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电影人陈冲在新书《猫鱼》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她坦诚自己的不安全感来自于觉得自己浅薄无知,并谈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在影视行业的体验。陈冲强调了回忆的流动性,以及历史认知的重要性。活动现场还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的参与,他谈到了记忆和历史的再塑造性,提醒人们对待历史和回忆要保持距离和警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陈冲在新书《猫鱼》发布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受。
陈冲坦诚自己的不安全感来自于觉得自己浅薄无知,并谈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在影视行业的体验,以及写作这本书的初衷。
关键观点2: 陈冲强调了回忆的流动性。
陈冲用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回忆的不确定性,提到回忆就像枕头上的凹陷,痕迹在不断变化。她赞同罗新教授的观点,即记忆是可以再塑造的。
关键观点3: 历史认知的重要性。
罗新教授提醒人们对待历史和回忆要保持距离和警惕,因为记忆的流动性极强,历史的认知需要清醒和谨慎。他提醒人们对待他人告诉的历史和课本上的历史都要保持清醒的认知。
正文
“觉得自己是伪劣品,是一个双刃剑,因为它的确让我更努力一些。”电影人陈冲在前日晚的《猫鱼》新书发布会上坦言,她总有一种不安全感,“觉得自己特别浅薄无知。”
这份感受也推动着她的成长。在《猫鱼》中,陈冲写了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从《小花》到《末代皇帝》《意》《太阳照常升起》的银幕前后,以及她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的日子……“猫鱼”,意味着人的生命就像猫鱼,始终卑微、弱小,却坚韧地活着。
年轻的陈冲(图片来源:豆瓣)
在活动现场,陈冲回忆了自己受到的教育。小学期间,因为政治运动,她什么也没有学到。14岁进入上影厂,“人都高兴坏了,还读什么书。”到17岁演完《青春》后,她成名了,她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一个非常无知的人,在各个学校做讲座作报告,做一个模范青年。”
“我的不安全感来自于觉得自己特别浅薄无知,”陈冲说,在家庭的影响下,从一开始,她就不认为演戏是一个正当的职业。家里觉得她在上影工作,意味着可以留在上海,但等到高考了,就应该赶紧上大学。就这样,陈冲“跟着无线电广播学了英语”,觉得考外语学院还有一点希望,就“拼命往那个方向努力”。在家里人的督促下,她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学院,不到一个学期,又去拍《小花》。
在外院读书时,有人借给她两本书,她至今印象深刻:一本是泰戈尔的诗,一本是卡夫卡的《变形记》,那个年代“书太少了”,她说,所以这“就跟今天送你钻石大戒指一样厉害”。
陈冲说,从进入影视行业伊始,她就是“放了一只脚在那儿,随时要离开表演、离开电影”。让她觉得“演电影这口青春饭差不多了”,是在演完《末代皇帝》的时候,她26岁。她感到很费解,认为“这种名声很不可靠”,“不懂人们在你身上看到了什么。如果别人称赞我,我会觉得,我糊弄人了,他还信了。”因此,她希望能够真正地上大学,找到一个“永久的饭碗”。
见到本次活动的对谈嘉宾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新,陈冲都感到“很紧张”,“一听到罗新教授要来了,我就在想我跟他说啥呀,我历史太糟了。”演古装剧的时候,她看到其他演员对某朝代有哪些皇帝、某皇帝有哪些妃子清清楚楚,内心想的是:“我连这个都不知道。”
不论如何,在银幕上工作了半个世纪之后,陈冲虽仍有社交恐惧、羞于表达自己的个性,但也出现了“第二本能”,她说,“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克服它。”在活动现场,她还是能够意识到一种表演感,“只有在自己书房里的时候,在家里写作的时候,嗑着瓜子,蓬头垢面地灵魂出窍,反过来看到自己。”她也发现,把这些体会写出来,给读者读,也是一种慰藉。
《猫鱼》
陈冲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