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豆瓣时间
豆瓣时间,陪伴你成为自己。时间主页:https://time.douban.com/官方小组:https://douc.cc/1Tgn53青椒学院小组:https://douc.cc/0pBT7q微信订阅号:搜doubantime关注我们(●゚ω゚●)微博:http://weibo.com/doubantime内容、商务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成功订阅专栏后,你可以在 豆瓣 App6.0 底部「市集」的页面中,通过「豆瓣时间」-「我的时间」找到你订阅的所有专栏;当订阅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界面新闻  ·  “韶华杯”一等奖只要688元?中华儿促会回应 ·  1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周活达4亿、营收或破110亿美元,但Open ... ·  1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江苏:生育一孩也将享50%社保补贴 ·  昨天  
王路在隐身  ·  绝了,麻了,蚌埠住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豆瓣时间

看,他好像一个青椒啊

豆瓣时间  · 豆瓣  · 热门自媒体  · 2017-12-19 04:46

正文

文/严复初

雷思温是一个青椒。

这个判断句出现在大学校园就不是病句。青椒,指的是高校青年教师,这个原本属于茄科植物的蔬菜,如今指向了一个颇为庞大的群体:他们生于八零年代前后,一路攻读,取得学位后在高校谋得教职。

你很难从外形上将他们和大学生区分开——稚气未脱,学校图书馆、宿舍和食堂里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在校园里思考和讨论问题,用研究成果证明存在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椒雷思温的照片看上去还像是一个大学生,但他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一名讲师。在他的研究领域一栏,古代中世纪哲学和早期现代哲学像两面虚掩的门,高冷而悠远。三行简单的履历显示这位守门人的学术道路: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本科,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硕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哲学硕士、博士。

很少有人知道,雷思温曾经组建过乐队,对音乐近乎狂热。

如今他依旧喜欢音乐,但他已经习惯了在哲学里寻找久违的激情——“音乐充满了规律性和结构性,哲学著作也是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少有人知道,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最早的专业是商学院工商管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热门专业,就业前景也更为广阔。但他不满足。入学一年后他开始喜欢上王小波。有句话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这句话说出了他心中淤积太久的感受。他开始隐隐觉得,还有很多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他开始花时间旁听很多不同专业的课程,想寻找有趣的世界,想给自己一个答案。除此之外,他还广泛参加各种读书活动,结交同好,这个趋势一发不可收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大二快要结束时,他开始琢磨改换专业的事情。音乐、文学、艺术史、哲学、政治学,最后他筛选出了五个可能性,然而何去何从仍然无法定夺。直到有一天他读到了尼采的一句话:“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他,使他明白人就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 哪怕这个世界毫无意义,人也会奋力去生造一个意义,甚至包括虚无。 这一下让他感觉,无论是摇滚乐,还是管理学,都无法像哲学这样直指人心,哪怕坦然承认生活的无意义。这道光芒的突然降临,使得他毅然选择了哲学这条不归路。

除了精读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原著之外,雷思温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最多的时候,他一个礼拜组织过五个读书小组——“这让哲学不仅变成了读书思考的活动,同时也变成了我的生活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考入了北大哲学系

如果说人大是起点,北大就是一个拐点。雷思温发现硕士导师吴增定老师有两个要求——不立刻确定论文题目,并敦促他阅读不同类型的哲学著作。这接续了雷思温在本科时的储备,如果立即收缩甚至圈定,或许可以探囊取物,终究少了些曲径通幽的妙处,他需要找到闪耀其间的星辰,那才是方向。

他找到了笛卡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会容易认为笛卡尔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础,这当然是一个很经典的哲学史定位。雷思温在研究笛卡尔时,却有了另外的感觉——笛卡尔是如何从古代中世纪的传统中走出来的,如果说很多哲学家关注于笛卡尔们与古代中世纪传统背离的部分,他则将目光投向了其中的连续。自本科起阅读的书籍与熏陶在这里暗暗发力,之前出于本能的兴趣选择,至此成为了清醒而自省的判断——这是一个突破口, 通过对早期现代哲学的研究,逐步深入西方的古代中世纪哲学传统,从而进一步获得更为宽广地理解西方哲学的视野

出国深造成为必然的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毕竟,国内的中世纪研究条件还不算理想。然而,出国的选择太多,究竟何去何从?雷思温似乎又一次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最终,比利时鲁汶大学进入他的视野——不仅因为这所始建于1425年的大学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同时也因为它的中世纪哲学中心居于世界顶尖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中世纪研究特别强调与近代哲学的关联,这完全契合雷思温的研究思路。鲁汶大学藏书丰富,直追中古,同时又以高度的国际化视野延揽各国留学生。雷思温由此推开了一扇大门——不同族群、国家、信仰的人的确具有很多共性,但又有很多根本的差异性。不同的文明传统会以自己的方式逐步改变我们对于人类未来一元化的想象。

在鲁汶,雷思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很多西方人觉得重要的问题,未必在中国成为焦点。而中国人关切的视野,却未必是西方人在意的主题。 因此,他既是那里的成员,却又是一名旁观者,旁观着西方学术的争执与讨论。跳进去,深入问题,跳出来,看见答案。抽离之后的清醒,才是一个中国研究者该有的自省。那里丰富的藏书,使得他不再觉得古代中世纪思想幽远而陌生,反而处处充满了亲切感。但这种亲切感却让他感到不安:究竟这些古老思想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却是在战乱之中找到的。

