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财新网
实时、原创、专业的财经新闻集散地。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需要选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国资报告  ·  两类公司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路径思考 ·  4 天前  
凤凰网财经  ·  焦虑的中产,养活一个暴利行业 ·  5 天前  
洪灝的宏观策略  ·  本周末:财新十五周年年度峰会 ... ·  6 天前  
第一财经  ·  涨涨涨!今日情绪指数来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财新网

梁建章与张五常教授商榷:中国人口多所以建不成伊甸园吗

财新网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18 11:47

正文

“地大人少”是美国人均收入高、环境好、房价比中国便宜的原因——对此我们非常不认同

专栏作家 梁建章 (“携程旅行网”董事会主席)

专栏作家 黄文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

2017年2月25日,张五常教授在博学大讲堂发表演讲称:“人均的金钱收入,以消费者平价算,中国要追上美国遥遥无期。不是不可能,小小的新加坡的人均金钱收入逾美元六万,高于美国。然而,就算中国能跳升到这个水平,恐怕从实质的收入看中国还有好一段路要走。这是因为比起中国,美国是远为近于《圣经》说的伊甸园。美国地大人少,风景优美,在生活的享受上市民的消费者盈余比中国的为高。例如在美国的次级城市,一间拥有无敌海景的花园房子只约美元五十万,同样水平的在中国之价要高出十多倍。”


张五常教授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他对中国经济提出过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中国经济思想界独树一帜。我们非常尊重张五常教授,但对他上面这段表述却不以为然。特别是,张五常教授的表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地大人少”是美国人均收入高、环境好、房价比中国便宜的原因。对于这点我们非常不认同。正因为张教授在中国经济学界有很大影响,我们觉得有必要进一步阐述我们的反对意见。


第一,人均收入高不是因为人口少。在世界各国人均GDP的排行榜上,排在前面的既有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有地狭人稠的国家。例如,人口密度高达7700人/平方公里的新加坡,其人均GDP居于世界前列,并有“花园城市”之美称。而在排行榜的另一端,人口密度仅有8人/平方公里的中非共和国,其人均GDP却居于世界最低之列。如果说人口少能使美国成为“远为近于《圣经》说的伊甸园”,那人口更少的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应当比美国更接近伊甸园。实际上,如果比较中国各个省区,我们会发现,中国内地除直辖市以外的27个省区,人口密度越大的省份,人均GDP也越高。在中国内部,人口密度最大的5个省区依次是江苏、山东、广东、河南、浙江。在上述27个省区的人均GDP排名中,这5个人口最稠密省份分别位于第1、第7、第5、第19、第2位,即便是排名第19的、位于中部的河南,其人均GDP也高于同属中部、面积相当、资源更丰富、人口不到河南一半的江西。


第二,环境好不是因为人口少。事实上,人口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人既能破坏环境,也能改善环境。比如,欧洲著名的莱茵河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污染很严重,被冠以“欧洲下水道”的恶名,后来经过莱茵河流域各国的共同治理,如今莱茵河又恢复了清澈、明亮。又比如,洛杉矶在上世纪中期也经历过严重的雾霾天气,突出表现是1955年9月的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但在政府、商界和民众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1970年美国《空气清洁法案》通过并实施后,洛杉矶的空气污染得到治理,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伦敦和洛杉矶的例子表明,空气质量改善和人口增长完全可以同时发生,提升环境并不需要减少人口。


第三,房价低也不是因为人口少。比如,俄罗斯地广人稀,但莫斯科房价均价一度居全球第二(福布斯,2009)。美国总人口少于中国,但纽约、硅谷中心区域的房价一点也不比中国一线城市低。虽然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房价与美国一线城市一样贵,但酒店价格却比美国低得多。举例来说,纽约的四季酒店是5000多元一晚,而上海的四季酒店只要1200元一晚。为什么中美两国一线城市会在房价和酒店价格之间出现鲜明反差呢?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城市住宅用地不足而商业用地投放供给充足。 中国城市目前房价奇高,与其说是因为人口太多,不如说是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后果。政府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严格控制土地供应,使得大城市的土地供应不足,从而推高了房价。正确的政策是通过增加供应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实际上,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充足的可开发的土地。北京和上海的建成区只有可开发面积的20%到30%,所以用北京和上海的土地做一个5000万人口的城市规划是绰绰有余的。


简言之,无论人均收入高、环境好还是房价便宜,这些令人羡慕的优势都不是因为人口少。恰恰相反,人口众多才是经济发展的优势。我们之前撰写过很多文章,来论述人口多、市场大可以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提升各个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人口多、市场大也可以促进产业细分和创新。在13亿人的中国,很稀奇的创意产品,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人需要,也可形成13万人的市场。在近几十年的全球竞争中,中国人口的规模优势已经得到充分体现。


