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毕凯今选
由毕凯医药为您每周跟踪PUBMED十大瘤种最新前沿进展,编译制作,每日分享推送,希望我们的一点点绵薄之力,能为临床助力,做医生的朋友,做患者的帮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格上财富  ·  人生建议:先上车,再调整姿势 ·  2 天前  
心禅道  ·  投资#801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801 ... ·  昨天  
拾榴询财  ·  新一轮户型革命来了!还有这么炸裂的房子 ·  3 天前  
格上财富  ·  英特尔,偶像的黄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毕凯今选

【前沿精粹 100】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研究的新进展

毕凯今选  · 公众号  ·  · 2025-02-13 10:36

正文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

肺炎研究的新进展


引言

引言

• 202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近2000万,免疫治疗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整体生存率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已成为黑色素瘤、肺癌和肾癌等癌症的重要治疗选择。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通过调控CTLA-4、PD-L1和PD-1等靶点,激活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癌细胞,但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引发广泛关注。

• 免疫相关肺炎(CIP)是ICI最显著的不良反应之一,其临床表现从轻度呼吸困难到严重肺炎不等,较高的死亡率使其成为癌症免疫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 针对免疫相关肺炎的特点、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提供科学管理与优化治疗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应对这一严重挑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

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 CIP(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发病时间中位数约为2.8个月,但起病时间可早至9天或晚至19.2个月。研究显示,单一ICI治疗的CIP发生率通常为2%-6%,多数病例为2级或3级。

• 然而,在某些肿瘤类型中,如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率可高达10%。联合PD-1或PD-L1抑制剂与CTLA-4抑制剂使用,会进一步增加CIP的发生风险,放疗与ICI的联合治疗亦显著提高发病率。

• CTLA-4抑制剂的CIP发生率低于PD-L1抑制剂,但PD-L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时,CIP的风险明显升高。这可能是由于CTLA-4抑制剂在免疫反应早期抑制T细胞活性,而PD-1抑制剂主要作用于外周组织免疫反应的后期。

• 不同癌种的CIP风险有所差异。研究表明,与黑色素瘤相比,NSCLC和肾细胞癌患者发生CIP的风险更高,且严重肺炎(≥3级)在NSCLC患者中更为常见。此外,既往存在间质性肺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肺纤维化患者,发生CIP的风险显著增加。

• 吸烟、年龄增长以及亚洲人种等患者特异性因素也是CIP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吸烟患者的CIP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者,且病情更易进展。亚洲人群的CIP发生率高于西方人群,这可能与遗传背景、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相关。此外,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患者因免疫功能下降,更易受到ICI“非靶向”效应的影响。

• 肿瘤细胞PD-L1表达水平和基线IL-8浓度也是影响CIP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PD-L1表达≥50%或IL-8浓度<9.0 pg/mL的患者CIP风险显著提高。高水平纤维蛋白原(FIB)也被认为是CIP发生和死亡率升高的独立风险因子。

• 在具体药物方面,研究显示,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的患者,CIP的高等级(严重)发生率显著高于nivolumab等其他ICI单药。此外,在1905例肺癌患者中,接受pembrolizumab治疗者的CIP发生率也高于使用其他单克隆抗体(如cintirizumab、nivolumab、camrelizumab)的患者。

联合治疗(如ICI联合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会显著提高CIP发生率,且起病时间早于单药治疗组(2.7个月 vs 4.6个月)。延迟放疗后再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CIP风险,因为放疗激活的免疫反应可能优化ICI的治疗效果。

图1. 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发生的因素。CIP的发生率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患者个体特征、肿瘤类型和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特异性因素(如性别、年龄、吸烟史和肺部疾病史)在确定CIP发生风险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肿瘤类型的CIP发生率也存在差异,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在接受PD-L1或CTLA-4单药治疗时的CIP发生率较高,而这两种药物单独使用时的CIP风险显著低于它们联合使用时的风险。此外,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其他抗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或靶向治疗)联合使用时,CIP的发生率往往会增加。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

肺炎的临床分类及特点

• 免疫治疗相关肺炎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器官化性肺炎(OP)、过敏性肺炎(HP)、弥漫性肺泡损伤(DAD)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其中,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占多数,其次是器官化性肺炎,而弥漫性肺泡损伤(DAD)较为罕见但病情严重。

• NSIP通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主要特征包括进行性呼吸困难、持续性咳嗽、缺氧、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约50%的NSIP患者还会出现体重下降。病理表现为慢性间质性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化,而肺泡结构通常能够被保留,与特发性肺纤维化中的蜂窝状纤维化不同。

• NSIP的治疗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抗纤维化药物(如尼达尼布),但这些治疗可能带来感染风险增加或恶性肿瘤发展等副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联合治疗中会加重NSIP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因此医生通常会首先中断免疫治疗以缓解患者症状。

• 器官化性肺炎(OP)通常病程较短但发展迅速,患者可能表现为咳嗽、发热和呼吸困难等多种程度不一的症状。影像学特点包括病灶多位于支气管血管束周围和胸膜下区域,可能呈现反向晕环征,并且病灶位置具有漂移性。

• OP的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如经支气管肺活检。大多数患者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恢复,但部分患者在减量或终止治疗后会复发,约10%的患者可能发展为纤维化。

• 过敏性肺炎(HP)由淋巴细胞浸润引起,伴有形成非坏死性肉芽肿和多核巨细胞,主要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毛玻璃样阴影。治疗多使用糖皮质激素,但病程特点及症状与NSIP有许多相似之处。

• 弥漫性肺泡损伤(DAD)是肺部对感染、有害物质吸入、外伤或严重系统性疾病等损伤因子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肺水肿、炎症、出血及肺泡上皮细胞损伤。DAD的病程发展迅速,可能在数日内恶化,死亡率较高。

