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罗辑思维
每天一段60秒语音,一篇新角度看世界的文章。关注罗胖,让你每天比别人知道的多一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2025网络视听盛典宣传片上线,百余位艺人相 ... ·  18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广州正式将中华田园犬移出禁养名录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东方甄选:6个月净亏损9650.3万元 ·  2 天前  
界面新闻  ·  员工植入恶意代码报复用户, B站:已开除 ·  2 天前  
纯银V  ·  慢鸽#24个人的2024年终总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罗辑思维

真正想做的事=喜欢x擅长x重要

罗辑思维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25-01-23 06:30

正文


我们每天都很忙,谁还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呢?但是仔细想想,想做的事有很多,我们精力有限,怎么取舍呢?想做的事和喜欢的事,是一回事吗?

今天的内容,来自《得到听书》,我们将用5000字的篇幅为你解读一本书,书名叫做《如何找到想做的事》。这本书出版于2023年9月,作者叫八木仁平,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毕业后曾经一度因为找不到工作的意义而陷入抑郁的情绪,为了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他开始埋头研究大量的资料和著作。

八木仁平以自我认知为主题,把自己研究的方法,公布在自己的博客上。结果广受欢迎,累计浏览量高达2600万。现在他也开办了自己的职业咨询公司,每年帮助200多位大学生、职场人找到他们真正想做的事。

为什么要学习这本书?用书里的话说:“不论是谁,只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变成热爱的事业,都可以有效地利用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

比如,工作几年想要转行的人,人到中年遭遇发展瓶颈的人,休息了一段时间准备重新踏入职场的人,正在思考创业、跳槽、自由职业的人,都能够从这本书中受益。

读完本文,你将了解到,如何通过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三重筛子,去发现一个“成为你自己”的优势路径。

来源:《得到听书》

01

这三个误区,你踩雷了吗?

“成为你自己”的优势路径在书中被称“自我认知法”。这个方法论的创始人,也就是本书作者八木仁平。

在解释“自我认知法”之前,我们首先要破除跟“寻找想做的事”有关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想做的事”必须是能坚持一生的事。
有的人发现了一件自己特别有热情的事情,就信誓旦旦地说:“我找到我这一生想做的事了。”或者,有的人会用“一生的事业”这个标准来找想做的事。
但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不要认为,想做的事必须是能坚持一生的事。事实是,做现在最想做的事就可以了,最危险的是没有任何想做的事,茫然空虚地生活。如果每天你起床后面对的都是现在最想做的事,那么你一生都不会厌倦。从结果上来说,你确实做到了一生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二个误区是,找到“想做的事”的时候,会有命中注定的感觉,觉得“这种感觉来了你自然就知道自己找到了”。这也是一种思维误区。
书里有个比喻很有意思:寻找想做的事,其实就像是相亲。我们追求的不应该是那种一见钟情、天雷勾地火的、轰轰烈烈的感觉;而应该是,在发现让自己心动的、感兴趣的对象后,就去接触试试看,在不断的接触、磨合中,逐渐确认对方是否是适合自己的。
认为“这世上一定存在命中注定适合我的事情”,就像是认为“这世上一定存在命中注定的爱情”一样,这种想法是危险的。这世上原本就不存在各方各面都让人感觉开心的工作,不管是什么工作,都会有让人觉得麻烦或讨厌的地方。这个时候,耐心和努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经营自己与事业的关系,就像经营自己与爱人的关系一样。虽然经常会有不得不去做的事,但在这种时候,想办法让自己乐在其中,想办法与眼前的事、眼前的人磨合,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一部分。
所以这本书带我们发现的,也并不是命中注定想做的事,而是自己内心能够接受,自己探索出的想做的事。
第三个误区,也是寻找想做的事时最大的障碍,就是感觉自己想做的事好像不能成为工作。
比如,有的朋友会说:我喜欢桌游,我喜欢唱歌,我喜欢打游戏,我喜欢看小说,但是这些事情都不能赚钱呀。
首先,这里的误区在于,我们单纯地把自己“喜欢的事”当做了“想做的事”。到后面我们会讲到,想做的事不等于喜欢的事。
第二,我们要牢记,没有任何事情是脱离社会的。想做的事在自己心中,但实现手段一定在社会中。用我们接下来要说的思维框架进行筛选后,你会发现它一定是一个与社会有连接点的事情,而非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02

