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双11体验式调查:假促销、真误导存在,亚马逊、京东尤甚
文/天下网商记者 孙菲
在双11这场购物狂欢节中,消费者到底享受了多少实惠?12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调查样本中16.7%的商品在双11当天高于近期最低价。而虚假促销问题最严重的依次是亚马逊和京东,亚马逊有35%的调查样本双11当天价格高于近期最低价,京东这一比例为26.8%。
如今,电商平台各大促销活动此起彼伏,促销活动成为“常态”,同时也滋生价格“乱象”。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16年10-12月开展了一次双11网购体验式调查。
在抽取的13个电商平台共533款商品中,亚马逊只有5%的商品价格低于近期最低价,网易严选、蘑菇街、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甚至低于这一比例。这或许意味着,一些平台只是在双11期间蹭促销热点吸引流量,对消费者却并没有什么优惠可言。
有趣的是,京东在双11期间主打“好物低价”,中国消费者协会却不是那么认同这个说法。实际上,京东只有41%的抽检样本低于近期最低价。
相比之下,淘宝天猫平台应对商家虚假促销算是比较有经验了。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这份报告,淘宝和天猫给消费者带来的实惠最多,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低于近期最低价。
在中消协列举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假促销、真误导等涉嫌违规行为大量存在,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1.部分商品涉嫌先涨价后降价。调查发现,部分电商平台某些商品在“双11”促销前先涨价,而在促销当天降价,徒有优惠打折之表,实则价格持平甚至上涨,促销活动名不副实,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并没有得到实惠,甚至更亏。
例如,京东平台某品牌床品套件从10月29日-11月11日记录时间段来看,价格上涨幅度很大,标价由299元涨至1199元,而11月11日当天降为439元,比涨价前标价299元与“双11”促销后的329元还要高。
再如,1号店某品牌家纺套件从11月7日-11月16日记录时间段来看,标价由399元上涨至548元,参加“双11”满减活动后价格为448元,反而比促销前、促销后的399元更贵。
2.部分商品涉嫌虚构原价。很多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会将商品的销售价与参考价进行比较,来考量商品的折扣力度。然而,调查体验发现,部分商家随意更改参考价,造成促销活动优惠假象,误导消费者。
例如,网易考拉海购平台某品牌钱包10月20日销售价格为549元,参考价为1300元,而在 11月10日销售价格升为649元,参考价也随之上涨至1500元,参考价在促销期间上涨,看似折扣力度大,实则“双11”销售价格已上涨。
再如,淘宝平台某化妆品套装11月10日的参考价为164元,而到11月11日参考价变为170元,商家随意改变参考价,且“双11”促销价格并非价格记录时间段最低价格。
3. 部分商品“双11”价格并不实惠。“双11”已经成为全国消费者购物狂欢节,众多电商平台打造“双11”物美价廉的购物文化,并在“双11”期间推出各种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活动,打折、满减、返券不一而足。然而,调查发现,有些商品虽然参与“双11”促销活动,但价格并不实惠。
例如,蘑菇街平台某品牌酵素11月11日优惠后价格77.86元,为价格记录期间内最高价格,消费者如在此日购买,反而最不实惠。
4. 部分商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经营者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准则,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然而,调查发现,部分商家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存在不履行价格承诺、宣传价格与实际价格不符、通过设立高额“好评返现”活动干扰信用评价机制等失信行为。
例如,国美在线平台某品牌取暖器11月4日销售价格为329元,价格上方的标语为:“到手价329,仅11.1-11.9”,而到11.7日销售价格变为299元,标语也相应发生变化:“到手价299,仅11.1-11.9”。消费者若看到11月4日价格承诺,会以为11.1-11.9日的价格都为329元,提前入手,实际上11月7日的价格降低了,商家没有遵守价格承诺。
进入第8个年头的双11,已远远超越一个电商购物狂欢节的界限,而是对传统零售业态的持续改造的最好的试验场。对于商家而言,双11不仅是一次绝佳的营销机会,也是新零售时代下的新商业模式“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