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池塘之底(chitangedu),作者草履虫。
1.
文章开始之前,我希望你能就一个词展开一段想象,这个词是”校园“。
你想到了什么?青春年少?操场上的奔跑?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或者,通过嬉戏打闹表达喜爱的少男少女?……
记得一年多前的一次语文课,我像往常一样走进教室,问了句“今天哪位同学”后,就坐到了门口附近的那把椅子上。
课前演讲是我做老师以来一直坚持的一个环节,每天的语文课,都会有一位学生上台来讲她任何感兴趣的话题。
我记得那次上台演讲的是一位女生,她讲的主题,就是“蓝鲸”——那款最近被刷屏的死亡游戏。
大概许多人都不知道,那款在俄罗斯造成很多青少年自杀的死亡游戏,其实在很早以前就已经通过网络传播到国内。
那是一位看起来比较内向的女生,平时交上来的随笔显示她对文字的感觉很不错,应该看过不少书和文章。但她的表达不时会有些模糊飘忽,逻辑并不是很清晰。
当时的我听得云里雾里,问她:”什么蓝鲸?是哪两个字?“
后来,我在同学们的补充下才粗略地明白她要介绍的“蓝鲸”,那是一个引诱人自残自杀的游戏,当时给我的感觉,那是个属于变态者的游戏,我并没有更多地去了解。
“有心理研究表示,在人群中,大约有百分之一的心理变态者,他们难以感受他人的情感……”基于她讲的内容,我大概讲了这么一席话。
但现在的我知道,单纯将玩蓝鲸游戏的人归纳到心理变态者,是简单粗暴的做法。而就当时学生的反应来看,班级里对于蓝鲸游戏有所了解的不在少数。
是啊,青少年时期大概是人一生对于这个世界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时期,据我了解,几乎每个小孩都加入了各种各样的QQ群,有的抢红包,有的聊游戏,有的聊爱情,当然,也有的会聊蓝鲸、笔仙、死亡三秒这类比较不一样的游戏。
但是,单就好奇心求知欲,并不能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对如此荒诞的东西感兴趣,更何况,他们中真有人试着去相信它,试着去一点点按照组织者所言的去做:在凌晨4点20起床;在脚上切出浅口;在胳膊上刻蓝鲸图案;看一整天的恐怖电影……数据显示,在俄罗斯,有130多位青少年因此而死亡。
为什么?为什么组织者能做到这些?如果你做过老师,你会明白让孩子们每天独立完成作业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一个学期下来,让有的小孩背诵默写几首古诗都会消耗你的许多精力。而蓝鲸组织者的要求,最简单的都是4点20起床。
难道是蓝鲸组织者具备强大的说服能力,远远比老师们来得厉害?
有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控制他人策略,的确有其独到之处。但作为日日与10到14岁青少年们相处的一位老师,我却觉得不仅仅如此。或者说,在我看来,
这种得寸进尺的心理策略只是外因,而究其根本,可能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上。
今天一早,1班的班主任J老师走进办公室就说:“昨天H同学的村干部打来电话,说她又不见了,然后我做了一晚上的恶梦。”
J老师最近一直为H同学而头疼——那是一位很聪明的女生,成绩不错,但家庭有很多问题。最近一直跟老师跟同学说要自杀。班主任想过很多办法,安慰,鼓励,交流,并对她说:“如果是钱的问题,你告诉我,我就当我多养了一个女儿好了。”
据我对J老师的了解,我并不认为她只是说说而已,她能做到这个。
但可惜家庭的问题,并不是老师的关怀就能解决的。据说J老师跟她说了那些话之后,那孩子居然拿头去撞墙。J老师也吓坏了,她说:“如果有人说是因为我和她的谈话而让她撞墙的,我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
是啊,所有对他人的帮助,都不能以伤害到自身为代价,更何况是在做好事也存在诸多风险的当下。
而3班的班主任,也在担心班级里的一位女生,她今天又没来学校……
对了,3班其实还有一位大个子男生,已经好久没出现在教室里。那是一位成绩很不错的学生,读七年级时的某一天,他突然就开始不来上学。我们以为他只是偶然的心理问题,想通了自然会来,但一年多过去,除了中间偶尔来过几次,他已经渐渐地消失在老师和同学的记忆里。
据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说,去他家开导他的时候,他妈妈忽然要跳楼,然后是他死死地抱住他妈妈……
操场上欢快的奔跑,教学楼里朗朗的读书声,心怀倾慕而又怯于表达的少男少女……提到校园,我们的想象中,大概是这样的。
但事实上,现实中的许多东西,总比想象的艰难和阴暗。很多东西都是从远处看,才会那么美丽动人,人的记忆,也总是在很自然地屏蔽那些不好的东西。
2.
