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独家
依托“广电行业第一刊”《中国广播影视》杂志,发布最新最快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行业新闻,深度分析释疑解惑。摒弃“千微一面”,与众多行业微信公号形成事实性差异,因为我们深入一线获得了独家干货。查看历史消息,收获更多。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奥斯卡提名出了,最大的惊喜是: ·  3 天前  
电影工厂  ·  为了红就能这么糟践老人家吗 ·  昨天  
豆瓣电影  ·  永不过时的珍珠项链,从18岁戴到80岁! ·  3 天前  
导演帮  ·  「线上放映交流005」劳动的AB面 ·  4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重塑经典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独家

30年老话题成热点!为什么87版《红楼梦》至今难以超越?

广电独家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2-08 00:03

正文

来源|公众号“bookface”

1987年春节期间,王扶林导演的29集《红楼梦》正式开播,当时每晚播出时,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男女老幼守在电视机前追剧。这一盛况,距今正好30年整。

87版《红楼梦》

虽然年代久远,但今天很多电视剧只有被它吊打的份。87版《红楼梦》代表的是中国古装影视作品的巅峰。

这不仅是情怀,而是确确实实的事实。

宝黛共读,不管后来的影视剧找什么当红明星,甚至让女明星女扮男装演宝玉,总难寻这一份清纯气息。

不管是小萝莉情敌相对时的微妙气氛,

还是熟女阿姨们的尔虞我诈,

不管是元春省亲时的皇家贵气,

还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土里土气,

甚至连熊孩子的精灵调皮。

你看看人家宝玉起床时的排场——

总之一句话:剧本、选角、表演、音乐、布景、道具……无一不精,无一不美。

其中人物造型,无一处无出处。

今天就细讲讲这些美Cry了的人物定妆。

最初,《红楼梦》的化妆设计选定了鼎鼎大名的王希钟。王希钟有什么代表作品?说一部就够了:86版《西游记》电视剧。里面那么多妖魔鬼怪,都是王大师做的化装。

可是,当时王希钟在筹拍《西游记》,应付两大巨制,档期排不开,所以《红楼梦》拍完第一集之后,剧组不得不另聘高人。

身在兰州的杨树云听到招聘消息之后,立马赶到北京面试。

当时跟他一起面试的还有13位贾宝玉候选人,杨树云要一一给他们化妆,当做面试了。

当欧阳奋强这个集“傻、痴、狂”于一身的贾宝玉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都仿佛见到了真的贾宝玉,而杨树云借由这个成功造型,也进入了剧组。

其实早在《红楼梦》之前,杨树云就已经崭露头角。

1979年,有一部名为《丝路花雨》的舞台剧,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台剧,讲述的是画工神笔张和歌伎英娘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它宣告了一个新舞种“敦煌舞”的诞生,在全中国掀起一股敦煌热。近40年来,剧组出访过30多个国家,演出超过2000场,拥有超过400万观众,至今还在上演。

剧中的演员妆容,可以用“惊为天人”来形容。

没错,在幕后为演员化装造型的,就是杨树云。

今年已76岁的杨树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祖辈从医。

可到了杨树云这里,画风就变了。

杨树云从小就爱看戏,而且专盯着戏里面花枝招展的小媳妇看,琢磨漂亮的妆饰。

上小学的时候喜欢上绘画,等到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啃家里古典文学作品。

我们家有很多书,我从小爱看书,家里、学校图书馆的古典文学作品我都看了个遍。

尤其是《红楼梦》,虽然还看不太懂,但凭着对古典艺术的热爱,硬是把里面的诗词全抄了下来。

本来杨树云是立志要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学表演,怎料一场病让他错过了考试。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还是被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选中了。但问题又来了,七八十年代那会的演员多是很中国化的“光正伟”形象,杨树云这种带点洋气的长相并不吃香。

台前没戏,他就退居幕后,其实跟打杂差不多。

但在舞台后面他就可以看演员们排戏、化装,偶尔打打下手。渐渐地,他可以单独为演员化装了。

久而久之,他还对化装造型有了自己的见解:

演员和化装师,其实有很多相通之处。如果说演员是用思维、感情、肢体语言来塑造人物,那么化装师则是用化装造型的手段给演员提供有人物性格的外部特征,最后与演员共同完成整体的人物塑造。

1978年,他成为了甘肃歌舞团的专职化装师,接手的第一部大戏就是《丝路花雨》。

那个年代的艺术创作,货真价实,毫不含糊。

为了这部戏,杨树云亲自到敦煌洞窟去临摹研究壁画,并且还学习了大量有关唐代和舞蹈的史料。

一个造型师,给整成了敦煌文化专家。

《丝路花雨》剧组还专门把沈从文这样的大学问家请来给杨树云他们讲课。

你们会问:咦,沈从文是写小说的,而且写的是现代的湘西,又不是古代的敦煌,请他来做什么?

这你就有所不知了。沈从文在1949年后被迫弃文从学,再也不写小说,而是研究起中国古代服饰,写出了一部后人无法绕过去的经典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有这样的明师指点,是杨树云的幸运。

沈老还兴致勃勃地拿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让我看,他指着《雍正十二妃》中的第七妃对我说:“此人很像王熙凤。”这些教诲对我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帮助。当时我看书稿看入了迷,饭后沈老午睡,我还在那全神贯注地看,一直看到下午4点钟。沈老醒来跟我说:‘“你一定要写书,我给你写书名。”然后给我题写了“唐代化装”。

而到了《红楼梦》剧组,这种学习和考究就更加严苛了。

等这部剧拍完之后,基本上整个剧组的人都至少是半个红学家了。

杨树云回忆——

每天听红学专家讲课,看导演拍戏,大家谈的除了《红楼梦》还是《红楼梦》,现在的剧组会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吗?

现在的剧组当然不会花这么多时间和功夫,那些几个月就拍出来的早产剧,无论明星阵容有多强大,炒得多热,大多味同嚼蜡,经不起推敲。

最让人无力吐槽的是某些“得罪造型师”的杀马特扮相。

一本正经地把你雷得里嫩外焦,还有种跳脱时空的颠波感。

每当这个时候就特想来几张《红楼梦》美人图洗洗眼。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这是黛玉形象最显著的特征,

罥烟眉,就是说眉像水墨画中挂在山腰上的轻烟。黛玉体弱多病,淡淡的眉是很符合这个生理特征的;同时她又多愁善感,所以似蹙非蹙,蹙,即皱。

抓住这个要旨,杨树云给她设计了一款独特的眉型,看着让人不得不心生怜爱。

而宝钗又不一样。

宝钗生活简朴,不求奢华,不喜脂粉簪花,是个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美人。她知理从德,但是又服用极尽靡费的冷香丸,为人极其圆滑,深谙处世之道,所以她是个从里到外的冷美人。

不一样的人物,拥有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背景,妆容也就不一样。

杨树云要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精神世界,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王熙凤既妩媚又阴险狡诈,为了从眉睛中传达出这种人物性格,杨树云把眉头压低,向后画成一个大弧,眉弓高挑,内外眼角往两头延伸。

更关键的是,他还把鬢角两边的头发向后吊于头顶,这样演员的眉眼整个就被吊起来了,名符其实的“吊梢眉”。

不过,毕竟《红楼梦》是部故意模糊掉时代背景的作品,作者并没有交代这是发生在哪朝哪代的故事。而人的妆容跟时代有很大的关系,杨树云的设计符合大家的期待吗?

