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焦DeepFocus
一份以巴黎为据点的迷影手册,提供欧洲院线与艺术电影的最新资讯和批评。同时,我们也是欧洲电影节和电影工业的深度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爱平度  ·  断货!全线售罄! ·  21 小时前  
爱平度  ·  断货!全线售罄! ·  21 小时前  
青岛早报  ·  《哪吒2》紧急发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焦DeepFocus

快乐的结局——重返哈内克之《爱》

深焦DeepFocus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5-15 06:33

正文

爱 Amour (2012)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编剧: 迈克尔·哈内克

主演: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埃玛妞·丽娃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威廉姆·西梅尔

类型: 剧情 / 爱情


文 / 新耳

编 / 岛。(武汉)


很多的人看电影出于一种十分模糊的意图,这份意图可以是一种情绪、一种跟随,却从来不是一种务必实现什么的目的。当然,仅仅面对着黑漆漆的荧幕,在一瞬间做出相应的思考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我们具有着生活,有走出电影院这样的一个过程。现实中的回忆是消化电影最为合适的时机,那么,谈论“爱”成为了人们无可避免的话题。


《爱》这部电影作为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第二部荣膺戛纳金棕榈奖的作品,与首次获奖的《白丝带》在故事内涵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反差。电影的主旨如同标题一般简单,所叙写的故事却远远地延伸至了两个小时以外。



在电影之中,正题显而易见是“爱”,反题则是“死亡”这一事物。永恒的变化是存在一切的本质,反题的显现促进了正题持续不断的发展,并随着矛盾的深入一步步推动情节。面对最终行为的强烈反响,电影的合题逐渐清晰,那就是“如何在相爱的境况下面对分离”。天各两方,这个词从来是格外残酷的,通过情节而放大到观众眼中更是不忍直视。然而,它又表现得十分正常,如同小孩子掉牙一样,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一定会产生的,是人类生命的最终矛盾。只有矛盾,才能引起世间的运动,所以两位老人花了前几年都不曾有过的努力,来努力刻画出人生的清晰轮廓。

它以岁月留下的思考来问询观众,虽然知道离别是决不可摆脱的,导演仍然尽力地运用镜头手段,来呈现出一种静态下动态心理的周密展示,以实现情怀的巨大能量。片中的每一场镜头都无须过多的解释和行为,令时间基于老人踯躅的动作一秒秒地分解,然后,在最后一刻聚积到丈夫离开时关上的那一扇门的响声里面。




钢琴之意


《爱》与《钢琴教师》之间的联系,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所以,请原谅这一小小篇幅的展现,但愿可寻得哪怕一点其中的真髓。两部影片很重要的相同部分就是音乐,而对于音乐的应用也成为了导演最为鲜明的艺术特征之一。无时无刻出现着的钢琴、无时无刻提及的舒伯特,即使是在主题并不搭界的导演作品中,也总要在人物交谈里提醒那么一两句。


《钢琴教师》中,片头对手弹琴键的直观拍摄和电影职员表交替地出现,预示了音乐在其中难以比拟的核心位置。


《钢琴教师》剧照


而到了《爱》中,在第一幕便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一场音乐会的开场。不论是一曲合奏的巴赫钢琴平均律,还是坦诚相见之后响起的A大调第二十钢琴奏鸣曲;亦如学生拜访时献给老师的G小调第二号钢琴小品,还是在幻觉中看到妻子弹起的G大调即兴曲,音乐的意义已不仅仅在于情感的丰富、气氛的渲染,而更像是有机体的一部分;不再是穿在身上的布料衣服,而更像是包裹着血液的实在皮肤,形成了坚实的外表,暴露给众人审视。


两部电影中,并未出现过任何一首专属于电影的配乐,全部都是古典音乐演奏的选取,不旦表明了导演对音乐一直以来的向往和偏爱,更是反映了他一直以来力求做到的境界——让旋律变成电影里无法剥夺的一面,而不是标准意义上的一个配置。当《爱》中的女儿意识到母亲病情的严重性时,站在钢琴前背对着观众肆意的哭泣,似乎让两部电影在某一节点上达成了境界的重合。



《钢琴教师》讲述了一位女性的困境。专制的母亲时时禁锢着女儿,而女儿只有通过音乐才能接收到莫大的感性因素。想靠近的人反而避开,长久的麻木令爱情也蒙上隐匿而偏激的色彩。她幻想男主很美好,一边思忖着他不适合自己,一边又笃定没有人能够比自己更适合他,从而行为幼稚,手段狠毒,时间贴上的标签蜕化成锁链,捆住了里面的每一个人。


