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药大世界
医药市场,合理用药,药品研发,药品生产,学术推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药渡  ·  盘点免疫检查点的配体 ·  4 天前  
药渡  ·  科创版IPO转折点到来? ·  6 天前  
药渡  ·  好书推荐丨《肠道菌与药物代谢》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药大世界

为什么化疗在美国,门诊即可完成,而不需要住院?

医药大世界  · 公众号  · 药品  · 2017-07-26 17:53

正文


首先,在国内的顶尖医院,化疗方案几乎都是依据的NCCN、ASCO的指南进行制定,这两货是美国的。而国内的指南也不会和NCCN、ASCO有很明显的区别,而且化疗药物剂量都是通过体表面积来算的,所以剂量还是相对个体化。所以你要说美国的化疗副作用小,我想说的是:我们都是用的同样的药啊!

其次,相同的药有时用在美国人身上副作用好像是要小一些(无文献支持,所以用了好像)。前年,我们做一个全球多中心的靶向药物研究,一开始由于对适宜剂量不清楚,国内也用的和欧美人一样的剂量,然后没多久,我们就发现我们的患者得皮疹的比例比欧美那边反馈的数据大多了,于是停止了一段时间实验,下调了剂量才把比例降了下来。(声明,该实验患者确实获益了)

再次,要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日间病房”,这个的确起源于国外(具体是哪个国家,我不清楚)。

这玩意最早并不应用于肿瘤科,目前我知道的最早的是306医院1989年建立的儿科留观病房。然后大约在90+年代就逐渐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也就是住一天院,然后也可以自己回家或上班了。这也就基本上相当于不住院了。所以我想说的是,题主,其实国内也有这么搞的。(为什么非得住一天,这你得问医保啊)

最后我来讲讲化疗:

化疗分为全身化疗、局部介入化疗、胸腹腔灌注化疗等,而全身化疗又分为根治性化疗和姑息性化疗,前面剂量大、副作用明显,后面剂量小、副作用相对也比较小。

再谈谈化疗副作用:

化疗副作用不一而足,最常见还是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损害,而对于个体而言,化疗副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和个体差异的特点。所谓累积效应,就是随着化疗次数的增多,出现化疗副反应的几率也越来越大。所谓个体差异,指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药反应可以完全不同,这取决于个人的身体素质和敏感性,比如A方案用于甲患者可能完全没引起什么副反应,但是用于乙患者可能让乙吐得昏天暗地。

现在我要回答问题了:


从网上的很多文章来看,都说在美国做化疗副作用很小,做完就可以开车回家或者上班,确实如此吗?

如前所说,是有这样的情况的,而且还要看病人是第几次化疗,用的什么方案。


这是一家美国癌症中心给患者的规划:后续事项 |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明确包括住院事项

这是一篇文献,分析了化疗的安全性和容忍度,其中就提到了住院比例。

你看,还是分别有16%、5%、8%的住院超过24小时的比例,所以也不是全是那样的。你看,还是分别有16%、5%、8%的住院超过24小时的比例,所以也不是全是那样的。

当然这确实比国内的要低,为什么呢?一是国内患者健康意识普遍不强,这种化疗后患者需要定期到社区医院报道进行检查的,但是不少患者出院后不会这么干,或者住在偏远山区也不方便这么干,还不如让他一直住在医院里。二是万一出院了之后发生了副反应,以国内的医患关系,一场医疗纠纷说不定就诞生了,医院和医生要赔钱不说,还可能会耽误患者的治疗。


很多朋友对问题的来源表示了兴趣,渠道有两个:


一是:国外的亲戚。我母亲诊断出来肺癌早期,IB型,中低分化,手术已完成,下周开始化疗,方案:顺铂+培美曲塞。美国亲戚因为工作原因,接触过一些化疗病人,与当初和在国内对化疗的感觉完全不同,他接触的病人在化疗后没有看出特别的憔悴。他们另外从网上看到很多国内所谓的“过度化疗”,于是希望能前往美国做后期的治疗。

目前我接触到的国内患者也有化疗后神采熠熠的,也有化疗后明明没有什么副反应依然很憔悴的,这都是看个人心态的,随着对化疗药物剂量运用的纯熟及化疗药物的革新,现在化疗的副反应确实要比前些年好很多了。你亲戚对比的国内外的化疗患者从时间节点应该都不匹配,不具备可比性啊。另外也要看医疗机构,不得不说,国内的基层医疗确实要差很多,确实存在化疗不规范的现象,至于“过度”问题,这都是外行人在说,什么过度医疗之类的,行业内到底有没有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国内如此多的医院和医生,全都兢兢业业,按规范做事,这是不可能的。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只有在给我爸妈看病的时候才会过度医疗,基本上做检查什么的都很激进,因为我知道没查出病来我们都会觉得是花钱买放心,而不会觉得是过度医疗。而其他患者,我都是把握确定指征和必须做的检查才做。

