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6月26日,上海汇山码头停泊着的意大利邮船“康提凡蒂”号,迎来了行李贴着“中华·第11届奥运会”标记的中国体育代表团。
这是中国基本实现国家统一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这次奥运会中,中国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和足球6个大项比赛。
然而,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
除了一位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余人全部在初赛中淘汰,全军覆没,只能灰溜溜地离开柏林。
回国途中,路经新加坡,当地报刊发表了一篇名为《东亚病夫》的讽刺漫画:
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蓄着长辫、形容枯槁的中国,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
这就是中国过去国力不济,带来的惨痛回忆。
转眼88年过去,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斩金夺银,金牌榜已经好几天霸榜第一名。
相反,一直觉得“中国行,我也行”,连GDP都排到前五的印度,这次却连前20名都没有进去。
有人可能讽刺说,中国你这么强,怎么足球进不了奥运会呢?
其实吧,说足球是国运平衡器可能有点夸张,但实事求是地说,足球还真的没法代表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也没法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因为奥运会的项目太全了,每个项目都需要科技、团队、方法、人才、天赋、营养等等各个方面buff叠满,才能冲击金牌。
看金牌榜就能看出,前十名,要么是发达国家,要么是伪装成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国家。
奥运会的排行榜,基本上和现在的政治格局吻合,也充分证明了奥运会就是综合国力的展示台。
那么,中国是怎么一步步通过奥运会展示给世界的呢?
1
中国夺金方向的变化
1984年,中国历经磨难,终于重返奥运会,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不要低估这枚金牌给中国带来的重大意义。
彼时,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惊讶地发现中国居然落后了世界这么多。
无论是经济还是科技,完全都拿不出手,整个国家陷入一种自卑和灰心丧气的状态之中。
很多人一门心思往外跑,现在一些古墓派公知,也有不少人病根在那个时候。
所以,中国急需在一个领域能够站在世界前列,借此作为民众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
看来看去,似乎只有体育能承担这一任务。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拿了15块金牌,位列第四。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各地都举办了游行庆祝活动,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口号。
然而,中国人并没有高兴太久,仅仅4年之后,中国队在汉城奥运会遭遇了滑铁卢,只拿了5块金牌,史称“汉城之耻”。
中国奥运代表队回国后,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反思,也找到了中国拿金牌少的原因:
全民体育素质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训练思路落伍,技术条件差,等等。
一方面客观条件的确不足,一时半会也没改变的可能;另一方面国家要需要金牌,那咋办呢?
中国被迫提出了“小、巧、难、女、少”战略。
小,就是小众小球项目,比如乒乓球,国际上关注少,竞争压力小,比较容易得金牌。
巧,就是技巧性项目,比如跳水等,比较适合发挥中国人肢体灵活的特长。
难,就是难度高的项目,比如单双杠吊环之类的,可以通过苦练拿成绩。
女,就是女子项目,毕竟西方国家女子运动市场化较差,练的人少。
少,就是比赛人数少(单人或双人项目),放弃男篮男足等人多的项目。
说白了,“小、巧、难、女、少”其实就是差异化竞争。
通过另辟蹊径,把更多的把精力和资源分配到“小巧难女少”项目,才能最大化拿金牌的概率和机会,在竞争较弱的领域拿金牌。
反正国家只要金牌的数量,你一个举重拿的金牌,和足球拿的金牌是一样的,都算一个。
如果单纯从数量来看,这一战略无疑是正确的。
举重、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女子柔道等等项目为中国带来了大量金牌,有效地提升了民族信心。
但是呢?
