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狗年策略会上,国君所长黄燕铭力推周期,认为2017年剩下月份到2018年年初为A股周期股行情。
随后,搞了两个核心客户群推周期。算是执著。
同期,大摩分析师机构间路演,表态看好中国股市。观点类似敦和徐小庆。他们明年亚洲这块首推中国A,前两年是印度和日本A。但现在觉得中国A最便宜。
而昨天《财经》2018年会上,金融专业人士朱云来表示,隐含在经济领域的风险因素非常多,中国投资建设的体量已经非常大,大量的投资推动GDP的增长,但是其长远的回报效率值得堪忧。例如银行体系有300万亿的资产,如果按照现在银行的坏账率1.7%,实业的是差不多2.3%,而这远远低估了坏账的程度,按照现有的系统,如果坏账达到3%将会是极限,在往上走银行就开始出现亏损,应该说这根绳还是绷得非常紧。
银行股应声下挫,四大行同时收跌,招行大跌2.31%、民生银行大跌2.96%。
有分析师如是点评金融专业人士“银行坏账言论”的非专业性:
这种论调从媒体舆论吸眼球的角度,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对股票投资而言,已经是老调重弹的话题,甚至是费解的命题,从业十年对此也研究十年,本不计划点评,考虑到有投资者关系,再次赘述一下。
言论之一:
"银行体系有300万亿资产,现在1.7%的坏账率是被远远低估了。"
点评:不是被低估,而是你没看清楚。
1、 混淆了会计概念的不良率和投资概念的不良率,报表披露的是会计概念的不良率,该专业人士谈的是投资概念的不良率。
2、 即便是看会计不良率,也是混淆了核销后不良率和还原前的不良率。
3、 会计报表的1.7%是核销之后的不良率,加回每期的核销,实际上会计报表的不良率也不是1.7%。在此,该金融人士的非专业性在于:没看清楚报表,没做还原。还愿来看,报表不良本身就不是1.7%,而是更高。但每期的核销本身已经冲减了当期利润,不需要重复冲减。
举例:100亿的贷款,出现了2亿的不良,核销掉1个亿,报表还剩1个亿不良,贷款99亿。那么,报表不良率=1/99=1.01%;加回核销不良率=2/100=2.00%。但在核销1个亿不良的同时,已经冲减了当期利润。
4、 当前银行股估值已经隐含了7%的不良率,换言之如果真实不良率没超过7%,那么当下估值都是有安全边际的。
言论之二:即便如此顶多亏损一年,不是年年亏损。
“如果坏账达到3%,那已经是极限了,再往上走,银行就开始出现亏损了。”
点评:
1、本质上是混淆了流量指标和存量指标的区别,不良率是存量指标,利润是流量指标。
2、如果坏账是一年就从1.7%上升到3%,银行需要一下子计提大量拨备,才会出现亏算;但是如果是分几年才到3%,分期分年计提拨备,银行不一定会亏损。
3、即使坏账是一年就从1.7%上升到3%,只影响当年利润亏损,后续不需要年年如此大量计提拨备,后续年份利润就不会持续亏损下去。言论容易让人以为每年都需要如此大幅拨备一次,导致银行连年亏损。
举例:100亿不良,原来1.7亿不良,当年上升为3亿不良,当年不良就增加了1.3亿。损益表只需要对1.3亿新增不良计提至少1.95亿(=1.3亿*150%)拨备,从而冲减当年利润。但是下一年无需在针对1.3亿不良再重复计提拨备。
结论:如果股价因此出现扰动,将创造绝佳买入机会。
最后,聊一下又一场A股上市公司st生化股权争夺战。
佳兆业集团今天在港交所公告称,公司拟以21.87亿元(包括偿还贷款)收购A股上市公司振兴生化18.57%的股权;振兴生化主要从事血液制品的生产和销售。
被戏称缺乏道德血液的房地产商,要跨界搞血制品了。
佳兆业用如何布局健康产业,发一张公司截图,静候其浮出水面。
而股权争夺另一方,已对st生化发出要约收购的浙民投如何应对,又是场好戏了。
可以看一下拜会之人的从政履历。
长按二维码关注山石观市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