PS 顺铂算是铂类化疗药物的经典药物了,其特点就是效果明显,副作用最大,现在新一代的铂类副作用都要小很多。


二是:国内专门负责介绍去美国医疗的某中介机构的文章。虽然是中介,但在其提供的资料中,普遍可以看到赴美就医的患者均表示,在美国的化疗副作用较小。

这种机构肯定会告诉你美国看病各种好,国内看病各种差,不然怎么让你买他们的服务出国去看病呢?就像我在这个问题:中医治疗肿瘤是否有效,有真实的治疗案例吗? - 刀逼的回答 的回答,里面那个老中医举的例子各个有神效,你敢信么?虽然该中介应该不会像这个骗子那样胡编乱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化疗反应中副反应大、疗效不好或者感觉上当受骗的患者是不会上他们的宣传资料给你们看的。这是可以理解的,搁哪儿都这样,对于肿瘤患者总不能一天到晚给他讲某某某化疗效果不好,某某某化疗后吐得胆汁都出来了,都是要拿好的例子来给患者讲,这样能够增加患者自身的信心,有利于治疗和延长生存期。


最后的最后,不得不提到心理效应:

选择出国看病的人,不论什么原因,他肯定是相信国外就医各方面都比国内好。在这种心理状态的作用下,相同的药物极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且更小的可能引发不适。这就是我时常建议的要去找一个自己相信的医生看病。

PS:恩,国外的医疗确实比国内要好。


排名第一的答案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我来做一些补充。

1. 在北美,学界和临床上有把癌症当成一种慢病治疗的趋势,就跟关节炎、中风一样,把治疗的地点下沉到社区和家庭,主要动因就是节约成本。加拿大是全民医保,美国的Medicare、Medicaid成本压力很大。既然化疗在熟悉之后是相对简单的操作,社区卫生中心、家庭成员、甚至病人自己就可以操作,那么下移之后就不但能节约成本,也让患者感觉更方便。

2. 癌症的治疗不但要使用化疗、放疗、手术等一系列手段,同时也要注意心理健康。北美学界比较注意这方面,很早就有一大堆关于癌症病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成果都成为了临床上的建议。相比之下国内现在还不是很注重这方面,把治疗等同于身体上的治疗,忽略了心理健康。这可能是“接触的病人在化疗后没有看出特别的憔悴”的原因。

3. 国内可能存在“过度化疗”的倾向,但是现在还没有实证研究证明这一点。因为中国的化疗都是遵循美国的指南(NCCN,ASCO),什么情况下开什么药如何用药都规定得很细,不太可能多开药或者延长化疗时间。不过确实有可能有些药已经有了仿制药,但是医生还是给你开原研药,以药效更强的名义浪费你的钱。

4. 中介的话怎么能成为判断的凭据呢?就跟媒体似的,基本都是片面的证据,有很强的选择偏倚。他不会告诉你不好的那一面,不然怎么赚你的钱。

5. 以前化疗的副作用的研究基本是以白人为主要对象,所以在制定指南的时候也是根据这些研究指导的剂量。后来越来越多考虑亚裔、拉美裔和非裔,才有调整剂量的问题。可能有些临床医生在学习指南的时候不谨慎,按照白人的标准用药了,才导致“较大的副作用”。

6. 亚洲人和白人除了在剂量上不同之外,还有基因的不同导致用药种类的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非小细胞肺癌病人(NSCLC),东亚的患者有更多的EGFR阳性结果,采用Erlotinib的治疗效果更佳,而白人患者有更多的EGFR阴性结果,那么采用传统的铂类药物手段(比如carboplatin卡铂 + Gemcitabine吉他西滨)效果更佳 (1,2)。所以如果临床医生并不检查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是否EGFR阴性还是阳性,就有很大的可能导致“副作用大”、“效果不佳”。

7. 2014年在癌症研究领域取得了好多突破性成果,比如CAR T (3),比如BMS公司用于治疗NSCLC鳞癌的一线新药Opdivo (4),比如Merck公司治疗胃癌的新药Keytruda (5)。很多原来的药被后来者全面碾压,一不小心原来的药就成了历史垃圾。也许,“化疗”这个词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历史。

PS:排名第一的答案里提到一个全球多中心的靶向药物研究,很好奇是哪一篇文章。因为如果ethics部分没有特别注明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的话,“停止了一段时间”、“下调了剂量”都是严重违反了随机对照试验protocol的做法。

本文转自公众号:罗辑医疗,转载仅为学习交流,如无意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