随着中国的发展,这一夺金战略的负面因素,开始慢慢显现。
首先,金牌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足够的国际尊重。
各国普遍认为,
中国人擅长的项目都是老外不玩的,
中国人是投机取巧拿到的金牌,并不能算体育强国。
其次,资源长期投入“小巧难女少”项目,带来的是集体项目、高端项目以及商业价值大的项目长期拉胯。
除了女排偶尔能冲击一下金牌,其他的诸如男足、男篮之类的根本不行,更别说马术、网球等“贵族项目”了。
中国也曾为这些问题所苦恼,但一直也没什么特别好的办法。
哪怕在2008年北京奥运拿了金牌榜第一,其实大部分金牌还是传统优势项目拿的。
不过近些年,情况开始起了变化。
变化就是,中国队在巩固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也开始向之前非优势项目发起了冲击。
比如这次奥运,中国队连续拿下了网球、游泳、花样游泳、小轮车、拳击等非传统优势项目的冠军,让很多人感到非常惊喜。
这里面最值得说的,是游泳和网球。
先看游泳。
奥运会诞生后,基本上都是白人精英群体的游戏。
白人利用奥运会金牌,来证明白人优于其他种族,所以白人殖民世界是合理的。
但是随着世界民族解放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国家参加奥运会,白人惊恐地发现,自己的优势项目竟然所剩无几了!
最有影响力的田径、篮球、足球等等,基本上被黑人占据。
更考验肢体灵活性的体操,跳水,羽毛球,乒乓球等等,也成了亚裔的天下。
但是白人也很会自我安慰,觉得你那是种族天赋,不和你们争,我们争游泳!
你看,男子4×100米混合泳项目,自1960年在奥运会开设以来,除了1980年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没参加之外,所有的金牌全部都是美国的,而且清一色都是白人!
白人甚至为了证明白人更适合游泳,还弄出了一大堆科学研究结果来佐证这一点。
根据白人的说法,在水中,白人肌重仅为1.5g/cm3,而黑人则为11.3g/cm3,黄种人介于两者之间。
且黑人身体密度和骨骼比重,皆比其他种族高,浮力较小,所以黑人虽然跑得快,但下了水,就不占优势了。
所以,白人认为,游泳是白种人雷打不动的优势项目,任何人种都不能和白种人竞争。
哪怕其他人种出现了天才级人物,那也只能拿单项游泳金牌,拿不了男子4×100米混合泳金牌,你的天才总不可能那么多吧?
但是呢?在这次奥运会上,中国游泳队竟然在男子4×100米混合泳项目上拿了金牌!
这一下,白人优越论者有点说不出话了。
如果坚持游泳要靠人种,那如何解释4X100米混合泳这种金牌居然能被黄种人拿走?
所以
这次中国游泳队的成绩让白人破防了。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媒体一个劲地炒作中国游泳队用了兴奋剂,说白了就是觉得黄种人如果不靠作弊,不可能赢了白种人。
结果呢?
WADA出来打脸了,说中国队没问题,反而是美国人,在兴奋剂问题上有很多不良记录!
再看看网球。
网球在西方国家,妥妥的是贵族运动,起源于法国宫廷。
虽然现代网球已经平民化了,但仍然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一方面,和随便找个水泥台就能打的乒乓球,随便找块平地就能打的羽毛球不一样。
网球的球具、衣着、判决、技巧、礼仪等等都有繁琐的规矩,就是为了显得和别的运动不一样,彰显“贵族范”,就像马术和高尔夫一样。
这种规矩的背后,就是非常昂贵的费用。
球拍,球线,训练球,球包,护具,球衣,球鞋等等都必须是符合标准的,而且球场上还必须安排球童捡球,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另一方面,学网球也非常贵。
网球是出了名的入门难,你自己瞎打打就算了,如果你想走职业路线,必须找资深教练指导,一年的费用就要几十万。
等你稍微有点成绩了,想进一步,就必须进入国外知名的网球寄宿学校学习(国内没有这个水平的),比如世界上最大的网球寄宿学校—IMG学院。
这种学院的学费,一年就是8万美元。
等到你能拿到ITF青少年比赛名次了,就要自己组建团队了。
比如体能师、营养师、康复师、医生、陪练、公关经理等等,这些人的工资一年都要上百万美元。
所以,网球这个行业,没钱,根本别想涉足。
你看看法网澳网排行榜那些名将,哪个不是非富即贵?
