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9年2月23号,星期六,农历正月十九。观察、关注与观点,《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一个有思想的财经早分享。
每日晨语
人生进退是常事,想要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熬”得住。所谓“熬”,是受挫时不轻易放弃,是欢喜中持一份谨慎,悲哀时留一丝希望;是对生活负责任,是认真对待每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子。坚持梦想,认真生活,终会“熬”到你想要的未来!
周六,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1176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1、发改委:7城市成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城市。
22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在北京举行了“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启动专题会议。南昌、郑州、武汉、成都、秦皇岛、许昌、宜兴等7个城市成为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城市。(中国新闻网)
2、央行:深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建立整治拒收现金长效机制。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2月22日消息,2019年2月21日,人民银行2019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范一飞出席会议并讲话。范一飞指出,当前货币金银工作转型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头。现金运行影响因素复杂多变,现金需求的区域、时间、机构分布等结构性变化更为凸显,对调查研究和准确预测的深入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的现金服务与民生需要尚有差距,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货币金银系统内外管理均有待提高,监管理念和手段还需要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有待全面加强。货币金银系统要认清形势、直面挑战,认真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和不足,持之以恒把转型工作推向深入。(澎湃新闻)
3、发改委给都市圈拆"篱笆":加快消除区域户籍壁垒。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正式公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意见》针对现代化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了多条针对性很强的方案,比如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再比如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等。因此,这一方案也被视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拆篱”之举。(每经网)
4、范为:保卫人民币价值,中国切莫“量化宽松”。
论及中国经济,不可否认,支撑过去十年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过多地依赖于信贷的扩张,由此造成了宏观杠杆率的攀升,也因此形成了局部的“经济污染”与“金融污染”。我们认为:“经济污染”是来自于“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后企业产能大幅扩张、部分行业一窝蜂上马所造成的产能过剩;而“金融污染”是过度金融深化所带来的“中国巨债”、旷日持久的房地产泡沫、以及超量的货币供应,其中这“三位一体”系统性风险的核心点是“中国巨债”,后两者属于衍生出来的系统性风险。(网易研究局)
5、九部门出手!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违者最高罚5万。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司法部、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医保局、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通知》对招聘环节中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进一步作出了细化规定。明确要求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拟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央视财经)
6、中美经贸磋商冲刺:第七轮高级别磋商再谈两天。
随着3月1日期限的临近,中美经贸磋商明显提速,正在进入冲刺期。在2月21日的商务部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介绍,中美双方工作层已经于2月19日开始工作,高级别磋商于21日至22日举行。双方将在上一次高级别磋商的基础上,就有关经贸问题进一步深入沟通。(21世纪经济报道)
7、新版报废车回收政策放宽:取消回收企业数量控制。
国新办22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修订草案)》有关情况。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22日透露,新的《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在制度层面上取消了回收企业数量控制的要求,有利于各种资本,包括民间资本的进入。(中国新闻网)
8、超前消费让年轻人“穷忙”:虚幻“富有”,助长消费“欲望”。
“9日还3000元的‘蚂蚁花呗’、17日还2500元的‘自如房租’、30日还1500元的‘京东白条’,对90后而言,“超前消费”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清华大学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截至2018年10月,我国消费金融规模达到8.45万亿元。对于“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现在拥有”的消费文化新特征,学者表示,青年群体正处于人生相对不稳定阶段,提前消费是“经济鸦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个恩惠背后,可能是欲望的深渊。”(澎湃新闻)
9、微信大号“咪蒙”消失背后 A股公号天价收购渐入寒冬?
