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LinkedIn
LinkedIn (领英) 创建于 2003 年,致力于向全球职场人士提供沟通平台,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作为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会员人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4亿,每个《财富》世界 500 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漫步五角场  ·  中国长城资产2025届校园招聘——薪酬待遇、 ... ·  16 小时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更多全职岗位 · ... ·  2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服务运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LinkedIn

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独立的“自我观”

LinkedIn  · 公众号  · 求职  · 2016-12-30 19:26

正文

我们把三观挂在嘴边,却鲜有人提及“自我观”。


其实,观世界、观人生之前,我们更应该观自己。

 

“自我观”指的是我们认识自我的途径、我们对自己所持的观点。


一直很想写写这个话题,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已经影响了我们的过去,正在影响我们的现在,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情绪、行为、选择、社交、自我规划……无不由此生发而来。

 



而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有独立的“自我观”: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别人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





一、我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认识自己


你觉得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不同的情境里回答这个问题。


在恋爱市场,你是迷人的小妖精还是无人问津的壁花小姐?


实现目标的路上,你是一个脚步坚定、持之以恒的人还是摇摆不定、三分钟热度?


在某个你在意的领域,你是天分过人还是资质平平?

 

但是,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这些对自己的看法都是来自哪里的?你又为什么这样看待自己?


即,我们的自我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自我概念主要来自三种途径:他人评价、社会比较、行为观察。


二、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


这是我们认识自己最初的方式。

 

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其他方式了解自己,所以只能全盘接受看起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人们的评价。


每个孩子每天都会被关于自己表现的各种信息炮轰,有的是正面的:“你好聪明”、“你真乖”、“你长得真漂亮”、“你是妈妈最爱的小宝贝”;


有些是负面的:“你是猪脑子吗?”、“你能不能别给我丢人”、“真希望没生过你这个孩子!”

 



孩子观察别人对待他们的方式来判断自己,这些评价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进而影响他们的性格、他们的行为模式。

 

当我们长大了,这种情形就停止了吗?


并没有。很多人赌气似的,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来劝人劝己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这句豪气干云的口号确实常常能撩拨出无限自信,但虚妄的自信很快就会被现实打倒在地。

 

我们当然不需要在意所有人的评价,但生你养你的父母呢?影响学业的大学导师呢?影响职场发展的顶头上司呢?你心仪已久的对象呢?


心理学家将这些我们在乎或者不得不在乎的人,称为“重要他人”,你无法忽视他们对你的影响力。


《沟通的艺术》一书还把和我们有关的人分为“协助自我者”和“破坏自我者”。

 

所谓“协助自我者”,即对方的行事方式能让你感觉自己是被接纳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重要的、被欣赏的或者被爱的,会帮助你增加自尊。


他们可能是偶遇时自发夸奖你的陌生人,可能是赏识你的老板,也可能是欣赏你的朋友。

 

所谓“破坏自我者”,即对方的行事方式或多或少地、有意无意地减弱你的自尊。


我们有必要疏远这些有意无意给我们生活蒙上消极阴影的人,他们的存在在消耗我们对生活的信心。


比如,严苛爱挑刺的上司,有意无意挖苦你的女伴,质疑你能力的同事,甚至教你多年却记不住你名字的老师。

 

当正面评价来自“重要他人”时,会格外鼓舞人心,当伤害来自“重要他人”时,会格外伤人。


他人的评价有的是客观公正、有建设性的,有的又是有失公允,甚至带有偏见的。全盘接受或全盘否定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有独立“自我观”的人,既不会否认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又对他人评价有所保留。


三、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自己


与狼共舞的狼孩,如果没有人类社群的作用永远不会成为人,它只有像野兽一样模糊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不会是单独背景下发展的,而是在我们周围人的作用下形成的。我们借着和别人比较来判断我们是优于还是劣于别人。

 

你是天资聪颖还是资质平平?你是颜值出众还是长相平凡?你在哪个社会阶层,是成功人士还是loser?我们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我们的比较目的,决定我们选择的参照群体:


当我们想对自己有个准确的评估时,我们会选择平行比较,即与我们相似的人来比较;


