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掀起“众神之战”,多部IP大片扎堆上映,市场预期票房有望突破90亿。然而,热闹背后,电影市场对IP续作和安全牌的依赖也愈加明显。神话、武侠、悬疑等熟悉类型占据主导,虽能短期引爆票房,却难掩创新乏力和题材单一的问题。在消费降级与流媒体冲击下,影院生态正面临空前挑战。春节档的繁荣是救市信号,还是“孤岛式繁荣”的延续?中国电影如何走出对档期的依赖,真正重塑内容供给与工业化体系,成了2025年春节档后电影市场的最大悬念。
作者 | 见鸣(三川汇文化科技作者,三川汇文化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随着2024年国内电影以总票房425.02亿元收官,业界也将目光纷纷投到了即将到来的春节档,“史上最强春节档”“众神之战”的名号一时蔚然。《哪吒之魔童闹海》《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唐探1900》《熊出没·重启未来》《蛟龙行动》……一连串耳熟能详的超级IP和实力阵容,的确令人心生向往。
当各大公司自信满满地预估票房可能突破 80 亿、90亿甚至冲击100亿纪录,行业却依旧无法回避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中国电影只剩春节档了?
一、为何离开春节
就难再把人拉进影院?
档期,一向是资本的必争之地。对电影行业而言,档期不仅仅是日期的划分,更是观众情绪与消费习惯的投射场。中国市场的档期布局尤为复杂,从春节档到暑期档,再到情人节、国庆、跨年……几乎做到了“月月有热点”。按理说,这样的布局能让影片类型多元并均匀分散风险,维持全年票房的稳定增长。可出人意料的是,2024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却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暑期档票房同比大跌44%;国庆档7天报收21.04亿元,同比下滑23.1%;平安夜当日票房仅3559.45万元,还不到往年的几分之一......从观众角度看,这场失灵风暴代表着消费方式与娱乐兴趣的骤变。疫情之后,电影产业尚未完全回暖,年轻人更倾向短视频、流媒体等低成本娱乐,除非有真正的爆款大片,否则不愿花四五十元去看“一般水准”的电影。片方也曾在暑期、国庆大量投放资源,可惜口碑与观众期待都未能匹配,导致票房惨淡。相比之下,春节档却像是雷打不动的“年度大考”。每逢过年,阖家团圆是头等大事,亲友们难得凑在一起,既要“热闹”、又想“新鲜”,此时电影院就成了优先的“娱乐集散地”,它既有封闭式的仪式感,又能同时照顾不同年龄层的需求。根据猫眼研究院的调查,2018-2024年春节档购票观众中,结伴观影的比例不断上升,甚至超过70%。对比暑期档、国庆档或平安夜,春节的合家欢氛围更浓厚,也更具传统习俗价值。只要春节档推出的作品不至于口碑崩盘,大部分观众都愿意去完成这份年俗答卷。但一旦脱离春节档的“社会性动机”,电影的消费逻辑立刻改变。人们开始计算票价,评估时间成本,衡量影片质量——短视频和流媒体平台正在重新定义观众对娱乐的期待。《2024腾讯娱乐白皮书》报告显示,2024年的观影人次减少3.6亿,下滑比例达28.2%。而《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则显示,短视频用户的日均使用时长已经突破2.5小时,远超线下影院单次观影的平均时长。△数据来源:第一财经
在不少城市,观影费用维持在40-60元区间,热门地区甚至更高。对于许多年轻人和工薪群体来说,这些支出显得缺乏“性价比”。尤其在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降级浪潮中,电影逐渐被视为“高门槛”的娱乐活动,而短视频和网剧的低成本、高灵活性更符合日常消磨时间的需求。△猫眼研究院《2024暑期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
有人可能会反驳,暑期档不也有学生党的集中观影需求吗?事实上,暑期档的受众结构更为局限。它主要依赖学生群体,观影行为往往是小规模、分散化的——或朋友结伴,或情侣观影,缺少春节档那种跨代际的集体驱动力。一旦缺乏强势爆款,很容易陷入低迷。2024年的暑期档虽然被《抓娃娃》带动了一波热潮,但整体票房仍然不及市场预期。
国庆档的情况更复杂。假期短、竞争多,出游需求常常分流了观影人群,电影在娱乐选择中的优先级被显著降低。此外,国庆档的题材往往集中于主旋律和战争片,虽然这些类型有稳定的观众基础,但很难像春节档的喜剧、动画、爱情片那样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于是,观众的心理差异直接塑造了市场格局——春节档享有仪式感带来的红利,而其他档期则在娱乐碎片化和观众高标准的双重挤压下步履维艰。春节档的幸存实际上暴露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结构性脆弱。短视频与流媒体的冲击让观众的娱乐习惯迅速迁移,除非其他档期能够重建文化叙事与社交动力,否则中国电影市场很可能会进一步向“孤岛式繁荣”滑落。
二、资本博弈与产业失调
春节档是最后的“安全岛”
春节档之所以成为“孤岛繁荣”,背后的推手不止是观众的消费心理,更有资本的疯狂博弈。过去五年,中国电影行业先后经历疫情冲击与经济环境下行的多重考验,制片端与院线端都面临严重的财务与资源压力。多家券商和影视研究机构统计,2020—2024年间,院线停业和撤店的比例持续走高,单片成本却不断飙升,半数电影企业面临着亏损问题。这种背景下,使得片方必须在最具票房保障的档期内集中火力,否则便可能血本无归。相比之下,春节档拥有“合家欢+七天长假+社交话题”的天然黄金属性,哪怕电影口碑只是中规中矩,也常能依靠节日氛围在首周迅速回本。因此,春节档成了资本押注的“安全岛”,影片扎堆上映,宣发资源倾斜,力图在短短十天内赢下全年市场份额。问题在于,当所有资源与大制作都向春节档扎堆,留给其他档期的影片要么是中小体量、宣发乏力,要么缺乏明星与大IP,无力唤醒观众。观众的注意力在春节之外的月份里几乎被其他娱乐方式瓜分。△猫眼研究院《2024暑期档电影数据洞察报告》