而蓝鲸这一死亡游戏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俄罗斯。基于各方面原因,我们并不知道国内有无青少年因“蓝鲸”而死。我也不知道,一年多以前我的那些学生对蓝鲸了解到什么程度。他们怀揣着怎样的心态去了解这一游戏?有没有人试着真的在4点20起床?
有的时候,作为老师,你即便再试图走进某些学生的内心,你也会发现,你距离他们真正的内心,还有着遥远的距离。
更何况,作为老师的每个个人,也都有着自身的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你不可能将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
中国官方曾公开报导的一组资料表明,
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 在这块土地上,每年因自杀而死亡的人数将近30万人。而除了自杀成功者,每年还有约250万人自杀未遂。
我想,在自杀人数如此庞大的基础上,若国内真有青少年因蓝鲸游戏而自杀,在这次引发大规模的关注之前,大概率上,他们可能都只是消无声息地死去。
他们在想些什么,经历过那些痛苦?我们并不知情,也可能并没有那么关心。
这次蓝鲸死亡游戏引发人们的大量关注之后,国内相关部门反应不可谓不快,5月9日,共青团中央官微发布一条微博:捕鲸计划,已经启动……
作为青少年最大的网络交流平台的腾讯,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即便如此,就在前几天,我仍然在一位学生的空间里看到胳膊上的触目惊心的蓝鲸图案。
而且,在我看来,蓝鲸死亡游戏所展现的,绝不仅仅是蓝鲸游戏本身。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小孩会对”蓝鲸“感兴趣,甚至被其引导,而去自残甚至自杀,让自己的生活,深陷于黑暗之中。
2016年,蓝鲸死亡游戏创始人Philip Budeikin被捕,今年5月10日,Philip Budeikin被指控至少煽动16名女生自杀。
但问题是,蓝鲸这一死亡游戏是否会随着Philip Budeikin被捕和团中央的捕鲸计划而从此消失?发生在我们青少年身上的自残自杀率会不会从此而降低?
至少在我看来,恐怕没那么乐观。
”青春期本就困难重重。“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在《死亡和濒临死亡》中的句子。而大概人们总是太健忘,度过了艰难的属于你的青春期的你,可能已经将那些岁月忘却,当然也可能认为其他人并非如此。但是,一来并非所有人都能有如你的那般坚强,二来并非是只有你所理解的痛苦,才能算是痛苦。其实许多人的青春期,都可能脆弱,敏感,走得异常艰难。
二班有一个小女孩在随笔里谈到自残,说班级有一个同学在QQ里告诉她,刚才自己又在自己身上划了一刀。
她的反应则是,哼,我又不是没划过,有什么了不起的。
然后谈及她自己对自残的看法。
以上的文字,节选自我在2013年11月18日的一篇日志。那个时候,至少在中国,还没有蓝鲸死亡游戏。但”自残“”自杀“一类的自带黑暗属性的词语,似乎仍然凭借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有着强烈好奇心的青少年们。
我记得在随笔里谈自残的,是一位很漂亮的女生,爱笑,在看到她随笔本上的那些文字之前,我无法将她的形象与自残联系起来。
有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我想,即便没有捕鲸计划,过一段时间,那样的死亡游戏的影响,也会逐渐消散。但如果人们不能更多地关注到青少年本身心理的问题,那么,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相关的自杀和自残事件,一定会不断地发生,即便没了“蓝鲸”,但也可能会有“海豚”或是“企鹅”。而且,那样的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而我们可能却毫不知情。
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这,还只是官方资料所显示的结论。
3.
