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案例研究是关于北京的公共养老服务,未来将有1亿人超过60岁。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年轻人口在相对减少。年轻工作人群与不能工作的老年人的比例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这样的问题延续很多年,但今天特别严重,可能五六年以后中国的老龄人口和美国的老龄人口数量相等。
我们看到不同的群体,包括“三无老人”。他们是无劳动能力的老人,没有办法支持自己的生活,他们没有自己的收入,可能也没有任何的储蓄。他们也没有子女,中国社会谁帮助他们,谁为他们提供医疗、住宿、饮食。
对很多几十年来的普通民众倾向于接受儒家孝的概念,认为三无老人才会去养老院。这些人一般很穷,而且他们也不健康,有各种疾病。
他们感到自己对家庭的压力。但
现在的家庭情况与20年前的不一样,现在有很多迁徙,很多人从农村地区迁徙到城市地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房子很小也很贵,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都如此。我们看到在家里确实没有那么多的空间让父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很多父母年纪大了也不愿意和子女住在一起,怎么应对这些问题。这当然是住房的问题,也是医疗问题。
从数学上看更为严重,我们在这里提到的案例是关于一个老年公寓。北京朝阳区的恭和老年公寓是PPP模式。政府提供土地和建筑,指导和监管机构的运行。但机构的运行是由私营机构负责的。这是很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获得很多的关注与尊重。
养老从全球看并不是非常具有利润的业务,甚至是亏本的业务。因为这样的项目产生的收入极少,意味着政府必须得进行一些补贴或者人们必须得用自己的储蓄或者儿女的储蓄住进老年公寓。这是全新的项目,只有一年的时间。
20%的人口是“三无老人”,不是中产阶级,也不是富人,但是和这些人居住在同样的楼中。有的甚至有各种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政府会提供补贴,每个月每个老人三千元的补贴,这并不是很大的数目。运营过程中,必须考虑利用技术控制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并且必须建立信任。特别是与本地居民和政府建立信任。我们要不断地推动激励机制,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何让老年人更加健康?老年人是否未来身体会更弱?我60多岁,身体很强壮没有病,一个月会出去一次,我能够工作获得收入。我有四个孩子,他们的工作都不错。如果小家庭中有四个孩子,他们只需要赡养两个老人,如果其中有一个老人已经生病,他们又有自己的孩子也需要赡养,压力就会很大。我们整个家庭没有任何外债。工作中的子女以及老年人之间的比例很重要。如果通过疾病的类别,造成负担的慢性病通常都是糖尿病、肥胖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也是慢性病,还有精神疾病,这些慢性病可能会影响人口的情况。一个家庭中年轻人和老年人,如果其中有一个工作的人得了病没有办法工作,生产效率降低,意味着在家庭中工作与不工作的人比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