剂可能是因为患者存在心率低、哮喘、血压低等因素,而且出院带药并不能证明患者实际使用或长期使用该药物,因此我们还需要后续的前瞻性干预研究给予更科学的证据。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chf.2024.11.015
张毅 MD, PhD, FACC, FESC,
首届国家优秀青年医师,上海市“医苑新星”杰出青年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Sci Bull 2024、Nat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2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和2024年中国高血压管理指南引用。2023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青年奖。2024年获中国医师协会《医师报》“推动行业力量·十大医学新锐”。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