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炎炎夏日,央广多路记者奔赴全国各地,从东北的黑土地到西北的大沙漠,从繁茂的森林到广袤的湿地,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深入采访近一个月,探寻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所带来的深刻革命。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乡村之声、中国交通广播等多个频率同步推出特别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的山水乡愁》。
这里是我国最大的平原——三江平原,河流纵横交错,湿地星罗棋布。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这里的人们曾经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奇迹。
然而,“北大仓”一度不再丰饶。开垦的耕地坑洼不平、涝灾严重,不少农民无奈远走他乡。
非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区的坑洼的水稻田和几乎淤堵的排水沟
来大爷:存水那地,收不好收,种不好种。
2005年开始,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启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平整土地,修路通渠。一批年轻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把青春撒向泥土,将劣地变良田。
吕洪奎:就是毕业之后自己的想象,和你实际工作相差太多。
如今,整理后的黑土之上,水稻连片,农民喜上眉梢,愁容不再。
盛军:早先一亩地也就是五六百斤,现在1000多斤,翻一番呢。
再造富饶“北大仓”,梦想,正在变为现实。
吕洪奎:一些闸门,咱们看它的运行状况,给他上点油,维修保养,不好的时候,咱们得卸下来修。
三江平原北部的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勤得利农场,绿油油的水稻一望无际,挺拔结实。在一块稻田附近,农场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吕洪奎正在巡查。检验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完成区的闸门、管道等基础设施运行状况,是他的日常工作。
陪同巡查的是这块稻田的负责人李明。早上刚下过大雨,李明看起来有些担心。毕竟,2013年的那场涝灾在他心里始终挥之不去。
非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区的土路,下过雨后
李明:那一年正好涨洪水,整片地都泡了,水更排不出去。地里基本没挣钱。
受了灾,如果不借外债,冬天连柴火都买不起。李明甚至做好了弃田打工的准备。
涝灾严重、耕地质量差、水利基础设施落后,是三江平原耕地的特征。当地流传一句话,年年“丰产不丰收”。每亩地水稻产量最高只有七八百斤,农民一年下来几乎白忙活。2005年,建三江管理局启动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李明的田块,正是吕洪奎2014年参与整理建设的。
吕洪奎:从项目立项,到勘察设计,到施工验收吧,全过程。
在吕洪奎和他的同事帮助下,李明稻田里90亩的草塘被填平,配套的道路、水渠、闸门等设施也建设起来。
记者:这个涵洞也是咱们建设的嘛?
吕洪奎:对。咱们农户用水的时候,把这个闸门解锁,地表水直接进地。
非土地整理项目区的水稻田,高低不同,坑坑洼洼,中间还有大片的水塘、草塘
看到希望的李明选择留下。如今,李明的年收入达到20万元。田埂边,他新买的白色轿车在雨后的太阳下微微闪光。
李明:配套设施也全了,我们生工省事,提高产量了。这两年效益很好,产量1100斤。一亩地得增加了300块钱效益。
近五年来,建三江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提升了耕地质量,建设了配套的基础设施,产量提高,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升,水毁耕地、水土流失现象得到遏制,缓解了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和整治前相比,每年增加粮食产量30多万吨,新增耕地14.7万亩。项目区的条件改善,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吕洪奎很欣慰。
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完成后李明的水稻田,图中可见修缮的排水沟、重铺的砂石路、右下角的节水闸和左下角可见的过路涵
吕洪奎:项目区基础建设更好了,路也通了,排水沟道也不再存水了,过路的和进地的建筑物也都修缮完成了,能改善项目区整体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就不像以前那么遭罪了。
2009年,吕洪奎大学毕业。农村长大的他,并没有按照父母的希冀成为城市白领,而是来到勤得利农场,做一名工人——每天整理土地、和泥土打交道。刚结婚时,吕洪奎的工作一度引起妻子的不满。
孙一铭:天天整个人造得特别脏,有一段我们还因为这个事情分开过。
吕洪奎(左)和他的爱人孙一铭(右)
对家人的看法,吕洪奎不是不在乎。不过,每次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后,农户感激的神情,让他不舍。
吕洪奎:在7区那头,老头老太太一住就在那里住半年,就怕哪块淹地。等到咱们实施项目过去的时候,把这个建得特别标准的时候,特别感激,然后把鸭子杀了,整点鸭蛋,花生米,非要留我们在那吃饭。
8年来,吕洪奎在项目建成区、项目施工工地、项目规划区不停地穿梭、忙碌。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周末或者假期。青春,如脚下的这片黑土地一般,饱满、丰盈。
吕洪奎:什么齿子?钩机的铲齿啊?
吕洪奎:施工质量、进度都行。
工长:你看,领导监督,监理监督。三个监理,上午一趟,下午一趟,
吕洪奎:我每天都得来,如果我有事,我们的监理,还有另一个项目负责人,他们就要过来了。
家人同住在农场。耳闻目睹中,也在逐渐接受并开始支持他的工作。吕洪奎的孩子今年3岁了。他说,等孩子长大,要带他一起看一看自己建设好的地块,看一看自己曾经穿着胶鞋、一身泥土和汗水干活的地方,看一看这丰产又丰收的“北大仓”。
采访中经过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工地
一只水鸟从前方飞过,飞进了看不到边际的稻田。
往期回顾
地上有沙,但上面已长出青山|我的山水乡愁
失落也好,欢喜也罢,养鹤的工作还要继续||我的山水乡愁
从垦荒到退耕的日子|我的山水乡愁
农村用水的守护者|我的山水乡愁
巡山的豹子,护林的树 | 我的山水乡愁
审稿:梁悦
编辑:解朝曦
记者:李伟民
制作:单丹丹
视频:汪称
新媒体编辑:王茜、陈博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