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武志红
武志红,中国最受欢迎的心理学家,用深度心理分析剖析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著有《为何家会伤人》《巨婴国》等畅销书。现于北上广开办了心乐土·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北京010-51734266;上海021-62338366;广州020-83653360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晨光里的今天  ·  谁懂高速陪跑搭子的含金量 ·  14 小时前  
晨光里的今天  ·  谁懂高速陪跑搭子的含金量 ·  14 小时前  
壹心理  ·  你有多敢表达脆弱,就有多强大 ·  2 天前  
壹心理  ·  MBTI有那么多人相信,真的靠谱吗? | ... ·  3 天前  
壹心理  ·  反复推开爱你的人,是一种创伤反应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武志红

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武志红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10-10 12:16

正文

来源:心理公开课(ID: yixinligongkaike)





Ⅰ.  中国8大委屈


前段时间网络上出了一个段子,总结了一下中国人活的憋屈的方面,称为“中国人的八大委屈”。


对照自检,看看你中枪了几条?

  • 都不容易

  •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 别管我了

  • 忍一忍就过去了

  • 别伤和气

  • 那好吧

  •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 习惯就好


翻译成今天心理学的话就是:一个人应该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


即便本心上做不到,也要假装能做到。


总而言之,就是要牺牲自己,成全别人。


如此行为上才能贴合一个主流并正常的人际行为标准。


在长期这样的文化要求下,中国人容易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变得虚伪,所谓心口不一。


表面上处处为别人着想,实际上却十分的、处处的自私自利。外在的好人形象成为一种表演和扮演,俗称“会做人”。


还有后一种人,变成了中国式的老好人。


这种人真的会处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一切围绕着别人的需求转,一切看别人的眼色行事。特别委屈自己,不敢表达意见。


当后一种人发展到极端,就容易出现所谓的“讨好型”的人。


即把别人的评价看的特别重要。不敢做自己,不敢表达自己。唯唯诺诺,害怕与人冲突,行为以取悦别人为主。


与他们表现出来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里,他们其实内心冲突很多。 正是因为解决不了这些内心冲突,他们活的很累,很压抑,很委屈、很抑郁、生命很萎缩,甚至很愤怒。



我今天想说的主题是:

如果把时间、精力及人生目标浪费在博得别人的喜爱上, 你就会成为 世界上最受爱戴的死人

一个人不能做自己,处处取悦别人,以别人为中心, 大概是 这个 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之一




Ⅱ. 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有着哪些错误的心理逻辑?


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01.“都是我的错”| 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


讨好型的人通常都对别人的情绪非常的敏感。


别人有任何一丝不悦或者心情阴云,他们都能快速而又及时的捕捉到。 遗憾的是,他们之所以这样,通常是因为内心有一个不好的假设:别人的情绪变化跟自己息息相关。


他们有义务让别人高兴,似乎别人不高兴就是他们表现不好造成的。


他们非常害怕别人对他们有不好的评价。


为了维持住别人对他们好的评价, 他们会自动的在与别人的关系里,把自己放在满足别人的位置上,类似于奴隶,而别人是他们的主人。


一个奴隶必须时刻讨好主人 ,也许就是讨好者内心和行为的最真实描写。


02.“我决定不了任何事”| 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讨好型的人对于别人的负面反馈往往吸收消化很快。


他们一贯的会采用别人都很强,很好,而我很弱,很差的模式来解释一切事情。 本质上,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种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的方式。


他们会认为“我都这么弱了,我都这么自我贬低了,我不会攻击你,只会捧着你。你也就不好再来攻击我,嫉妒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


他们害怕自己表现的强大和美好时,会引发别人的攻击性。


为了避免冲突,他们提前缴枪投降。



03.“我害怕说不”| 不敢发出请求,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特征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