真正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

这个思维框架是一个公式,那就是,真正想做的事=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

这里面的“乘以”,其实是取交集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想象成三个圆圈,把这三个圆圈凑在一起,它们中间重叠的那个交集,就是你真正想做的事。
这个思维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靠逻辑,而不是靠直觉,找到想做的事。很多人会感觉,找到真正想做的事,要靠运气,或靠感觉。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提醒我们,其实这件事情是一项能够系统化、标准化的工程。遵循这个公式进行筛选,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一项甚至多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看的话,这三根支柱其实分别代表的就是what,how和why。首先喜欢的事就是你的热情所在,这对应的是what,也就是做什么。然后擅长的事,代表你的才能所在,这决定了how,也就是怎么做。接下来,重要的事,代表的是你的价值观所在,对应的就是why,为什么做。而想清楚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我们真正想做的事也就呼之欲出了。
举个求职的例子,如果明确这三个问题的话,我们在面试中也能比别人更加思路清晰和坚定。因为,在面试中,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实通常都可以从这个公式里的三个角度来寻找答案。
比如: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其实对应的就是你的热情所在,也就是喜欢的事。怎么在这份工作中取得成果?对应的就是你的才能所在,也就是擅长的事。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对应的就可以是你的价值观所在,也就是重要的事。而把这三个问题组合起来,又能进一步变成一份思考深入的自我陈述。
所以,喜欢的事、擅长的事、重要的事这三大支柱,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也能帮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在求职或跳槽时更容易取胜。
下面我们展开来讲一讲这三大支柱分别应该怎么确定。
03

首先要找到重要的事

寻找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要先确认“为什么”,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因为做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你能一直保持工作动力;而做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情,你会越做越讨厌自己。所以,价值观是我们筛选的第一重筛子。
价值观有哪些?比如,对世界作出贡献,体验新鲜事物,过丰富多彩的人生,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保持成长,活在当下,过极简主义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等等,这些都算是价值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呢?同样,不需要靠直觉,我们可以靠逻辑。书中提供了几个我们可以扪心自问的问题,这能成为我们的拐杖。
比如:你尊敬的人或角色是谁?你尊敬或喜欢他们哪些地方?
还有,如果让你给自己的孩子或最亲密的朋友一个人生忠告,你最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最不想告诉他们的是什么?你最想告诉他们的,其实就反映了你的价值观;而你最不想告诉他们的,反映出的就是你价值观的反面。
另外,我们还可以问一下周围的人:“你觉得我在人生中比较看重什么?”因为很多时候,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在生活中很可能已经在默默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只不过自己没有察觉。这个时候,其他人的感受会是一面非常好的镜子,帮你映照出自己的内心。
在确认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分辨“真正的价值观”和“虚假的价值观”。很多时候,父母、社会等外界环境会在无形中强加给你一些他们认为正确的价值观,会让我们不知不觉中按照周围人的期待而活,认为“我应该这样生活”。但这不是你“真正的价值观”,是“虚假的价值观”。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区分“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像“想变富”“想受人尊敬”这样的价值观,其实都属于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因为,能不能受别人尊敬,还有,这个世界愿意给你多少金钱反馈,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能控制的。以这些东西作为价值观,就像是试图控制天气一样,会让我们变得焦虑不安、不幸福。
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变为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具体的做法就是,更深入地追问自己。比如,想成为有钱人,为什么?因为成了有钱人之后,就可以不工作,拥有大把自己的时间。那么,拥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想去体验一些之前没体验过的新鲜事物。那么,不变成有钱人就没法做到吗?其实也可以做到。所以,你真正的价值观是体验新鲜刺激的人生。
再有,想要出名,为什么?因为想受人尊敬。为什么想受人尊敬?别人会重视自己,包容自己。那这又是为了什么?这样我就会开心,会感觉很好。那么,不出名就做不到吗?其实可以做到。所以你真正的价值观,其实是拥有开心的人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这就是,把无法控制的、以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换为可以控制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价值观。

04

怎么找到擅长的事?