起初也引起过业内人士的争议。

好与不好,拿出来遛遛就知道了。一切交给时间来证明。

现在,胜负已分。

如今我们谈起《红楼梦》,脑子里反应出来的就是87版电视剧的那个样子。

曾有观众说:

以前我们心中的林黛玉只有在书中才是真实的,但今天我们认可了电视剧中的林黛玉,她正是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这部剧最终以规模宏大、制作精良、人物造型鲜活而受到文艺界一致赞誉,创下当年收视率之冠。

这之后,杨树云从事化装设计几十年来完成过近百部影视剧作品。可以这么说,有他在,你就不用担心被演员的造型雷焦。

不信你来欣赏一下他的造型设计,总有一款是你看过的。

93版《杨贵妃》里面庸容华贵的杨玉环。

这是95年版的《武则天》。当时刘晓庆已经38岁了,杨树云的一双巧手让她变成了娇美淘气的14岁小武媚娘。

《大宅门》中斯琴高娃饰演的白家老太太,跟武媚娘一样是个年龄跨度很大的角色。但有杨树云却巧妙地让她从一个新妇过渡到一位老太太,毫无违和感。

2000年的《上错花轿嫁对郎》,黄奕和小李琳当年都正是颜值巅峰,杨树云结合时尚的风格,创作出青春唯美的形象。

杨树云所设计的造型都稳打稳扎,尊重历史,又不缺乏创新,从不会让人有出戏的感觉。

不过,连他自己都承认,87版《红楼梦》是他巅峰之作。

他是怎么做到的?

影视化装师在考证历史事实的同时,还要根据影视剧的时间背景、剧情要求、人物性格、美术环境、布景道具甚至服装色彩进行大胆的再创作。

也就是说——

第一,你得对历史进行研究,不能违背历史事实,让明清时候的林黛玉顶着个“杀马特”造型;

第二,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影视作品,不是完全照搬历史就万事大吉,你得吸收先进的东西,包括国外的艺术,有所创新,就是所谓的“再创作”。

为了实现前者,我们得请出沈从文这样的大学者,扎扎实实地用坐冷板凳的心态来做事。

看看87版《红楼梦》的顾问阵容,你会震惊的:

顾问(按姓氏笔划排序): 

朱家溍(1914-2003):文物专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 

成荫(1917-1984):编剧、导演。时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林辰夫(1924-2006):编剧,首任中国视协电视剧戏曲艺术研究委员会会长。 

阮若琳(1929-2010):时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

沈从文(1902-1988):著名作家。主要作品《边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红楼梦服饰考证,多出其手。 

启功(1912-2005):书画家、著名红学家。 

吴世昌 (1908-1986):文史专家、著名红学家。 

吴冷西(1919-2002):时为国家广电部长、党组书记。 

吴祖光(1917-2003):著名剧作家、导演。代表作《凤凰城》《风雪夜归人》。

周扬(1908-1989):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周汝昌(1918-2012):著名红学家、书法家。 

杨乃济(1934-): 著名建筑设计师,主持北京大观园规划设计。

杨宪益(1914-2009): 著名翻译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全本《红楼梦》,由于译文准确生动,在国外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赵寻(1920-2010): 著名戏剧理论家、戏剧评论家。 

钟惦棐(1919-1987):影视评论家,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小说家阿城之父。 

曹禺(1910-1996):著名剧作家。代表作《雷雨》《日出》。 

蒋和森(1928-):著名红学家。

戴临风(1920-2009):《红楼梦》监制、时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名字个个如雷贯耳,都是各擅胜场的名家大师。这样的鼎盛阵容,现在哪部片舍得下这样的功夫?

为了实现后者,我们得抛开成见,虚怀若谷。就像杨树云说的: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看西洋绘画和外国的电影。1979年,我去了香港,1982年去了法国和意大利,1984年去日本,回来才拍的《红楼梦》。所以我把国外彩妆一些流行和时尚的元素也糅到里边去了。曹雪芹在服装、服饰、化妆方面都没有朝代可考,我们就把所有好的东西、好的手段经过消化后用到我们的《红楼梦》中来。

在波叔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继承传统,也才是真正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在30年前的80年代,我们有一群这样的人,舍得沉下心来,做这样一番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事业,所以才成就了这样几十集百看不厌的《红楼梦》,才对得起这一部中国最伟大的文学作品。

但是30年后,为什么屏幕上充斥的都是翔一样的不用心的东西?

我们还拍得出《红楼梦》那样的剧吗?

我们还有能力贡献出那样的优秀文艺作品吗?

转载自公众号“bookface”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