而且人口越多,各种公共服务的效率就会越高,人均资源利用率也越高。以公共交通的效率为例,中国的高铁建设如今高歌猛进,已成为中国向海外拓展的名片;美国在1960年代就曾讨论高铁计划,但现在依然是空中楼阁,原因是人口密度不够,经济合理性不大。同样比较中国东部和美国西部两大著名景点中国的黄山和美国的优山美地,从上海出发到黄山坐即将开通的杭黄高铁只需两个半小时;而美国人从洛杉矶出发,却要开车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到达优山美地。你说是中国人的旅游生活质量高还是美国人高呢?


综上所述,减少人口无助于提高人均生活水平,人口众多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美国之所以能形成科技领先和人民富庶的局面,正因为它是发达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国家。


实际上,中国有充裕的土地建设理想的“伊甸园”。 根据2015年数据,中国所有城市建成区面积加起来只占国土面积的千分之五,相当于耕地面积的4%。就是上海这种寸土寸金的城市依然还有1800万平方公里的耕地,而且按历史数据来看,每年围海造地的面积都可以容纳20万人。别说地广人稀的西部,就是中部和东部,甚至浙江这种人口密度居全国前列的省份,只要你离开少数中心城市,就会看到大片空旷乃至荒凉的景象。下图就是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霞关社区瑶洞村。该古村坐落于半山腰,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村民与1980年代开始外迁,1992年彻底荒弃,近年来人迹罕至。从图片中可以看到,村子里废弃的房屋上长满绿色的藤蔓植物,宛如绿野仙踪里的童话世界。我们相信,这个村子的景象恐怕可以成为很多人心目这的伊甸园,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而人和人所创造的种种便利才是人类宜居的根本要素。



张五常教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力,我们无从知道他为何会误以为美国的高收入、环境好、相对低房价是因为美国“地大人少”,但我们知道张五常教授是香港人,所以猜测他的这种认知可能与他对香港生活的直观感受有关,因为香港的居住空间之狭隘和房价之昂贵在世界级城市里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为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香港和新加坡两个城市对土地的态度和发展方向做个简单的比较。


香港陆地面积为1106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为730万。虽然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6600人,但观念偏向、法律限制和利益博弈等因素导致香港土地利用极为吝啬,甚至大量的工业和农业废弃土地都被长期闲置。迄今,香港的建设用地仅占全域面积25%,建成区人口密度为全球最高之一,用于居住的土地不到全域面积的7%。土地供应的严重不足,导致房价居高不下,致使房地产业畸形发展,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2016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前10位有6位来自房地产业,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极为悬殊。与房地产业的表面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香港居住条件的低下。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2015年,香港人均室内居住面积在2015年仅为13.1平方米,为发达经济体中最低,也远低于中国大陆。最兴盛 的行业提供的却是最低下的成果。


相比之下,新加坡陆地面积719平方公里,2015年人口为554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705人,比香港更高,只是新加坡的地势比香港更为平坦。尽管土地资源同样稀缺,新加坡并没有把土地当成敛财的工具,而是注重宜居和土地资源可持续性,细致规划,充分利用。目前,新加坡建设用地占全域面积 72%,用于居住的土地达全域面积14%,均为香港的两倍以上。特别是,新加坡政府通过组屋和私宅相结合的政策,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新加坡的房价低于香港,房地产业也没有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但新加坡人均住宅面积却达27平方米,为香港两倍;而且新加坡境内居住环境优美,被世界誉为“花园城市”。


与香港相比,新加坡不仅拥有更好的居住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也大幅领先。从1990年起,新加坡开始加强创新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在1980年,新加坡人均GDP略低于香港,到2015年却比香港高出45%。虽然导致两地发展发展差异有很多原因,但对土地利用和创新的不同态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两地的比较似乎表明,对土地的严格控制虽然来钱容易,但长远来看将严重抑制创新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拉低经济发展速度,加剧贫富差距,大幅降低民众的生活品质。


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最根本性动力是需求。更多的人口会给城市的软硬件建设带来更大的需求,成为激励创新的动力和孕育技术进步的环境。因此,我们应该摒弃把人口当作负担的错误观念,充分利用土地的价值,大胆规划超大型城市。在大城市像造酒店一样放开造住宅,像建高铁一样建地铁。倘若如此,中国的城市规模和生活质量就会同步大幅提高,中国也会成为世界上最宜居和最具创新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