下面来说说怎么找到擅长的事。
有这么几个我们可以问自己的问题,能帮到我们:
第一,你过往取得过哪些成功的经历?你是如何做到的?我们不需要去历数过往的成功经历,只需要捕捉那些最先出现你头脑里的、印象最深刻的成功经历,对它们做复盘就可以。
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明天辞职了,之前的工作中有没有你留恋的部分?那部分很可能就是你做起来得心应手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问身边亲近的人,你认为我的长处是什么?
第四个问题,最有意思,最近让你感到烦躁或生气的事情是什么?
为什么回忆那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情,可以帮我们发现自己擅长的事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做的某一件事感觉生气,是因为我们会觉得,为什么对方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呢?
比如,八木仁平有位朋友很会说话,在饭桌上总是如鱼得水。有一次,这位朋友在一场饭局结束后对他说:“你看小刚,明明没有控场的能力,却还总是开些无聊的玩笑,说些生硬的话题,真让人生气。”而这位朋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受,正是因为,他自己很轻易就能做到在饭桌上讲出讨人喜欢的笑话,或者发起有趣的话题。所以,他才会对别人做不好这件事情感到生气。
还有的人会说,我真的无法容忍那些不能察觉到别人情绪变化的人。那么说这类话的人,他自己一定是一个同理心强的人。
所以,当我们在对别人做的一些事情感到生气烦躁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事情,但对方却做不到。所以,这也是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擅长的事的观察窗口。

05

如何找到喜欢的事和真正想做的事?

想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也有一个辅助的问题清单可以帮到我们。
比如,你现在有即使花钱也想学习的事情吗?
或者,在过去的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产生了一种“被它拯救了”的感觉的领域或事物?
还有,在迄今为止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想道谢的人,或者想道谢的工作?比如八木仁平最想道谢的是曾经悉心教导过他的老师。他认为,那位老师引导了他的人生。这帮他发掘出了自己对于教育领域的认同和喜爱。
好,当我们把重要的事、擅长的事、喜欢的事都分别想清楚之后,就可以用它们来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了。
首先,在喜欢的事和擅长的事里面,剔除掉一些明显跟你的价值观,或者你想追求的生活不太适配的事情。
接下来,把喜欢的事跟擅长的事做一个排列组合。八木仁平自己来举例,他喜欢研究人的自我认知,还喜欢桌游和时尚。他擅长的事有,不断学习新事物,整理和解释信息,还有用语言帮助别人。
把这两个列表分别列出来之后。我们可以把这3项喜欢的事情,跟擅长的事分别去连线,然后就会发现,它们排列组合成了一些备选的事业方向。
比如,喜欢探索自我认知,结合擅长不断学习新事物,可以得到的是,钻研探索人的自我认知的研究者。喜欢探索自我认知,结合擅长用语言帮助别人,可以得到,给别人讲解如何更好地探索自我的人。
喜欢桌游,结合不断学习新事物,可以得到桌游研发者。喜欢桌游,结合善于整理和解释信息,可以得到桌游解说员。喜欢时尚,结合不断学习新事物,或者喜欢用语言帮助别人,可以得到时装设计师或者时尚顾问,等等。
那么,在得出了这么多的备选事业方向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通过重要的事,也就是自己的价值观,筛选出真正想做的事。
到这一步,其实,我们可以一并解决主业和副业的问题。首先,那些与你价值观最贴合的事情很适合作为主业来全情投入,然后,其他的事情,并不意味着你要舍弃它们,它们可以作为你日常发展的兴趣或者副业。
好,到这里,我们就完整地使用了一遍书中的“自我认知法”,完成了对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筛选。
所以还是那句话,虽然真正想做的事只能从自己的内心里寻找,但实现它的手段在社会上其实比比皆是。当你竖起信息天线,积极地收集信息,那些有用的人和渠道就会自然地出现在你的生命中,帮你把真正想做的事变成工作。
有句话说的是,不是成功会让你感觉良好,而是感觉良好会让你成功。而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让我们把全部能量都集中在那个让自己感觉最良好的方向上,顺着这个方向,才能真正开启“越努力,越幸运”的成长循环。

得到听书》是得到App推出的付费音频产品,每天半小时,为你解读一本好书。产品可在得到App内订阅。

最后,也为你奉上《如何找到想做的事》这本书的脑图,欢迎你收藏、转发。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得到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