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瑶
沈阳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沙金 沈阳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
2017年5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追溯历史、展望未来,发表《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要主旨演讲,全面总结、系统阐释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核心精神,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宏大的战略发展观、辽阔的国际化视野和锐意的开拓创新精神,向全世界回应了时代发展主题、国际发展趋势、和平发展大势和战略发展选择,以务实精神尽显大国担当和大国情怀,以中国行动引领世界潮流和未来大计。从理想到宏图、从方案到实践、从当下到未来,大会确立了中国与世界在基础设施互通、贸易合作水平、产能投资扩大、金融合作扩容、生态环保建设、海上贸易往来、人文社会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领域,将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推向新的发展格局。
习近平主席深切中肯地阐述了自己对“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意见:“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产业”是经济之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开放”是进步的根本;“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倡导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创新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的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这些意见和建议为推进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引领多边国家共同进步提供了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成为我国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文明提升、人民安康、社会进步的战略大计。在这一优势背景下,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社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契机,也获得了全面发展的新起点;不仅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获得跨越式迈进,也能够在“丝路精神”的引领下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完善发展机制,助力“一带一路”发展建设,为“一带一路”这一世纪方案注入动力。
首先,要巩固体育产业传统优势,固化体育产业发展根本。体育产业既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也是我国的经济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体育产业形成了以体育物质产品生产和体育服务产品经营二元并举的发展格局,成为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支柱产业,既产生了强大的市场效益,也具备了大规模的经济效益,并初步形成了基础雄厚、体量庞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种类多样、体系健全的产业结构特征。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为主导,以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业、体育教育业、体育中介业等相辅助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效益、公共效益、商业效益凸显。这对我国居民身体素质的提升、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民族体育精神的形成、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与产能提升需要以传统优势为基础,在保证体育产业发展基数的前提下建设多元化的增能机制,使未来的体育产业发展走向“固本创新”的发展局面,从而形成“内生性”的体育产业创新动力。
第二,要创新体育产业发展理念,推动体育产业知识交流。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新时期。传统体育产业形成的厚重基础为我国未来体育产业的创新、优质发展奠定了基石。但在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状况的横向对比中,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在社会产业结构中也处于相对落后的发展水平。这既受制于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的影响,也符合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民族种类较多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产业在社会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大力鼓励、支持体育产业建设。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提出通过体育产业发展建设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产业”是经济之本。“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依托各类社会产业的巩固与创新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体育产业的战略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国际知识交流,通过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发展观来实现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要加快体育产业建设的国际融通,让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成果走向世界,让国际体育产业建设经验融入本土,在观念、知识层面打通交流互动的思想通道。另一方面,要建立主导型体育产业与体育相关产业的合作网络,加强各级各类体育产业投资、消费的国际融合,通过产业合作来实现体育产业的理念更新与知识交流。
第三,要加强体育产业国际对接,共建体育产业务实项目。在全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新时期,“文化、体育、卫生领域的创新合作”成为习近平主席重点关切、着力推进的建设领域。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快速、多元化发展,成就突出,但在产业类型、产业布局、产业效益、产业功能方面仍处于中间发展阶段,提升空间显著、发展空间巨大、增能潜力无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需要走向国际对接,开展体育产业建设的多层次、多类别的务实项目合作,从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塑造体育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在真正意义上提升体育产业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一,要加强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娱乐业等主导体育产业的互联互通,以政策沟通建立合作契约和制度保障,以市场配置均衡资源分布与资源调整,以资金融汇提供条件保障和要素基础。其二,要推动体育商品制造业、体育产品服务业的多边互动,实现多边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与资源融合,加快体育产业、产品的国际流通,互享物质文化成果,互鉴产业发展经验。其三,要加快体育产业人才流动,通过体育企业融资、政府支持、社会帮助来建立国际化体育产业人才交流项目,提升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培养体育产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升优质人才对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贡献力。
第四,要推进体育产业资源共享,建立多元资源流通渠道。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开放共享”已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正是如此,未来的体育产业发展需要秉持“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资源流通渠道,来全方位的实现体育产业资源共享。古丝绸之路创造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资源互动盛况。在新世纪“一带一路”建设中,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和空间综合信息网络建设为社会各类产业资源的共享流动铺设了空前便捷的“康庄大道”,为世界范围内多种类体育产业资源的交流建立起立体化的“绿色桥梁”。在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体育产业要走资源流通优先发展道路,为“一带一路”建设添加资源活力。一方面,要坚持推进人力资源共培共育、互补互助发展模式,建立多边国家的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跨文化交流、跨地域培养来提升人力资源建设对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助力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一带一路”的资源流通渠道建设,实现多边国家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商品、旅游、服务、培训、中介等多类资源的战略互动,真正实现体育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全民共享。在此基础上,要加快推进体育产业贸易的多边往来,为各国体育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创设空间,并通过技术、资金的多向流动来完善各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流通,实现体育产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调整。从而使体育产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获益领域和助力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