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要扎实抓好以下重点任务。
◆一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动态发布机会清单,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并结合“十五五”开局,前瞻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引领带动强的重点项目。创新方式更大力度招引外资、吸引内资,打响营商环境、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三大品牌,构建全过程跟踪、全链条服务闭环工作体系,努力确保项目招得来、落得下、运行好。
◆二要着力提振有潜能的消费。
创新用好“两新”政策,精心办好国际车展、糖酒会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创新推出多元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医疗、养老、托幼、家政、数字等服务消费,培育壮大首发经济、冰雪经济、夜间经济、银发经济,释放更多消费潜能。突出用户思维、需求导向,创新塑造大熊猫、三国文化、青城山-都江堰等城市品牌标识,大力引育文旅龙头企业,着力提升境内外旅客消费便利性,提升消费体验感。
◆三要着力推进强县活区。
实施产业园区能级提升行动、百亿主导产业攻坚行动,瞄准主导产业,集中发力、久久为功,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以标志性特色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县域产业集链成群。牢固树立大抓镇街经济、园区经济的导向,同时加强镇街、园区一体发展,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农业大镇、文旅名镇。城市新区、中心城区要结合自身定位,加快产业转型、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各展其长、各尽所能,让新区、城区经济活起来。
◆四要着力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强用好国家实验室、天府实验室等国家级、省级创新中心,聚焦国家战略所需和城市产业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产品开发,加快建设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完善“地上科创岛+云上科创通”服务体系,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科技成果交易大市场,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落地转化。坚定推进制造强市建设,持续深化“立园满园”行动,统筹推进特色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核心优势。
◆五要着力优化惠企强企服务。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常态常效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牢固树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责任意识,做优“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品牌,确保企业诉求高效及时解决。持续壮大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作用,统筹抓好拓市场、降成本、优场景、搭平台,依法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更好激发敢投善闯的创业发展热情。持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在服务城市重大战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展现担当作为。
◆六要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聚焦国资国企、民营经济、产业园区、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积极谋划推出一批更具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的改革举措。聚焦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快构建通道带物流、物流强贸易、贸易聚产业的新格局,深入开展项目招引、市场拓展、文化交流和城市推广,推动“蓉品出川”“蓉品出海”,更大力度“引进来”、更高水平“走出去”。
◆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聚焦交通、医疗、教育、就业、居住等群众关切,解决好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幸福成都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
◆八要着力防风险保安全。
统筹推进“智慧蓉城+微网实格”联动治理,提升风险感知管控、平急两用设施、应急救援供给水平。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大力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平台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