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沃•达尔德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21世纪最重要的特色是城市的崛起。全世界可能还在纠结于“中国世纪”是否将取代“美国世纪”。但真正的取代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它们的城市中心。同时,全球性城市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前600大城市占全球GDP总和的60%以上。前20大城市是全世界三分之一大型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这些企业的收入占全球大企业总收入的近一半。在人口规模、经济活力以及企业总部数量上,东京均首屈一指,领先于纽约、伦敦和巴黎。一个国家的强大是一个城市的强大,而一个城市的强大,则是一个企业集群的强大,我们称之为一个行业,而这个行业的强大,则是企业的强大,这就是我国现在为什么要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原因。
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特色城镇、“体育+旅游”等系列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体育总局也明确提出体育特色城镇的指导意见。其中,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提出的“体育产业带动事业”的主张应该说是非常切合实际和具有可持续性的。
体育特色城镇的立足必须具备符合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质,也必须具备城市作为一个人居的容器满足居民的生活和娱乐的需求。为此,特色就不应该是“焰火”,不应该是简单的“季节”特点,而应该具有企业集群效应,多角度、多层次、形成产业链条,同时还必须能够形成区位优势,即在城市群中形成差异化竞争和优势互补,在特色吸纳的常态效应中,逐渐拓展至吸引周边区域、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关注。所以,特色城镇一定是全球化的定位,区位性的布局。
体育特色城镇的建设同样是要聚焦,面面俱到也就没有特色。特别是这几年一些有钱的、没钱的、线下的、线上的,动辄打出一张张所谓“生态圈”、“产业链”的忽悠牌。最近,那些曾经狂傲的要搞体育产业的地产商,又开始以文旅地产进军广东,当地政府是热情洋溢,因为这些大企业不是要投400个亿就是要投800个亿,其中不乏曾经在青岛忽悠要引进美国奥斯卡颁奖,打造世界影视基地的企业。世界影视基地没看到,奥斯卡颁奖也没来,但是商业建筑地产的开发已经完成,房子确实已经卖掉,企业也已经打道回府,其它的留给当地政府自己去收拾残局。
这几年资本给体育人太多的热情,但最终却也给体育人留下更多的失望和无奈,也给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好势头蒙上了一层阴霾。是无知无畏还是拿着体育搞商业,从资本围堵体育的热潮到资本的黯然退去,留下的应该是反思。我们要学会对专业起码的敬畏,要清醒的认识到体育产业中的竞赛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资产,是不能够投机的。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在当今体育特色城镇的发展历程中,如何不再被别人忽悠,也不要自己忽悠自己,要防止过去两年内投机和无知思潮的继续泛滥。
体育是一个宏观的范畴,聚焦是核心,这就如同NBA聚焦篮球、NFL聚焦橄榄球、NHL聚焦冰球、MLB聚聚焦棒球等,单一项目是否能够形成特色城镇所需要的基本元素,这是需要落地规划和整体布局的。一方面要满足吃、住、行、游、购、娱;另一方面要可持续、可落地、可操作、解决就业、产生税收、易于传播,这第二个方面也就是赵勇副局长提出的“产业带动事业”的观点。
体育特色城镇一定要区分于历史上的体育训练基地,训练基地的定位和目的是帮助专业运动员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属于事业属性。当然体育总局领导也已经明确谈到不要拿体育来做商业,这不是真正在做体育。2014到2016年,是体育被资本羁绊和胁迫的一个阶段,清晰和不清晰的事件比比皆是,用二级市场忽悠一级市场,最终把自己也忽悠个半死,彼此都是聪明人,只是源于抱着投机的心态。体育特色城镇现在又有这种现象,比如要在一个不大的城市建造十几个足球场,这种观点也会被某些人推崇,真不知是谁忽悠谁。
此外,体育特色城镇的文化定位是所有体育特色城镇。城市首先必须有人文定位,而城市有别于农村的区别,是要坚定把持着城镇是作为人生活和工作的容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娱、购、教育、卫生等;工作就是就业,除政府和事业单位之外,就是企业,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企业集群形成产业,特色产业就是让特色企业集群形成规模,所以体育特色城镇的文化定位就很重要。我提出:借助大文化观形成区域文化优势,所以体育特色城镇更应该考虑到这一元素。
最后,建设体育特色城镇必须要确保两个轮子一起转,第一是建设团队;第二是运营管理团队。这两个团队不应该有先后之分,而应该是相融、协同、侧重和并举的。体育特色城镇的建设核心是开发、运营、管理并举,缺一不可!
欲了解更多关于城市与赛事的内容,欢迎关注国内第一本城市与赛事的专著:赛事——城市动态传播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