他们有很深的不配得感, 当他们获得帮助时,往往会表现的受宠若惊,感觉自己承受不起或不配承受别人的帮助和恩惠。


同时,讨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对别人的要求时,很难拒绝别人。


即便当他们意识到别人的需求不合理,他们也拒绝不掉,因为他们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会对他们不满,对他们有很差的评价。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可谓是对这种心理的形象写照: 「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


04.“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缺乏界限和原则


讨好型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放弃原则,在交往中丧失界限。


一方面,他们会守不住自己的界限和原则。

任凭别人无限制的对自己违矩而做不出任何反抗,比如有的讨好者任凭别人跑到自己的生活里来指手画脚,对自己指指点点,即便内心不舒服却做不出任何反抗。


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突破别人的界限。

希冀着别人为他们过度的负责,期待建立过度亲密的关系,但同时常常因为别人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受伤。


讨好型的人的这种缺乏界限,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界限感造成的。


因为 自己界限缺乏,想当然的也会认为别人界限也缺乏,所以会引发各种人际痛苦。





Ⅲ. 哪两类父母,

容易塑造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讨好背后的本质是一个人的低自尊。


有两种类型的父母容易塑造讨好型的孩子。


一类是 父母本身就是讨好者人格 ,自尊和价值感都很低。


他们一方面会不停的教育自己的子女做人就是要讨好别人获取生存,一方面又言传身教许多讨好的模式。


甚至从小时候开始,父母就会在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牺牲自己孩子的需求去满足别人家孩子的需求。捧着别人家的孩子,照顾别人家父母的脸色,而委屈自己,牺牲自己。


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自我感觉就低人一等,不自觉的就容易讨好别人。


一个家族在传递讨好的时候,它一定会传递与之匹配的抱怨。


在外人眼里,讨好型的家庭似乎与世无争,对外总是在示好。


但是就像一个人一样,过度的讨好会引发人性的失衡;在讨好者家庭的内部,也会有更多的抱怨和负能量释放的方式。


除非发现这种模式的不合理,才会尝试去改变,不然的话,他们就会一直讨好下去,甚至把这种讨好模式传递给后代。



另一类出现讨好型孩子的家庭,往往 存在着 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在这种家庭里,孩子的一切必须围着父母的需求转。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意见和自我,孩子必须孝顺,一旦孩子做不到这些,这些父母就会通过指责、批评、打骂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渐渐的,孩子内心的声音被完全泯灭,而成为只依赖大人评价的傀儡。孩子变的胆怯畏缩,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觉得自己必须讨好父母,因为只有讨好父母,自己才有好日子过。


当他们长大后,讨好父母的模式就变成了讨好所有外部世界的人的模式。



不管在哪种养育模式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讨好型的孩子从小就缺乏自我价值感,或者被剥夺了自我价值感。


“讨好”是他们唯一知道和掌握的获取自我价值感的渠道。


为了获得这种自我价值感,他们才会不惜自我牺牲、自我压抑、自我委屈、自我矮化,努力努力的去满足别人,以交换到别人对自己的满意和好评。





Ⅳ. 长大后,

如何走出讨好型的人际模式?


要走出讨好型的人际模式,可能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01. 首先,要有站起来的意识


外界在评价对一个人友好不友好,佩服不佩服时,更多的是考量这个人的能力因素和对他人的价值。


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把精力用在讨好别人上,时间久了,别人都会容易看不起你,忽视你。因为你对别人会越来越没有价值。


改变讨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有站起来的意识。


站起来就意味着要 尊重 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意愿。


在合理的情况下,别人应该尊重自己有这些渴望和要求,因为自己配。


你要勇于捍卫自己的这种权利,而不是把这种权利拱手让给别人。


02. 站起来的下一步,

是有胆量和勇气为自己负责


讨好型的人之所以甘于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就是因为他们想抛弃或者逃避自我负责的部分。他们不想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也不想冒险,他们只想依赖强者。


然而这个世界的真相是,没人可以为别人的人生负责,也无所谓强者弱者;只有自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这是每个人逃脱不掉的责任。


既然逃脱不掉,不如直面责任和挑战。


承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