就比如女单八分之一决赛中被郑钦文击败的美国选手艾玛·纳瓦罗,就是个超级富二代。
她爸爸拥有一家金融服务公司,是亿万富翁,所以才有钱去学打网球。
说白了,西方国家就是想通过营造网球高端化的假象,提升培养职业球员的成本,用高门槛把不发达国家拒之门外。
然后一方面彰显白人的优越感,另一方面排除掉竞争者,彻底垄断这一极具商业价值的体育产业。
结果呢?
这次又被一个郑钦文黄种人拿下了最有价值的女单金牌!
现在知道为啥郑钦文的对手气的要摔拍子了吧?
因为她接受不了!
为什么自己作为一个亿万富翁的女儿,竟然打不过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孩子?
此次巴黎奥运会中国队在网球和游泳上的突破,就类似于中美产业之争。
过去中国做中低端产业,美国做高端产业,大家就相安无事,最近几年中国开始向高端产业冲击,于是中美关系就迅速恶化。
同样,在过去,中国一直被描绘成一个“专制腐败”的国家。
拿金牌也是靠“非人道”的训练在“白人不玩”的赛道才行的,而且很难冲击西方优势项目。
现在呢?
中国不但奥运成绩出色,冠军一大堆,而且连白人优势项目都拿下了!
这种现实与媒体描绘的中国形象差距太大了,这让一票西方国家媒体怎么给政府交代?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西方媒体一个劲地施压WADA,要求其增加中国运动员的检测,试图找到兴奋剂的证据的原因。
2
中国夺金方向变化背后
有人可能奇怪,这些在中国相对“冷门”的项目,也没见怎么投入,怎么突然就行了?
其实吧,这也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关。
第一,是国家发展后带来的肉蛋奶普及。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运动成绩是可以跟国民的营养条件牢牢挂钩的。
为啥1936年中国奥运代表队拿了零蛋?
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贫穷积弱,中国人可能一连好几年都吃不上一块肉,在长期匮乏基本营养的恶劣条件下,只有当分母的份。
所以当时的化学家吴宪,就公开提出了“营养科学救国论”:
“吾人膳食之所以逊于西人,由于肉类缺乏者为轻,由于牛乳鸡蛋之缺乏者为重。吾人之膳食虽曰偏于素食,实只偏于谷食。叶类之物如菠菜、油菜之属,比之西人不特未曾多用,而且较少。”
翻译过来就是,中国人之所以体质不行、成绩差,症结就是中国人的饮食普遍偏高碳水、低蛋白、低维生素。
说白了,就是肉蛋奶跟不上。
按说症结找到了,应该能对症下药增强国民体质了吧。
可是,那时候整个国家都穷的不行,上哪去吃肉蛋奶去?
一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收入增长,餐饮结构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85年,中国提出了“菜篮子工程”。
几年后,中国的水果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人均一年能够吃掉240个鸡蛋,中国人的肉蛋奶摄入量飞速提升,中国人均的肉食消费达到了16.6公斤,较建国初期增加了10.3公斤。
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人均的肉食消费达到了33.5公斤,赶上了日本和土耳其等国的水平。
2005年,中国的年人均肉食消费量增加到了59.2公斤。
到了2020年,中国蛋、奶、水产品的人均消费量都比1980年翻了8倍左右,肉类也翻了将近4倍。
肉蛋奶的摄入,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身高的增长。
《柳叶刀》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
1985年到2019年间,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近8厘米,达到175.7厘米,从全球第150名上升到65名,增幅世界第一。
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加近6厘米,达到163.5厘米,从129名上升到了第56名,增幅世界第三。
这项研究结果还表明,00后男生和女生比上一代的平均身高要高8公分和6公分,而这么夸张的增幅仅用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
不信我们可以随便找个高中看看,一米八以上的高中男生都是司空见惯了。
这种身高的快速增长,本质上是工业快速发展,和食品消费的迅速升级所缔造的结晶。
苏炳添为啥能成为历史上首位突破10秒大关的黄种人?