在这里,压抑作为主调,人物看事情总是透过一层面纱,充满了警惕的意味。所以在对话或人物活动的情节铺陈时,观众和角色之间会架入一个看似无关的事物,有时候是对话方的后脑勺,有时候则是人群的耸动。自此,画面造成了观众越过某种障碍与主角进行对视的视角,主观性的反应相对减弱,但仍旧没有全体脱离。镜头角度用一种近于强迫的方式要求观众参与其中,同时也拒绝了随意的品头论足。



《爱》与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化。一样是门,一样是固定镜头,一样用以景深的空间展现,它却从一开始,从电影准备讲述情节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带有了平凡生活的痕迹。这部电影更加地本质而又现实,钢琴静静地搁置在书房,就连音乐也不再是生命里的头等大事。它以故事的普遍性扩展观众共鸣的范围,对视的方式却意外地变成了不可置疑的直观体会。


人物的对话不存在其他障碍的打扰,而同生老病死这份实情的必然性一般,镜头将观众拉扯到了主角的前方,造成了势必与片中人物共同面对的情境。于此,个体的思考逐步向着主动交流转变,判断人物性格的方法更加灵活和清晰,心绪感应也更立体化了。



《钢琴教师》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心理上无法反抗的阴暗意志,它或许是可控的,换言之,她或许可以被治愈。《爱》里的情形较之还要严峻,它表现了生理上绝对控制不了的境地,就算只是躯体意义上的消亡,却是展露了从实体到虚无的肯定句式的过程。在前者的海报中,他们拥抱的一瞬间起即为悲剧揭幕。诚然后者的海报也像是为开启了发展的刹那定格,预示了即将降至两个人的暴风骤雨。




生命之殇


电影想教给观众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它不历经特意行为过后的反馈,而是用既定的、常识的原理将一切情况逼迫至绝境,消除任何可能的设想,以致故事的结束只能以悲剧收场。晚年的生活使一切基调变慢了,遇到的很多事情都需要长时间地解释和面对。在不得不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为了铭记住爱的感受,他们不断去谈论自己的孩子,讲起年轻时的回忆,用时间和空间上都在远离着的事物去缅怀自己。



妻子的反应是消极的,意志力的坚持与实际的体验差距过大,想逞强的心静静地被消磨,不再是年轻时付出就会成功的情形。对生活的支配从主动的担任,变成了被动的、不情愿的接受。丈夫相对积极,而这份积极则像是一种各类冲突的复合体,他亦身陷于情节的始末,也有拒绝承受的行为,但他的意志却由于轮廓不清而不易被生活所摧毁。他一直是如此的,不记得剧情只记得想法,纵然悉数忘却当初明晰的过往,可是感怀在时间的洗练下历久弥珍,宛如他的深情一样。


夫妻两个人面临此种无能为力的境遇,预感到死亡的可怕但不会彼此提起,只能在麻烦了对方的时候说一声抱歉来作出安慰。



电影过半,妻子的病情急转直下,愈加触动人心的冲突似乎要开始了,可是事实上并没有。片中的情感流向基本是静态化的,即便观众对于状态的解读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也必然会在其中获悉无限翻涌的情绪起伏。是的,一切美满的都会成为负担,耐心也会渐渐化成不知所措的恼怒。


在《爱》里,从头至尾都没有制造出什么鼓舞人心的情节,奇迹更是不知所踪,它过度地描述了现实。影片结束前,女儿在空荡荡的房间里游走、深思,正好与影片开头形成了连接式的照应,当中填充的所有桥段有如不曾存在过的时空一般。


在镜头的选择方面,每一种形式都各有各的分工,长镜头意在体现生的意向,烦琐的举动在指定的场景中一气呵成,而且很是契合老年人的行为状态;反之,特写镜头体现的便是脆弱,眼眶湿润而又皱纹满布的脸庞至今记忆犹新;并无实质意义的空镜头起到了缓和气氛和转换场景的作用,静谧的环境予人以隐隐作痛的安详。



前文已经提及,《爱》中所述及的故事涵义极为广阔,但是它的故事面积却极为狭窄。其场景分配全部是在室内进行,通过平行的切换以及固定镜头去重复呈现不同屋子里人物的行动。这在形式上更接近于是一种舞台剧式的情节再现,它放弃了对外部自然世界的分析,而仅仅是面对着人工环境开展一系列的推进。舞台剧式的镜头曾遭受颇多责难,尤其受到欧洲几类电影主义的影响,号召电影工作者走出摄影棚到户外去,认为没有开放的空间就不可能有电影。