“受害者都是垃圾,需要被清除。”这是蓝鲸游戏创始人Philip Budeikin被捕后说的一句话。被捕时,他才刚满20岁。
而这款游戏之所以被命名为“蓝鲸”,据说是他受到了俄罗斯摇滚乐队 Lumen 的启发,歌词前面几句就是:当没人听见你的时候,为了什么而叫喊,我们在述说什么……
关于人们为什么会自残,目前大致认为有这些原因。其一是肉体的痛苦能转移注意力,有助于缓解精神上的痛苦。记得我的一位朋友说他高中每次考英语的时候,会习惯性地用指甲狠掐小腿。他说他那时英语成绩很差,每次考试,都被强烈的挫败感笼罩。而指甲深陷肌肉的感觉,会让他觉得轻松。
当然,也有一些的自残者自杀者,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引起他人的关注。这其中,也有着操控他人行为的心理——你不按照我说的去做,那么我就去死。J老师班级里的那位女生,存在着以上的一些特点。
而在所有原因当中,对人们伤害最大的,也最容易导致自杀的想法和行为的,则是因自恨而产生的自我惩罚的行为。这一类人群的自我伤害是内向的,他们针对的是自己。所以他们一旦采取自残,或者内心里产生自杀的想法的时候,一般是不会让其他人知道的,除非是意识到那样的行为会真的对自己产生无法逆转的伤害,而本能地进行求助。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内心会有着对自己的强烈否定,会认为自己没价值,不值得被爱,同时还伴有强烈的无力感。许多产生过自残自杀想法的人,内心世界里其实都是得不到足够关爱和重视的可怜孩子。而每一次自残或自杀的尝试,都是一次行为上的哭泣。
当然,推究其根本,
到最后基本都会指向于他们的原生家庭,指向于他们父母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和关爱,有的甚至还因各种原因给他们带来了伤害。
“当没人听见你的时候,为了什么而叫喊,我们在述说什么……”
客观来讲,“蓝鲸”并不是一个自带黑暗气息的词汇,相反,这种藏匿在大海深处的巨大动物,它们安静,平和,对于其他绝大多数海洋生物而言,它们并没有什么攻击性。有的时候,你甚至会感到“蓝鲸”是一种非常善良的动物。
这里推荐我一直很喜欢果壳的Ent所写的这篇文章:《鲸落,深海中的温柔岛屿》http://www.guokr.com/article/439301/
巨大,安静,善良,但藏匿深海,不为人知。这是蓝鲸这种生物给我的感觉。
其实很多时候,许多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如同这样的存在:对于孩子本身,它真实存在,且无比巨大,也无法忽略。但是,他们却并不愿意随意地将其浮出海面,也不会用其黑暗的一面来伤害他人。
几乎每一个自残者,他们的愤怒都只针对自己。哪怕实际上错的是其他人,他们还是会从自己的角度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是因为我不可爱,所以爸爸不要我,是因为我不够好,才让妈妈忽视我,是因为我丑,我胖,我笨,所以他们才骂我打我欺负我……甚至于一些被性侵者,也会觉得是自己脏自己下贱。
很多时候,这种自我否定是致命的。
从某个角度上讲,每一个自残的小孩,其实都是温柔的。他们并不将自己的愤怒砸向他人,哪怕对那些伤害自己的人,他们也努力地温柔以待。
但问题是,
所有不良的情绪,如果不能好好疏导,不伤害他人的话,那么就只能伤害自己。
今天是5月18日,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班级里一个女生跑了过来,她说,她U盘里的文件在教室的电脑打不开,而等下的课前演讲要用到。
我打开一看,是关于”蓝鲸“的两个视频,我的电脑上依然打不开。
“那算了吧,我只能这样讲了。”
果然,这次这位女生课前演讲的内容,也是蓝鲸……
”其实蓝鲸游戏的组织者利用了人们的一些负面情绪,他一直在试图让你认同一点:我是垃圾,我是没价值的,是不值得被爱的。当然,这是错的,这个世界上没人能那么定义你。我希望每个同学,无论经历过什么,都一定要坚信:我是珍贵的是有价值的,是值得被爱的,而且,我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
那位女生的课前演讲结束后,我说了以上的一些话。
是啊,接受自己,爱自己,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与自我达成和解,从而平和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问题是,爱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单凭”我相信“就能获得。它需要日复一日、和风细雨地感受到爱,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需要。然后,这些才能渗入你的骨髓,才能逐渐形成你的潜意识,让你坚信:我是值得被爱的。
“除非你被人爱过,现在也有人爱你,否则你不会爱自己。爱的能力是无法独自建立起来的。”——布鲁斯.D.佩里
而在孩子的世界里,除了父母,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人能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而且只有做到这些的父母,才能给孩子在”蓝鲸“一类的死亡游戏前最强的心理防御:爱自己的能力!
"池塘之底"是上海市珠溪中学朱春华老师在学校开设的读书会和微信号,朱老师希望用这个项目鼓励在校的学生写周记、利用学校的休息时间观看TED演讲、推荐MOOC课程学习、针对各种话题进行交流和讨论等。我们都有问题,或多,或少。但那并不能改变,
我们原本都是掩藏在尘埃中的珠玉这一事实。我们虽然孤单,但仍可伸手相连。愿所有成长的困难与苦痛,最终都能烟消云散。
如果您对以上的故事感兴趣,或者觉得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那么请来信,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中间来。关注微信号“池塘之底”(chitangedu),或发送邮件到:[email protected]。
-
END-
后台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文章合集
舒适区 | 清单 | 自律 | Excel | 情商
影单 | 书单 | 读书 | TED
持续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