他自己就说,自己最爱吃大牛排,在摄入了足量的肉蛋奶之后,苏炳添才能在赛场上一路狂飙。
某种意义上来说,从1936年的窘况,到苏炳添、潘展乐,中国奥运成绩更快更强的过程就是国力不断提升、肉蛋奶吃得越来越多的过程。
只有国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中国才能从中优中选优,诞生更多的苏炳添、潘展乐,拿下更多的金牌。
第二是中国人收入的增加。
2015年,世界银行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样的划分不太合理,决定逐步淘汰这样的描述。
改而将世界上的国家按照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划分为四档:
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
那么中国是个什么水平呢?
根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在2022年的人均GNI是12608美元。
虽然距离高收入国家的最低门槛还有人均981美元的差距,但如果算上近几年的美元贬值,几乎可以说中国已经踏入了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甚至在中国的北上广深和一系列一线城市中,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准。
很多时候,有钱了,体育就好办。
比如,
去体育馆、健身房的人多了。
在八九十年代,人们连吃好都是奢侈,更别说拿出闲钱来锻炼和运动了。
后来虽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后,社会健身、体育需求开始爆炸式增长,但是,体育健身的费用,也水涨船高了。
咱们算笔账,你要去趟健身房,没有100一小时下不来;想打羽毛球的话,也要好几十;踢足球就更贵了,算上交通、停车,一场球要好几百。
这方面,中国还是差距美国比较大的。
美国的体育场馆,主要收入是赛事门票,以及各州政府的财政拨款。
所以你想进去运动,收费非常便宜。
以高尔夫球为例,在美国, 3亿人口,高尔夫球场超过20000家(中国只有400家),打一场只需要几十美元。
只有你租用高尔夫球车和球童时,才需要额外付费,所以高尔夫在美国,已经成为一项比较普及的大众运动。
健身也差不多。
美国地价便宜,健身器械也相对便宜,大量的连锁健身房费用低,月卡只要77美元,健身房花销在消费者总体的消费支出中占比不高。
相比而言,中国的运动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但是呢?
在中国居民平均收入上来之后,这也不是什么问题了,趁着午休和同事打一场羽毛球,成为不少白领的每日日常。
不仅常见的羽毛球、乒乓球场馆开始火爆,而且偏高端的网球、滑雪、健身房私教课程,也开始人满为患。
至于篮球足球之类的运动,想排上场次,那是要预约排队的。
由此带来的体育经济,也成了拉动市场的新增长点。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23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
全国体育场地459.2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0.71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9平方米。
其中,田径场地共有20.76万个,足球场地14.87万个,篮球场地117.64万个。
喜欢运动的人多了,不仅提高了国民整体身体素质,而且发现天才的机会也多了。
有不少运动员,就是在这种业余锻炼中,被教练所发现,并送往职业之路的。
比如,
有钱了,家长就可以培养孩子去走职业球员的路线。
曾几何时,中国的体育运动员成长路径,是各级体校—校队—省队—国青—国家队。
这一路径,是计划经济时代举国体制的一个很典型路径。
但是,这同样带来了不少问题,比如因为“小巧难女少”的资源倾斜,导致三大球以及其他“边缘项目”很难得到足够的投入。
但是随着体育体制的改革,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过去的夺金热门,仍然继续坚持走体校路线,一级一级选拔苗子,进行重点培养。
另一方面,那些观赏性强、商业价值大的项目,直接推向市场,转由俱乐部或者专业学校培训。
这就意味着,一些家境富裕的家长,可以用砸钱的办法,圆孩子一个奥运冠军梦。
比如这次夺冠的网球冠军郑钦文、小轮车冠军邓雅文等等,都走的是这个路线。
特别是郑钦文,她的父亲专门给她聘请了李娜的教练,还送到IMG学院去学习,砸了2000万,最终才有郑钦文的夺冠。
这么改革其实就是“计划的归计划,市场的归市场”,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扩大运动员选拔面。
既让穷人家的孩子能靠苦练出人头地,也让富人家的孩子充分利用自家资源为国争光。
再比如,
中国体育经济的活跃,让中国对归化运动员有了巨大吸引力
在过去,都是中国辛辛苦苦培养了运动员,结果一转头,就跑去加入了外国代表队。
为啥?
那时候中国太穷,加入外国国籍后在国外比赛拿的钱更多。
现在呢?