• DAD的病理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48小时内出现肺泡水肿)、亚急性期(3-7天内形成透明膜)及增生期(2-3周后纤维母细胞增殖)。尽早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缓解症状,但效果有限。

• DAD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特征之一,但只有约一半的DAD患者被临床确诊为ARDS。这种肺部炎症病变比NSIP等其他类型的间质性肺炎进展更快,治疗难度大且预后较差。

图2. CIP分类及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



诊断与CT分级

• 免疫相关肺炎(CIP)的诊断具有挑战性,因为其临床表现(如呼吸困难、咳嗽、发热和胸痛)与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的其他肺部疾病(如感染、放疗性肺炎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相似。数据显示,即使高度怀疑CIP的患者中,也有五分之一的病例最终被排除。

• 诊断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呼吸困难和咳嗽,这是CIP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一些患者可能出现氧气需求增加,甚至进展为呼吸衰竭。其次,医生需要仔细检查患者的药物使用史,尤其是是否接受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

• 胸部X线检查的敏感性不足,约25%的肺炎病例可能被漏诊。因此,CT影像是诊断CIP的主要工具,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肺部病变。为了区分感染性肺炎,医生可能会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因为免疫相关肺炎患者的灌洗液中通常含有高水平的T细胞免疫球蛋白。

• 尽管BAL在检测间质性肺炎中的敏感性较低,支气管镜活检通常不推荐。此外,对于接受过放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需注意区分放射性肺炎和CIP。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还可能引起肺部结节样改变,包括胸膜下小结节浑浊和肺门淋巴结病变,这些表现可能与疾病进展相似。因此,医生应警惕肺动脉硬化的可能性。

• 根据严重程度,CIP可以分为四个等级(G1至G4)。G1患者症状较轻,肺实质受累范围小于25%,通常仅需轻微治疗;G2患者可能有显著的不适(如咳嗽或低热),肺实质受累范围为25%-50%,需要医疗干预;G3患者通常出现呼吸困难和胸痛,需要额外的氧气治疗,病灶可能累及所有肺叶或超过50%的肺实质;G4患者症状最为严重,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需重症监护和紧急治疗。

• 严重CIP患者可能需要无创或有创辅助通气(如双水平正压通气或高流量氧疗),但其死亡率有显著提高。因此,准确评估和分级CIP的严重程度对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图3. 在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CTLA-4)治疗期间,人体免疫系统被重新激活以摧毁肿瘤细胞。在此过程中,肿瘤细胞释放的抗原被APC识别并交叉呈递。然而,自身抗原的异常呈递会导致T细胞对正常组织(如肺部)的异常攻击。一旦肝脏中的免疫耐受环境被破坏,这一过程将导致以下两种情况:(A)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过度表达,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数量增加,Treg的功能受到抑制。(B)炎症趋化因子CXCL的表达水平增加,这增加了调节性T细胞向Th1细胞的分化,并促进了细胞因子的释放。此外,Th2细胞的增加也促进了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

肺炎的潜在机制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精准靶向CTLA-4、PD-L1和PD-1等免疫检查点,激活机体免疫机制以对抗癌细胞。这一过程调节了CD8+ T细胞、CD4+ T细胞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功能。

• 然而,T细胞活性的过度激活可能导致T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紊乱,以及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从而触发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状态,最终导致CIP等不良反应。

• 尽管CIP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这可能与T细胞亚群的过度表达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异常升高有关。例如,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样本的比较分析发现,CIP患者的CD4+ 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同时伴随记忆性T细胞(Tcm)的增多以及TNF-α+ IFN-γ+ CD8+ T细胞的增加。

• 此外,CIP患者中Treg细胞上的CTLA-4和PD-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这可能影响Treg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引发CIP。

• 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是另一种可能的致病机制。例如,研究发现CIP患者的BAL样本中Th2细胞数量的增加显著促进了多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6、IL-9、IL-10和IL-13)的释放,从而诱发了过度的炎症反应。

• 此外,在黑色素瘤患者中,严重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与多种细胞因子(如G-CSF、GM-CSF、Fractalkine、FGF-2、IFNα2、IL-12p70、IL-1α、IL-1β、IL-1RA、IL-2和IL-13)的升高显著相关。

• C-X-C趋化因子(CXCL)与irAE的发展也存在强相关性。CXCL通过调控原代T细胞向Th1细胞的分化,并与CXCL9、CXCL10、CXCL11及CXCL13等分子相互作用,促进免疫细胞向肿瘤部位迁移。这些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和作用机制进一步加深了CIP的病理过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

肺炎的管理策略

• CIP的治疗策略因疾病严重程度而异。对于轻度病例(G1级),可以继续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但需密切监测病情,同时定期进行血氧饱和度测试,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更严重的病例(G2级及以上),需立即停用ICI,并采取支持性治疗,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GCS)来控制肺炎相关的并发症。

•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CIP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接受泼尼松或甲泼尼龙治疗的CIP患者均对治疗表现出良好的反应,且药物剂量会根据病情逐步调整。然而,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复发或恶化,尤其是严重病例(如未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产生显著反应的患者),需要更换为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治疗,数据显示约60%的此类患者在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取得了长期生存(超过1年)。

• 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方案建议对于G2级CIP患者给予1-2 mg/kg/天的泼尼松治疗,持续4-6周,然后逐步减少到5-10 mg/周的维持剂量。对于G3级患者,则需给予静脉注射泼尼松,并在必要时联合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若病情改善,可调整至维持剂量。

• 传统中医药也被认为是CIP治疗的可行选择。中医通过“扶正祛邪”的原则调节肺部免疫状态,缓解炎症。例如,使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麻黄、甘草和白术以增强肺功能,同时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丹参和桃仁以清除肺部积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