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年伊始,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发布了
《2025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
旗舰报告。展望全球,2025年全球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仍面临较高不确定性,或将延续低增长、低利率、流动性宽松的外部环境,银行业继续面临息差收窄的压力,需要以业务创新和成本管控夯实可持续增长的根基,同时努力消除技术屏障,加速实施人工智能驱动型银行战略。
聚焦国内,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绘制“十五五”规划蓝图的关键一年。尽管中国银行业仍然面临恢复增长、防控风险、维护资产质量的较大压力,但2025年无疑面临相对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定调,有助于维护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推动信贷需求的增长;金融五篇大文章战略布局的稳步推进,为银行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明确了发展路径和工作抓手;金融监管体系的持续优化,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的加速应用,也为中国银行业加强成本管控和风险防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助力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更好地判断2025年全球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识别发展机遇和潜在风险,做好“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的谋划工作。
德勤中国银行业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曾浩
:“展望2025年,全球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适应低增长、低利率环境将对银行业构成挑战。
随着通胀率回落,各国央行可能调整货币政策,降低基准利率。例如,中国央行将实施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降准和降息,同时加大购买国债等超常规货币宽松操作。欧洲央行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利率降至2.75%。英国央行和加拿大央行也将有所行动。相比之下,长期通货紧缩之后,日本央行在平衡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方面可能没有太多调整空间。总体而言,可以预见2025年主要经济体的利率走势将暂时出现分化。
从积极的角度看,银行可减少此前为应对更为严格的资本要求而累积的超额资本,提升盈利能力。与此同时,银行也需锐意进取,积极创新,增加非利息收入。此外,银行还需消除技术屏障,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实现人工智能驱动型银行的愿景,同时强化成本管理。”
图:2025年美国银行业净息差预计将下降
净息差(百分比)
德勤中国
金融服务业研究中心主管合伙人
沈小红
:“2024年三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1.53%,降幅趋缓。2025年中国降息的紧迫性和幅度有所缓和,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幅度也会小于2024年,预计全年降幅在10个基点以内。中国六家大型商业银行持续让利加大信贷投放,面临较大的息差压力。
2025年,中国财政部计划发行特别国债,为六大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夯实其资本充足水平,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并缓解息差压力。同时,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亦需要持续改革化险,其资本韧性的改善可能更多依靠地方政府支持;未来可考虑引入符合条件的股东进行增资,以及发行优先股、可转债等多种方式夯实资本实力。
由于持续落实让利降费政策、居民减少银行卡消费和支付、银行代理保险费率下降等原因,中国银行业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呈下滑趋势,中间业务等非息净收入承压。受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强,银行面临较大资金成本压力。”
除考虑宏观经济趋势应对策略外,银行也可通过思考以下问题来巩固可持续增长基础:
《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规则新提案对银行业有何影响?
-
《巴塞尔协议III》“终局”新提案建议降低资本要求,但相关规则尚未最终确定。
-
银行可能继续减少超额资本以优化资产负债表,并开展金融交易以降低资本需求。
-
资产规模低于2,500亿美元的银行间并购活动有望增加。
-
其他国家在实施《巴塞尔协议III》要求方面标准不一,或将影响全球银行业竞争格局。
与2023年的原始提案相比,2024年秋季发布的《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规则新提案意在降低银行资本要求。尽管大型银行可能仍面临较为严格的资本限制,但由于监管放松和不确定性减少,银行业整体表现或将更加强劲。
图:《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规则新提案概览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并非《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规则内容,只是提出时间相同
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开启了国内金融机构实施巴塞尔III的序幕。大部分符合标准法要求的银行以及部分银行集团附属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的工作,包括治理架构、政策制度、数据治理、资本计算、报表统计、RWA计算系统实施等一系列工作。2024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申请及验收规定》,正式重启了商业银行实施高级计量法的申请和审批。目前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以及一些领先的区域银行都在积极准备高级计量法相关的模型优化/验证以及整体合规申请的一揽子工作。
随着不同司法管辖区最终确定其监管规则,银行需要对其全球战略进行重新考量。此外,部分银行的结构或许并非最佳配置,这可能阻碍其资本的高效运用。例如,银行可能会发现将业务安排在不同司法管辖区有助于更好地提高资本利用率。
-
银行需增加非利息收入以应对净利息收入增长放缓挑战。
-
以下策略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
零售银行业务:推行捆绑服务、分级账户等定价创新措施。
-
支付服务:拓展新渠道,提升交易量,扩大增值服务范围。
-
理财业务:凸显个性化咨询服务价值,提升客户体验,调整收费结构。
2025年银行净利息收入或承压;尽管利率降低,但存款成本预计将持续高企。因此,银行可能会希望将提高非利息收入作为优先事项。银行可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非利息收入,包括:
提升交易量、增加客户总量、拓展客户群及进军新市场;
实施新定价策略,如对免费服务收费、创新定价模式、捆绑或拆分服务。
中国政府于2024年10月推出一揽子刺激政策,中国央行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SFISF)操作,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其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将对中国证券业和资本市场形成正面利好。
-
人工智能驱动型银行战略实施或成技术现代化加速器。
-
化解多年的技术债务对企业全面部署人工智能至关重要。
-
确保云技术投资回报最大化和升级数据基础设施也是关键。
-
银行还需持续平衡传统AI与生成式AI技术应用。
人工智能驱动型银行的特征是能无缝融合前沿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工具。而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促使银行重新评估其技术现代化战略。许多银行对人工智能的潜力深信不疑,但仍在摸索如何更好地扩展运营规模、提高生产力以及控制预算。同时,许多机构正在应对“变革疲劳”。银行应该平衡传统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以充分发挥预测能力并提升业务成效。
银行应通过以下方式立志实现向人工智能驱动型银行转型:
逐步实现核心系统的现代化,一次升级一个平台的软件。
评估用于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数据准备情况,确保数据持续可用、高质量并结构合理。
战略性地将工作负载迁移至云端,利用财务运营(FinOps)框架,实现云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
不同司法管辖区针对技术赋能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的监管政策有所不同,某些地区的银行可能会享有更有利的监管环境。在亚太地区,新加坡、中国香港、澳大利亚陆续推出了监管沙盒助力金融领域的科技创新。
为何银行成本管理举措往往无法长期贯彻?应如何应对?
-
收入增长可能仍然困难,因此成本管理仍是许多银行的当务之急。
-
财务领导人应将可持续成本转型作为长期任务。
-
培养成本意识、树立成本文化有助于提高银行效率、可扩展性和韧性。
-
银行应着力推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应用,以精简低效流程。
-
结合风险控制可望使成本削减策略更可持续。
近年来,大多数银行的非利息支出增长速度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在欧洲金融机构中,26 家大型银行中有 15 家预计在 2024 年成本增长将超过收入增长,而 2023 年这一数字仅为 3 家 。预计2025年,占银行业主要成本驱动因素的员工薪酬、监管合规以及技术投资成本不会大幅下降。
图:资产规模达 100 亿美元及以上、非利息支出年度增幅超过净收入增幅的美国银行所占比例
注:样本为截至2023年12月资产达到或超过100亿美元的104家美国银行
资料来源:2024年8月9日,德勤金融服务行业研究中心使用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Capital IQ Pro平台计算得出
银行应利用以下方法,实现更具可持续性的降本之路 。
从各方面来看,2025年都是关键的一年。银行业或迎来可持续增长关键转折点。当下的战略举措有望引领银行走向更加光明、更具韧性的未来。此时,唯有果断决策,银行方可将宏伟愿景化作切实行动,最终走向成功。
《2025年银行业及资本市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