不过具体到这部电影中,需要认识到,它实际上正是完整地体现了老年人的开放生活空间,通过布景的精心安排阐释一个道理:随着年纪的增大,人们的生活领域将会越来越小,直到最终只有两个人相互扶持的地步。


面对势必的将来,床榻的镜头成为主要的一个描写侧面,令电影内在的整体性更为完备和充实,令人物即使在相互接触,却如同渐行渐远。他们似乎身处舞台间,但又不像是大幕拉起下的舞台,那就是真实,是无法辩驳的全世界。电影显然对舞台式的特征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使对平铺开的画面也时刻不忘记对景深的极致应用,或许比起传统手段下的聚焦更加需要导演的领悟与掌控功力。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几处出人意料的运用了一种导演不曾有过的手段——幻觉。


首先是梦境,丈夫在压力的折磨下做了一个可怕的梦境,梦中的地板被水所淹没,而当他走出房间,想要探究个中原委的时候,却被一只从自己脑袋里钻出的手所阻止。这表明了他的困顿,无论从外因还是内因出发,他已然萌发了痛苦的念头;然后是虚影,影片中段时妻子坐在钢琴前轻巧地演奏,以及片尾时两个人一同穿好了衣服开门走出房间,妻子的假象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状态,自他内心最深邃处的祈祷而发,到现实最确凿的光线和色彩为止;最后是象征,也就是鸽子的出现。


放到平时它或许只是一段稀奇的插曲,但是在电影中鉴于和前一个事件的对比,显得古怪但又肃穆。诸如此类在如今已不时兴的艺术方法,在反映老年人心理上的脆弱与恍惚的同时,更代表了老人对于往昔的济济怀念,它可以突破真相,乃至转变导演一直以来的写实手法,只为带给观众一份沉重的怀想。



在同年,还有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春意暂迟》上映,面对的亦是亲人间不可抗拒的情境,通过消逝的全貌引起观众对于生命的思索。至此,听闻导演的新片《快乐结局》已成功入选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讲述了与欧洲难民在同一环境下生活的家庭故事,不知能否终于实现一次如标题一般的美好。


导演在拍摄本片时,并未意图强调结局摄人心魄的那一幕,而是致力于展现故事的全貌,即一对夫妻如何相守来面对生命中的最后旅程。他的处理方式固然过于如实且极端化,令期望温情的观众一时间无法获取清晰的心理反应,但是在各种不屈服于企盼的糟糕情形堆积为坚硬墙面的境况下,影片也许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形容“爱”。



丈夫的行为是一种绝对的爱的体现,而在表象之下,他最终呈现的是自己的生与妻子的死的遥相呼应。影片中唯一的模糊在于男主的结局,它为观众带来了张力空间,以不可预见的真相,代替了一蹴而就的场面。


观众会意识到,在这部电影中同时又制造了一部另外的虚拟电影,它在丈夫的脑海里翻来覆去地演绎,而这部“小电影”的终场结局,就像是冲破了影像的客观桎梏,冲破他的头顶,迫使他在一个不起眼的时刻行动了起来。丈夫大概早已看到了结局,在钢琴前、在床榻边,所以它必定会在某一个时段内发生。对于观众来说,它发生在开始,也发生在结束,更重要的是,它映现到了真切分明的生活中。当看到现实的困境经过光影植根于手掌中,你会隐隐作痛,却别无他法。



生命的流逝带给人们最为悲伤的,是对感受死亡的阈值的压缩,病痛越来越显著且明晰,有时竟也并不是真的由于罹患某种疾病才会感到心悸。此时,爱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桎梏,它的先决条件在于有充分的能力表达自己的意志,那么天人两隔之时,就没有什么能比亲口说出“爱”更为不可能的事了,所以有的人喘息地活着。


不过更不能忽略的是,“爱”的留存条件也在于消逝,恰恰是因为没有任何缝隙和挽回余地的局面,没有能透进任何气息的哪怕一个小小的缺口,才为爱带来了永恒,带来了可以被写进银幕里以期憧憬的资格。


虽然每一个人都不曾明白,哪一种类型的爱最是动人而不可侵犯,然则拥有一种恒心却是事实。开门关门的双手,左顾右盼的眼神,倘若在某一刻寻找到了一个朴素的、瘦弱的身影,那就注定是你的最爱。

- Fin -


点击关键词查看往期精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