读书万卷,需要行万里路,他决心去看一看那些仍处于古代与现代纠结中的国家。他要亲身寻找这个答案。他把假期用在了穿行中东的战场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埃及、伊朗等等国家都在他的行程中。这些国家在那个时候大多处于动荡和战乱中。雷思温穿行其间,亲身经历战火、动乱与灾难。不少当地人对这位胆子很大的中国人表示不解,告知雷思温他是战争期间屈指可数的游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看到土耳其反复纠结在西方化与穆斯林化的难题中。在中国游客很少光顾的土耳其东部,他遇见了安卡拉大学的老师,一起畅聊帕慕克。而在凡城,他走后不久发生的地震,不但埋葬了他住过的宾馆,还埋葬了他刚认识的当地朋友。

在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当地人告诉他,他和宾馆里的另外一人,是开战半年后仅有的两位游客。然而这座古罗马的伟大遗址,却在雷思温离开之后被ISIS摧毁,他成为地球上最后领略过摧毁前风光的人之一。在黎巴嫩,他见到了很多坦克与铁丝网,而在埃及开罗,他又遇到了数不清的示威活动。约旦的奇妙风光,和以色列浓郁的宗教氛围,都让他久久难以忘怀。值得一提的是,伊朗秩序良好,文物古迹丰富,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绝非所谓恐怖主义国家所能概括。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地人天天都在问他,伊朗到底好不好?这种渴望背后的民族自尊心,令他深深感受到,这些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中的坎坷与艰辛,更值得中国人关注与理解,因为它们与近代中国有着相似的命运。而理清古代中世纪与现代世界的关联,就不再只是一个书斋里的论文题目,而切切实实就与中东,与中国,甚至与西方纠缠在一起。正是在战火与动荡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古老思想远远没有离去,而是更为激进地呈现在现实与未来中。这些旅行的精神财富,远远不是阅读所能获得的。

有过阅读的浸润,有过万里行路的经历,这位喜欢人文的学者,在求学之路上渐渐自觉寻找到出路与归途。他身在书斋,却能走出书斋,奔向源头,亲身经历了人类思想闪耀过的地方。哲学如此美妙,如此激荡人心。愚蠢的思考,贫乏的视野,都被他抛在了身后。

他的学术论文都是艰深的,比如《笛卡尔普遍怀疑中的上帝、数学与恶魔》、《邓·司各脱论原因秩序与上帝超越性》、《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的内在悖论》、《上帝与人类认知:托马斯论抽象与神圣光照》、《现代人的双重起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笛卡尔论上帝与永恒真理的创造》、《邓·司各脱论形而上学与上帝超越性》等等。

这些文章拦住了普通读者,但拆解一下,就是我们的日常。有一篇文章探讨过笛卡尔的恶魔假说,如果看过电影《黑客帝国》,会很容易理解这个假说的威力。 笛卡尔认为,我们可以假定上帝不是真理的来源,而是有一个强大而狡猾的恶魔,欺骗了我们,让我们相信天地、空气、颜色、形状这些东西,让我错误地相信自己拥有手脚、脑袋、血液等等东西。那么,上帝还存在吗?还是是全能而善好的吗?数学还是真的吗?这是笛卡尔怀疑论的开端。 他做了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让我们开始怀疑: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世界真的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那样吗?我们的思想、意识、情绪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吗?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与身体分开呢?我们究竟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还是一个恶魔的奴隶?

如今他的时间一分为三,研究、教学与参加学术会议,学界前辈与同事常常给他以新的灵感和思想碰撞,让他不断推进自己的研究,避免热闹几年之后陷入失语、停滞和简单重复的境地。回国三年来,雷思温的学术收获远超预期,尤其是与很多师长还有新老朋友的交流、讨论都让他深感国内的学术共同体才是滋养思考与研究的真正源泉。所谓同道不孤,就是如此。

在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开始互相传言,有一位教哲学的老师与众不同。渐渐地,开始有人提前查找雷思温的上课表去占座,有些学生在雷思温的课程评价里写下评语:“ 课程内容编排合理,讲解深入浅出,节奏张弛有度,少有的能够一学期带读完思想巨著的老师! 很多人喜欢哲学,只是找不到入口罢了。他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艰深的、晦涩的思想光芒折射为可被感知的光线,带领学生穿越其中,真是无比美妙。

雷思温很早想开一门哲学史的通识课了。他希望这门课能够尽可能涵盖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并且能够借助这些思想揭示哲学对于人的意义。表面上看,哲学史无非是前人的智慧、方法,实际上雷思温从中看到的更多是思想者的勇气。这样的勇气就是不媚俗的自由精神。每一个伟大哲学家都是异端,因为他们敢于在大部分人想象不到、也不愿意发问的地方发问。

改变方向并为之努力的勇气,穿行战场的勇气和如今将思哲光芒化艰深为平白的勇气,就是雷思温最倚仗的力量。

在思想领域,人类从未也将永远不会安分守己。

具体到这门课上来,之所以取名叫“哲学闪耀时”,《桃花源记》里的一段文字道尽了我们的想法——“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口、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是这门课最初的路径构思。哲学家们也是一片星辰,思想更是光芒四射,我们在选题上突出闪耀大多选题是从哲学家的生平以及一个具体而有趣的思想命题入手,像是远处摇曳闪烁的光,为平时不常读哲学的人们导引一条更为平实的小路,得以一窥哲学宝库里的风景。

雷思温希望自己可以是那个带灯前行的人。

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时我们往往抱怨人生的不公平。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哲学问题: 既然有完美的造物主存在,我们世界为什么还会有恶,会有不公正和不如意?善与恶、顺境与逆境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这个世界还有公义存在吗?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