2月21日中午,拥有1400万粉丝、日活超过300万的微信公众号“咪蒙”自主注销!其旗下矩阵号“才华有限青年”也显示自主注销。在此之前,咪蒙旗下团队“才华有限青年”创作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一文刷屏朋友圈,不过,剧情随即反转,该内容被证实为造假,人民日报也发文批评其“文章漏洞百出,炮制造假痕迹明显”,并呼吁“公众号当有公心,自媒体应当自重”。(21世纪经济报道)
10、爱奇艺2018财报:营收同比增52%至250亿元,净亏增至91亿。
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之一爱奇艺公司 于北京时间2019年2月22日(美东时间2月21日)美股盘后公布四季度及全年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财报显示,2018财年爱奇艺总营收达到250亿元人民币(约合36亿美元),同比增长52%,其中第四季度营收为70亿元人民币(约合10亿美元),同比增长55%。这一数据略高于公司此前给出的9.435亿至9.828亿美元的营收目标区间。第四季度每ADS亏损4.83元。(全天候科技)
11、市场机会:天猫将上线全链路溯源系统,产品溯源概念股受益。
近日,天猫国际进口商品“全链路溯源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将为进口商品发放“签证”,借助区块链、动态镭射、动态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商品采购、物流等信息全链路溯源,进一步加强进口商品的正品保障。同时,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追溯体系的建立是完善我国产品质量体系的重要举措,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大,相关产业有望迎来发展良机。(第一财经)
12、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不会裁员,将继续开放招聘。
近期,一些互联网公司宣布了各自的裁员计划,引发关注。记者从阿里巴巴集团获悉,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21日在内部管理会上明确表示,阿里巴巴不会裁员,相反将继续开放招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同时投入更多的平台资源,帮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他看来,“平台经济最大的价值就是创造就业。”(中国新闻网)
13、多厂家发折叠屏手机,别急着下手:技术不成熟成本高。
昨天,三星发布了自家首款Galaxy Fold可折叠屏手机,该手机类似一个小平板,折叠后可化为一款小巧精致的智能手机,定价1980美元,预计在2019年第二季度上市。除了三星外,华为也确定在2月24日发布华为5G折叠屏手机。此前,国内厂商柔宇科技、小米也发布过折叠屏手机。分析人士认为,折叠屏手机目前售价还比较贵,作为成熟消费者,不必着急拥抱折叠屏,可以边等边看。(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14、海外降息潮渐现,中国跟不跟?影响你的钱袋子。
进入2019年,受美联储持续释放鸽派信号影响,全球多家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中国央行是否会降息的讨论逐渐升温。在海外央行一致行动预期下,中国央行是否也迎来的降息的时点呢?(中新经纬)
15、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二维码”使用费 每人1分钱?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在使用的“支付宝”在2018年全面登陆日本。但随后即有声音指出,二维码功能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方拟重申二维码的专利收益权,欲向中国人每人收取1分钱。在巨大的市场使用量基础上,这将意味着不可估量的专利使用费。(中新经纬)
16、股市收评:沪指收复2800点,创指大涨逾3%,券商股掀涨停潮。
2月22日消息,今日两市小幅低开,早盘惯性低位震荡后,在券商股持续走强带动下,三大股指悉数大涨,尾盘银行股随券商发力,沪指强势收复2800点关口,周涨幅4.54%,创指更大涨逾3%,行业板块全线大涨,两市成交额6222亿元,续创去年3月以来新高,北上资金净流入65.75亿元,为连续第18日净流入,市场人气集聚回升,做多资金显著增强,截止收盘,沪指报2804.23点,涨1.91%,深成指报8651.20点,涨2.36%,创指报1456.30点,涨3.10%。(新浪财经)
2018~2019蔡子微评《话题关注》2月份即将发布
问题、话题与选题: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选题集锦
你还在为选题发愁吗?你还在为学术问题凝练困扰吗?你还在为课题申报找不到话题和素材烦恼吗?
不用急, 2018~2019蔡子微评《话题关注》即将发布,内容涵盖问题、选题、话题与研究素材,是蔡子团队从2016~2018三年发布的500万文字材料,16000个选题中精心选出的代表性选题、话题和素材,可用于学术问题凝练、现实问题理论思考、课题申报和论文选题以及研究素材的现实证据。观察、关注与观点,是蔡子团队秉承的研究风格;趋势性、思想性、前沿性是蔡子团队关注的焦点,思想高度、理论深度与创新发展是蔡子团队的追求的高度。
今天是1176期,3年来,365天每天坚持0点准时推送,风雨无阻。我们目睹了中国经济的日新月异,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风风雨雨,2月份,就把这三年的观察倾心推出,期望用我们小小的思想火花,点燃中国学术繁荣的燎原之火;期望用我们的微薄之力推动中国学术理论和现实的深度融合。
2019年2月28前,敬请关注!
二、今日财经关注
中国是怎样从“一盘散沙死中国”变成“血肉长城活中国”的?