我们发现,中国归化的外国运动员越来越多了,特别是在一些冷门项目上。
比如谷爱凌,带来的不仅是两块金牌,而是她在U型池自由滑雪项目中,带来的经验、训练方式和赛后恢复的方法,可以让更多的中国运动员取长补短。
而且,谷爱凌夺冠后,暴涨的人气带来的1亿元广告收益,更是起到了“千金买马骨”的功效,吸引更多的华裔运动员回国效力。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归化了几十名非常有潜力的运动员。
其中不仅包括林孝埈、刘少林、刘少昂这样的世界冠军,还有整个队几乎都是归化球员的冰球队,
光冰球队归化球员都有28人。
此外还有马术华天、板球华明、田径的郑妮娜力等人,都给中国奥运夺冠力量带来了宝贵的新鲜血液。
在归化过程中,这些运动员在中国市场得到了名和利,而中国得到了金牌,可以说是双赢。
这也是中国在自培运动员路线之外,一个拓展金牌覆盖面的成功尝试。
试想,如果不是中国国力增强了,经济发达了,市场大了,当体育明星的收益高了,谁会来归化?
第三,
中国在体育科技方面,也有了长足进步。
很多人觉得,体育嘛,天赋+苦练就能出成绩。
但是吧,科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举个例子,2000年左右,美国研发出了一种新材料,可以有效降低水下的表面阻力,美国将其应用在了游泳项目上,就诞生了一种黑科技——
鲨鱼衣。
有了这项黑科技后,美国选手几乎每年打破一次世界纪录,别人再努力,游得也没有美国运动员快。
最后,国际泳联在2011年彻底禁止了穿鲨鱼衣参加比赛。
但是,这并不能动摇美国人的科技优势。
在游泳训练中,美国人动用了大量的科学家和数学家。
科学家主要是研发传感器,记录运动员的运动特点,记录下运动员的游泳数据。
数学家,则要从一堆数据中,构建运动员的“数字孪生”,可以理解为复杂系统和过程的数学模型,然后在计算机中模拟运动员在不同条件下的比赛。
通过对“数字孪生”的一次次模拟训练,就能得到运动员应该使用的最佳数据组合。
比如,从跳水开始时踢多少次腿,进入转身时手的位置在哪里,呼吸多少次,又以什么模式,等等等等。
这种训练模式,显然要比实际训练要高效得多。
现在呢?中国队也使上黑科技了!
具体在游泳队身上,有三种黑科技。
第一是高效传感器。
原本传感器只能安装在泳帽里,采集运动员每个强度下的心率和运动表现数据。
但现在,航天科技集团已经把高精度陀螺仪减重到16克,运动员随身携带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可以实时测量运动员姿势、位置与速度。
并且可以实现运动视频拍摄、数据集成解算和三位模型驱动功能,是真正高精尖的运动设备。
因为体积小,运动员已经可以把它佩戴在肩部、肘部、腰部、大腿、脚步等等部位,采集的数据更多更精准了!
有了这个传感器,科研团队可以精准反馈训练数据,帮助运动员了解自身短板、调整状态。
从潘展乐的泳姿来看,其肩部水花明显要更小,那就意味着阻力更小,这就是科学训练的巨大作用。
第二是风洞。
风是流体,水也是流体,那么没有什么比风洞更适合模拟流体力学了。
有了风洞,运动员根本不用下水,只要在风洞中,就能测试不同技术动作姿态和阻力,为运动员提供科学的参考。
戴上姿态测量装置后,游泳运动员被放置在风洞中,他们在逆风中“模拟游泳”时,科学家进行数据跟踪并计算,最终找到最佳动作。
比美国的“数字孪生”更精确也更符合人的特点。
第三就是AI。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中国已经普遍将AI应用于体育训练。
比如百度为中国国家跳水队开发了基于文心一言等百度大模型技术的AI辅助训练系统,可以帮助运动员抠动作细节,比如打开时间和入水控制。
再比如联想AI PC内置的个人智能体“小天”,还能将训练过程中拍摄的视频利用联想AI PC进行肢体动作和运动轨迹分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