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航空工业  ·  外场日志:我们的“英雄”在远方 ·  19 小时前  
航空工业  ·  人民空军,带您回家!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漫说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一起学 ·  3 天前  
青春国航  ·  中航青年说|追求卓越“双奥”精神 ·  3 天前  
航空工业  ·  “携手新征程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深度 | 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基本考虑及对策建议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12-12 20:58

正文

来源 | 仰山智库(ID:yangshantk)

作者 | 赵纪金 靳敬纯 杨利峰 刘锋

(作者单位: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



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基本考虑及对策建议


1、引言


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鲜明的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今年1月22日成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军民融合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筹划,能够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两者相互促进、融为一体,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航天遥感领域通过多年建设,已在军地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具有开展军民融合的良好基础及迫切需要。


对于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更具体的表现为军、民、商三者融合:一是可以精简成本、降低投入,航天是高经费投入的领域,通过军民融合可减轻军费的支出;二是可以提高效益、激发创新,通过引入民商、尤其是商业力量,可有效推动传统航天遥感领域的进步;三是活跃市场、拓展应用,充分提高航天遥感领域在军事、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应用效益。因此,航天遥感领域开展军民融合,是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必要举措。


2.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基本原则


遵循习主席“坚持体系融合、军民融合”重要思想,以统筹超前规划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提升航天遥感军民共用技术、军民资源综合应用为根本目的,以协调集约建设、体系化发展为主线,按照产业化、规模化、融合化、体系化的思路,着眼充分利用现有航天遥感资源,兼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军地双方的合作与互动,加强军民融合,推动航天遥感领域从部门型向融合型转变,实现航天遥感资源的共享共用。


1

强化需求牵引作用


在确保国家安全利益的前提下,深度挖掘军民融合应用需求,充分调动航天遥感资源,战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需求,平时服务于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模式、升级航天产业结构,加速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航天遥感军民融合发展体系,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增强效益优先意识


航天遥感领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等特点,如果不能将分散建设、重复建设的苗头压下去,格局形成后将会对运行后的维护、管理都会带来众多危害。稳步推进航天遥感资源军民融合式发展,统筹好军民规划,不仅可以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关键技术,而且还可以形成国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3

优先重点领域发展


基于航天遥感特点及卫星遥感对军用对地观测活动的战略重要性,航天遥感资源军民融合中应以国家安全为优先出发点,优先考虑提高军事应用效益,系统建设、制度机制制定等统筹安排中向军事应用方向适当倾斜,优先建设遥感定量化应用,加强军民系统相互支持,解决当前军民卫星数据共用共享急需,有步骤、协调开展建设,优化配置和统筹使用星地资源,提高军用民用卫星系统综合应用效能。


4

突出产业导向战略


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最终将把国防科研生产寄寓于国民经济建设中,即将现有军用技术和部分军品生产资料用于民用产品和技术开发,形成军民结合的科研生产格局,军品科研生产利用民用工业的先进技术和基础,促进科技强军,有利于把发展经济和建立强大国防这两项战略性任务有机地统一起来。


3.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方向重点


航天遥感领域开展军民融合,可以从系统研制、系统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全方面开展,借鉴美、欧等国家融合经验,同时立足我国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机制的基础上,建议开展以下建设:


1

在系统研制方面,军星和民星应以各自任务为牵引,各有侧重又互相支持,同时积极引入商业力量作为补充,并加强各自地面系统的兼容性建设。


在军民卫星融合发展方面,军星和民星应以各自任务为需求牵引,发展相对应的手段,同时在部分职能交叉的领域,以各自主任务为主并兼顾另外一方。双方在卫星立项中,通过征求意见或引入对方人员参加的形式,充分反应对方需求、提高卫星应用效益,尤其是在民用卫星的发展规划、立项论证过程中,军方必须积极参与,反应军方需求,以提高我航天遥感整体支持国家安全的能力。


在军商卫星融合发展方面,当前商业力量刚刚兴起,要充分支持商业卫星发展。一是在商业成本、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建议国家发布支持国内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与国际接轨,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立足国家安全,建立发展高分辨率商业卫星的严格审批制度,制定科学的数据保密政策,在无军方许可时,严禁向其他组织售卖涉我军事利益相关地区的数据;二是先期通过提前购买数据的方式以一定资金支持,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商业卫星研制的大量资金需求,同时商业卫星的立项必须反映军方的需求;三是及时将尖端的军用卫星技术向商业公司转化,降低商业卫星研制的技术风险,快速研制出更高质量、更有竞争力和更有经济社会价值的商业卫星。


在地面系统建设方面,军、民、商要加强系统行业应用能力建设和兼容性建设。在轨卫星系统效益的发挥需要依靠先进的地面系统设施,包括各行业的应用系统。目前,我国在地面各行业应用及产业化应用的投入还相对较弱,导致我航天遥感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等领域发挥效益受限。因此,军民融合发展在天基系统融合的同时,要加强地面系统的应用能力建设,重点是要加强系统兼容性建设,军用地面系统要具备处理民用卫星、商业卫星数据的能力,民用地面系统也要具备一定的处理军用卫星和商业卫星数据的能力。例如,美国空军的地面站能够接收美国陆地卫星、世界观测以及加拿大雷达卫星-2、印度遥感卫星以及法国斯波特卫星等的图像。