整理 观察者网 韩京霏
“中国崛起的过程是很精彩的,可以采取积极一点的态度。如果你真的把中国模式想透,实事求是,一定有很多东西可以说清楚。但需要一点勇气,需要一点魄力。”
近日,东方卫视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持续热播。每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将结合自身经历,从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切入,系统阐释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先进性。
《这就是中国》每周一21:30在东方卫视播出,在本期(2月19日)节目中,张维为教授系统论述了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的建构历程,并提出,有别于线性发展的西方政治逻辑与历史经验,独特的中华文明缔造了现代中国这一“文明型国家”。
观察者网现整理出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第六集节目视频截图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西方老是读不懂中国,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意识形态的偏见,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欧洲中心论的这种视角,所以很难读懂中国。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在数千年没有中断的伟大文明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国家。
大家可能记得,2016年的时候,德国时任总统高克到上海到同济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原来是东德的一个持不同政见者,所以他在这个演讲中就影射中国有点像东德。
1989年秋天,高克在德国罗斯托克集会活动上演讲:“先自由、再统一”
实际上这种心态在很多西方人的心里都有,我接触过太多了,他们把中国看作是“放大的东德”,等着一场颜色革命。那么我经常跟他们讲,中国和东德是很不一样的,至少有几个差别。
第一,中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我们现在每年出境人次是1亿多,东德非常封闭。而且中国是现在世界最大的货物贸易国。
第二
,很多西方人把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比喻成东德和西德的关系,认为台湾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他们以为大陆人羡慕台湾,甚至会像当年东德人那样涌向西德。
后来我就告诉他说,你一定要了解,大陆与台湾关系正好相反。
如果一定要像一些西方人那样把一切问题都政治化的话,那么今天用脚投票的实际上是台湾人。
我估计在上海或者把上海周边地区也算进去的“大上海地区”,大概有50万台湾同胞,在整个中国大陆生活工作学习的台湾同胞,现在怎么估计都超过200万,而台湾整个人口才2300万,低于上海。
所以坦率讲,我们是不想把各种问题都政治化,没有多少意义,但西方人特别喜欢把问题政治化,只好奉陪。我自己对台湾前景做过很多预测,其中有一个预测就是台湾采用西方的政治模式民主化之后,会从希望到失望,然后到更大的失望,如果没有中国大陆帮助的话,将到绝望。我觉得过去20多年,台湾基本上是这么一个发展的大的态势。
第三个西方理解的偏差就是对中国国家特质的理解
,这是今天我想跟大家探讨的话题:
中国不是一个“放大的东德”,不是一个普通的国家,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
所以中国的崛起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这个观点我正式提出是在8年前,当时我出了一本书叫《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大概译成的外文文本也将近有十种,海内外总体反应不错。我想这至少说明很多人对“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要么是认同,要么是饶有兴趣,所以我想在这里跟大家进一步展开,谈一谈我对这些观点的一个分析。
什么是文明型国家呢?
“文明型国家”指的是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古老文明,这样一个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的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叠这样的一个国家
,所以她这个特质决定她和其他国家和一般国家是不一样的。我甚至可以这样讲,这种特质有点像基因一样的,基本上决定了今天中国的制度安排、道路选择和行为方式。
我们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但除了中国,另外三个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都中断了。今天的埃及人跟法老,跟金字塔其实没有任何关系,不是同一个民族,不是同一个血缘,不是同一个文字,今天的埃及人是古埃及文明消失后从其他地方移民过来的,而中国人是在自己这个土地上的原住民,而且我们的文化一以贯之没有中断。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我想帮助大家先了解另外一个概念,就叫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在西方政治话语中几乎就等同于“现代国家”。它包含了我们现在熟知的,比方说是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主权平等、民族认同、服兵役制、清晰划分的边界、国歌、国旗、国徽等等,现代国家这些标志性的东西,民族国家都有。
但是
民族和民族国家这个意识往往不是天生的,往往是需要建构的。
比方说,新加坡它是1965年独立的。李光耀先生的回忆录就说,当时新加坡的主要的人群,一个是华人,一个是马来人,还有少部分印度人。他说华人当时大部分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马来人认为自己是马来西亚人或者马来亚人,所以他当时非常有意识地推动新加坡民族意识的建构,所以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历史上,欧洲国家大部分都是
宗教国家
,或者叫
家族国家
,例如哈布斯堡,所以互相之间是无休止地打仗,血流成河。最终是到了17世纪初的30年宗教战争,使日耳曼人口几乎消失了四分之一,然后
1648年签署了很有名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个条约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民族国家”的建构的进程,但是真的这个进程比较快的发展是在18到19世纪。
所以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在欧洲兴起,然后“民族国家”也随之而兴起了。
1648年,欧洲国家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欧洲最早形成“民族国家”的是法国。法国通过皇权统一了税收,又统一了军队,以此推动法兰西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形成非常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所以很快就击败了普鲁士,也就是德国统一之前的“一盘散沙”的300多个日耳曼小的邦国。
接下来铁血宰相俾斯麦又远交近攻,推动德意志的统一与“民族国家”的建立,随之德国也迅速发展。在亚洲,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形成了“民族国家”,加入了欧洲列强,而且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当时还是一盘散沙的传统国家中国。