2024年的数据恰恰印证了这种资源的错位,在今年的暑期档中,仅有两部影片票房超过10亿大关,中小成本影片被市场边缘化,直接导致涉及院线业务的电影公司业绩滑铁卢。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国电影产业在工业化流程上的投入仍显不足。当绝大部分资源集中在春节档的“一锤子买卖”时,团队很难建立稳定的、可复制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也就难以在一年中稳定产出至少数部具有重磅品质的商业大片。没有“递进式”的工业化升级,想要在档期上实现多点开花与多维度竞争也无从谈起。尤其是过去几年疫情反复,很多片方在立项时就心里没底,只好缩减体量、退到保底的“老路”——往往等到风声好点,就一哄而上杀进春节档。这似乎已成一种死循环。回头看,2024年里的多次档期失灵,不仅是疫情后市场心态转变的短期阵痛,更折射了工业基础薄弱、类型创新乏力、观众观影偏好高度集中等系统性症结。资本在追逐最安全、最迅速的回本方式,而春节档正是这条路上的“避风港”。
三、2025年春节档前景
众神之战能否破局?
2025年春节档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目前定档的影片在类型与宣发上各显神通,颇有点儿“众神之战”的意思:《哪吒之魔童闹海》试图续写5年前国漫崛起的传奇;《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则瞄准了那些“欠封神一张电影票”的观众;《唐探1900》融合“穿越”元素,力图延续系列的热度;《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是徐克暌违多年的武侠新片;军事动作片《蛟龙行动》是2018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红海行动》续作;动画常青树《熊出没·重启未来》稳守亲子观影市场......表面上,2025年春节档类型繁多,仔细一看,几乎都是熟面孔与成熟的续作IP。对于渴望新鲜感的观众来说,这种扎堆可能反而会带来一定的审美疲劳。以神话改编为例,《哪吒之魔童闹海》和《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延续了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对特效与传统元素的重视。前者主打对“哪吒”形象的再塑造,后者则紧接首部“封神”故事的史诗叙事,二者都有坚实的粉丝基础和相当成熟的特效班底。然而,连续数年的神话热潮已经消耗了相当多的市场好奇度,假如在剧情创新或角色塑造上依旧停留于“特效+大场面”,难免让观众产生“换汤不换药”的疲惫感。反倒是如何在神话题材中融入对时代精神的再解读,成了能否杀出重围的关键。《唐探1900》则寄希望于推理元素与喜剧风格的熟悉组合吸引粉丝,但系列IP到第四部是继续保持新鲜感,还是陷入公式化的套路,也是一大考验。尤其是春节档对观众的“即时口碑”极为敏感,一旦剧情缺乏惊喜,前期积累的宣发优势将迅速崩盘。△微博投票(受粉丝声量影响较大,不代表大众消费预期)至于武侠题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则承载了国民武侠情结的厚重情感,但近年来大银幕上的武侠作品数量并不算多,观众更习惯在网络小说或电视剧层面去体验江湖风云。徐克的武侠风格有口皆碑,又有当红男星肖战参演,但观众对武侠题材的情怀更倾向于私人回忆,而非集体观影的春节档氛围。如果影片无法在情感塑造与动作设计上唤起跨代观众的共鸣,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重围。军事动作片《蛟龙行动》在这个喜庆的档期算是稀缺类型,倘若它能靠硬派动作、国际视野和主旋律情怀打出差异化,或许能吸引到更偏爱刺激体验的观众。但春节档观影群体的组成特点决定了这类题材若想成为爆款,需要具备极强的话题度和宣发力度,否则难敌其他成熟 IP的合家欢调性。整体而言,2025年春节档的核心仍在于系列续作对受众的固有吸引力。一方面,大家都在打安全牌,说明市场对超级IP仍然存在信心;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真正创新性、实验性的新题材难以突围。春节档观众规模巨大,却也最容易被“营销大宣传+低口碑内核”的套路劝退。一旦某部影片因质量不足而出现负面舆论,都会引发断崖式票房下跌。更何况,在票价攀升、观众观影成本提高、流媒体冲击等因素下,即便出现爆款,票房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可以预见,2025年春节档在票房总量上很可能冲击90亿大关,但影片个体的分化将更加明显。一旦某些头部影片口碑失利,将迅速跌出竞争舞台,而表现突出的作品则可能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这种极端两极化的趋势,不仅增加了片方和院线的经营风险,也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中小成本影片的容纳空间,导致电影生态更加失衡。
结语
在“史上最强春节档”的热闹表面下,中国电影或许更需要一次从基础工业升级、类型多元探索、全年档期布局、观众认知培养多方向入手的结构性变革。再壮观的“众神之战”,也终究无法替代一个真正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电影工业体系,更不能取代观众日常性的文化消费需求。中国电影要走出“只剩春节档”的怪圈,必须正视这场孤岛繁荣背后的深层隐忧,寻回对全年常态下创新与品质的执著追求。
加入私密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