2

在系统应用方面,强化用户主导地位,突出军方统筹,通过统一规划、应急征用等方式,发挥好我国遥感资源整体应用效益


首先在手段运用上,平时军、民、商各自管控运营自己的卫星,完成各自承担的任务,通过一定体制机制和操作规范,军、民、商互相支持;在应急条件下,军方通过统一管理平台系统,统一规划民、商卫星,形成我航天遥感合力。


其次在数据应用上,依据相关法规、政策机制,在平时,军、民卫星系统均由国家出资建设,应免费或低成本相互数据支持,军星获取民用用户所需数据后,处理并降解密后传给民用用户,民星获得军方所需数据后经初步处理发送给军方,军、民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商业卫星数据;在自然灾害等应急情况下,任务应由军方或政府主导,军星、民星均需无条件支持,商业卫星可向国家申请一定资金支持,成像数据各方共享。


3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充分支持军、民、商卫星的应用。


航天遥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接收站网、测控站网、检校场等,由于技术上的共通性,其具有先天的军民融合特性。除了接收站网、测控站网等设施,用于卫星在轨标校和质量评定以获取参数处理和提高卫星图像质量检校场,既可支持军用也可支持民用。随着我航天遥感的快速发展,未来我国还需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建设辐射、几何等大量、多类型检校场地,可在国家层面进行统筹,由军地有关单位牵头,综合军、民场地需求,系统布局、体系建设,形成国家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标校检验基础设施体系,最大程度提高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


4.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实施途径


遥感资源军民融合涉及的领域范围广、应用需求紧、建设难度大,建设有效的军民融合系统和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健全政策法规,激发融合内在动力


军民融合关键在于政策法规的制定,通过完善的政策法规引领军、民、商协调发展。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化支持政策,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服务质量,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推进公益服务;建立以信息共享政策法规为主体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军民融合、推动资源共享、保障数据开放、强化推广应用;建立并逐步完善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制度机制以及标准规范,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航天遥感资源军民融合工程体系,统筹夯实我国遥感技术实力,以实现遥感卫星资源军民有效共建、共用、共享,并可持续优化发展。


2

典型示范带动,引导融合持续深入


针对航天遥感资源特点,考虑近一段时期内可能存在的航天遥感资源融合应用,建立相关的协商机制、管理机制等制度机制,摸索出紧急情况下星地资源统筹应用流程;建设降解密、数据交换等系统,解决统筹应用时的数据交流问题。通过典型示范应用,消除军民之间资源共享中存在的设备障碍、标准障碍、互操作性障碍等,完成天地系统融合、遥感数据融合以及配套设施融合以支撑军民融合发展。


3

重大项目推动,促进融合深度发展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突出原则,军民联合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建设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实施步骤,联合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形成军地整体合力,实现军民共建共用;聚力突破制约我国航天发展的瓶颈技术、引领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可能影响竞争格局的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国产自主可控工作向前发展。


5.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目前,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应以提高认识为牵引,强化组织领导,找准融合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在加强落实上狠下功夫,探索推动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快速健康发展的方法路子。


1

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将航天遥感资源融合发展置于军民融合大体系中统筹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航天领域军民融合顶层政策体系,做好军民遥感资源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机制建设和相应政策法规建设,监督卫星遥感资源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及项目实施等重大决策实施情况,稳步推进航天遥感资源的全方位深度融合研究、融合发展、融合应用,达到服务军事需求与支援国民经济建设高度统一。


2

以数据资源为带动点,全面促进军民融合发展


航天遥感资源需要军民融合的内容多、范围广,要做到面面俱到,当前摊子太大,困难重重且没有必要,必须有所选择,有所突破。抓住当前航天遥感领域发展最快、需求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数据资源,通过对航天遥感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用,全面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在现有机制体制条件下,探索建立应急情况下军内、军民数据资源统一调度、信息共享、综合研判机制,形成航天遥感力量执行重大任务合力。


3

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军民融合落实力度


由于军民两大体系相互独立发展建设,形成了各自的行业特点,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阻力。因此,需要加大推广落实力度,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充分发挥军民领域的攻关智慧,并采取一定的强制措施予以落实。军队和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牵头,建立相应监督评估和效能评价机制,引导军民融合项目有序进行,定期开展跟踪分析、监督检查,注重整体综合效益发挥,适时开展规划执行及应用效益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解决方法措施,优化后续工作任务方案,全面落实建设任务。


4

发展商业航天,完善产业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建设速度已不能满足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需要以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和重大产业化项目为牵引,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和吸收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重点发展商业遥感、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信息服务等,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格局。通过培育和繁荣航天遥感信息应用服务产业的商业化发展,提高整个国家航天遥感产业自身的基础能力、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以提供更多的航天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军方和民用的需求。


通过商业卫星上寄宿军用有效载荷,提高军用卫星系统的弹性能力。同时要认清商业卫星的市场并不大,其主要用户仍是军方或政府,据统计,数字地球公司的收入中57%来自于美国军方和政府(由于卖给美国军方和政府的价格相对低,因此从数量上比例将更大),因此应避免“大跃进”式发展商业航天,造成国家航天资源闲置。


6.结束语


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是我国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航天遥感资源不只是军用的,也不只是民用的,而是军民共用的,只有在国家顶层上对航天遥感资源进行融合设计,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才能发挥出军民共用的巨大合力。



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仰山智库(ID:yangshantk)”,原标题《【优秀论文】我国航天遥感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基本考虑及对策建议》,作者 | 赵纪金 靳敬纯 杨利峰 刘锋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 猜你想读

遥感小卫星扎堆发射,预示空间数据流化时代即将到来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种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