中国自己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可以说是艰苦卓绝
,因为传统中国绝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宗法社会,一个村子一个姓,然后知书达理的乡绅来协调解决村里的事务,家族间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皇帝表面上权力特别大,但实际上是天高皇帝远,中央政府往往也没有多少现代国家管理的手段,所以比较多地依赖道德说教等等来进行统治。
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当时实际上中国是被打败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危机。因为大清输给的是西方强国,也割让了土地,但这割让的土地是中国比较边缘的不毛之地。
真的给中国人带来更大震撼的是1894年的甲午战争,泱泱大国居然败于一个被中国人过去看不大起的“小日本”。《马关条约》签订后,1895年5月严复第一次专门写了文章,喊出要“救亡”,然后全国朝野上上下下开始喊出“保国、保种”。然后严复又翻译了《天演论》,提出了大家都知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即国家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残酷的。
1902年,梁启超先生第一个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中华民族是我们境内所有民族从过去千百年历史中演变形成的,是一种大融合的结果,是融为一家的,是多元混合的。
然后他对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进行了批评,他觉得这个有一种大汉族的含义,后来孙中山他们也接受了“中华民族”的观点。
梁启超当时说了很多次,传统中国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就只知道朝廷,不知道有国家。中央政府手中也没有什么现代军队,没有现代的财政,老百姓也没有国家的概念。所以当时你看日本人对中国的描述,他们眼中的中国是四分五裂的、内乱不息的、一大批的自治的部落,上面有一个空的“中国”,像个帽子一样戴着,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中国”这个概念,实际上历史上早就出现了,但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而是一个朝代的概念,是邦国、家室的一种总称。所以当时有个说法叫“一姓之天下”,而不是“万姓之天下”。
费孝通先生也讲过: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
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讲座发表题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报告,提到中华民族作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和“自在的民族实体”的关系和区别
只有到了近代,中华民族真正与“非我族类”的外国人发生冲突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这种民族意识,从而走向民族自觉,大家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共同生存空间、共同文化、共同生活方式、休戚与共的一个共同体。
所以当时大家回想一下,甲午战争的时候,普通老百姓感觉是个“朝廷的战争”,甚至有人称它为李鸿章“一个人的战争”。到抗战时候就不一样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带给中国老百姓的不只是沉重的灾难,而且是精神上的强击,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所以《义勇军进行曲》喊出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这个时候,
一个有血有肉的概念“中华民族”形成了。
朱自清当时也描述过自己的心情,“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这个睡狮果然醒过来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
1939年7月7日,朱自清为纪念全民族抗战两周年写下短文《这一天》,其中写到“从前中国在若有若无之间,现在确乎是有了。”(图为1940年,西南联大几位中文系教授合影,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军民最终把日本侵略者逐出国土,一扫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就是毛泽东主席1949年10月1号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也更能够理解,在朝鲜战争抗美援朝胜利后,我们彭德怀元帅说的一句名言,“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换言之,一个觉醒的、高度团结的现代民族国家诞生了。
我上次跟大家谈过一个话题,就是为什么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虽然中国的GDP总量比英国大,但是被英国打败了,实际上就是因为英国当时已经是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具有高度的战争动员能力和其他这些现代国家具备的能力,而中国还是一盘散沙式的一个传统国家,国家意识非常弱。但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就可以成建制地消灭英国军队,所以不一样了,背后是大的背景的变化。
谈到现代国家建构,我还想和大家简单地分享一下黄仁宇的观点,他从大历史观总结了中国近代史,把
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分成几个时间段
。
他把从孙中山的中华民国时期一直到1949年之后的人民共和国时期看作一个国家建构的整体。他认为,民国时期初步建构了一个现代国家的
“上层结构”
,包括各种现代政府的机构设置,但这个结构无法与中国的“下层结构”沟通,因此国民党时期的中国是“头重脚轻”的政治结构。
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通过组织农民运动,支援前线,土改,扫盲,实际上是重塑了中国的
“底层结构”
。所以哪怕今天你到中国相对比较落后的地方,你到贵州的山区扶贫,通过“数目字管理”,给这个农户、贫困户一个银行卡,上面有卡号,现在手机还绑定,政府可以把钱直接打到这个卡号上。
这个能力是不容易的,我走过很多非洲国家,它的政府到现在都没有这个能力,不可能把这个治理落实到最基层。像非洲国家艾滋病非常厉害,但是政府想把这个药发到底层发不到的。我只是说现代国家组织它涉及到一个“底层结构”的建设。
黄仁宇还提出,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为中国重建了
“中层结构”
,也就是和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现代国家相配套的司法、监察、税收、物流等等系统,一个支撑体系。
通过长达百年的不懈的努力,我们应该说建立了一个由上、中、下三层结构组成的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政府、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经济、统一的教育、统一的国防、统一的外交、统一的金融,还有货币、税收等等,这些都是现代国家必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