当我们想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时,会选择上行比较,即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的特点或能力上比我们出众的人相比较;


当我们想肯定自我时,我们会选择下行比较,即和比我们差的人进行比较。

 

当你想明白了这些,就不容易被“比较”所困。


有独立“自我观”的人,既不会因为和优秀的人比较而妄自菲薄,也不会因为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而骄傲自满。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远,也清醒地保持初心继续前行。


四、通过对自我行为的观察认识自己


这是我最推崇的认识自己的方式,我们认识自我时离不开他人评价和社会比较,但它们都应该只作为这种方式的信息补充。

 

写过简历的人都知道,简历其实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我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


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就看我做了什么事,这是最客观最公平的。


你中断某件事,别人说你做事3分钟热度,但你知道自己日记坚持写了十年、晨跑坚持了五年、英文原著坚持读了三年,这些行为让你清楚自己是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只是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或者做某件事的意义,你就不会被那个“三分钟热度”的评价摆布。

 

我小时候性格内向,这让我和在大人面前又机灵又嘴甜的妹妹比起来,显得呆笨木讷。大人们的踩一个捧一个的行径对我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直到后来上学我成绩一直优异,家人才渐渐觉得我不是脑子笨,只是不会卖乖讨巧。


所以后来我就明白了,当你遭遇不公正评价、在社会比较中处于劣势时,请卯足一股气,用行动和绝佳的表现证明:你被低估了。


愤懑、痛苦只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但如果你没有遭遇不公正,你本来就像别人说的那么差劲、就像自己认为的那么失败,怎么办呢?


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写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


比如你因为太胖对外貌感到自卑,因为太胖被群嘲太丑,那就减肥、提高衣品来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


比如你觉得自己英语水平稀烂,对自己非常不满意,你就通过听说读写的刻苦训练,达到和母语一样流畅的水平。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实现的预言”,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对自己有积极的预期,并做出与预期一致的行为,我们都会成为我们所渴望的样子。

 

有独立“自我观”的人,以自己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而不是别人内在的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定义自我。


五、别让歪曲的“自我”妨碍你


但不管我们通过什么途径认识自己,我们的自我概念都是主观的,它很可能被歪曲。


我们可能并不是自己所认为的样子,千万别让歪曲的“自我观”妨碍你。

 

导致自我概念歪曲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过时的信息。

 

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现在或者将来碰到类似的情况你还会失败。


很多人因为过去在某个场合的欠佳表现而有了心结,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不肯再做相关尝试。


你向异性表白被拒绝,并不意味着你不配拥有爱情;在一次重要的演讲比赛中因为过度紧张而口吃,并不意味着你不能通过大量练习和心理调试克服它;

 

同样的,过去的成功也不能保证未来的成功。你在中学时期是年级瞩目的学霸,当你考入大学,周围都是和你旗鼓相当、甚至更加优秀的学生,你的成绩很可能落入中下游。你痛苦纠结没有用,及时调整状态才是正途。

 

但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不要因为沉溺过去,因为过时的信息耽误自己。


还比如歪曲的反馈。

 

我们通过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当他人的反馈歪曲时就会导致我们自我认识的歪曲。


比如被父母过分溺爱的孩子,被下属过度恭维的官员,可能会高估自己;被上司过度批评的实习生、被同学恶意攻击的学生,可能会低估自己。


正视自己,别让歪曲的反馈妨碍你。

 

而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会抗拒改变,因为我们倾向于坚持一个现存的自我概念。所以过去是学霸的学生,即使遭遇学习上的失败,也不甘心失去“好学生”的标签;曾经被众人取笑过的“牙套妹”即使变漂亮了时,还是认为别人的夸奖只是好心地安慰。

 

有成熟“自我观”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他们明白我们的自我概念是不断建构和重构的,会被被经验塑造。


所以他们永远带着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可能性,永远不遗余力地改变自己。


当改变发生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丢掉过时的自我,坦然地拥抱全新的自我。他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在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文作者李小墨,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前海南特区报记者,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LinkedIn经授权转载。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获取更多信息。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图中二维码,订阅每日必读的职场干货。

©2016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