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阿里巴巴全球领导力项目正式开始在全球各大商学院、职业发展组织和线上进行推广招聘。从2016年5月到10月,32个人通过四轮筛选、从300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录取率不到2%,而美国最为苛刻的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录取率也有6.1%。
这些学员普遍有3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每个人都有一张光鲜的简历,从中随处可见哈佛、耶鲁、斯坦福、剑桥、高盛、摩根大通、谷歌、世界银行、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名字;约四分之一有创业经历,一半以上能用超过两门外语进行交流。
据黄明威介绍,这些学员在申请AGLA之前,或多或少都听说过阿里巴巴,很多人申请这个项目,是因为这是了解阿里这家正在塑造新经济的公司的好机会,也是投身于中国这个正在改变国际市场的新兴市场的好机会。他们有的来过中国,有的从来没有。
黄明威解释,成功的候选人须具备卓越的知识和学术表现,优秀的工作成绩和企业家思维,但这是“最低的要求”;更重要的考察维度是,候选人是否有开放的思维和学习力,是否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否足够谦卑、有感恩之心。
新加坡小伙吴庆荣(Winston Goh)是国家科学奖学金得主,当过兵,也在新加坡政府做过战略工作,发起过一个种植室内蔬菜、缓解城市食物短缺的创业项目。出于“想要影响社会”的雄心,他放弃去实验室深造的机会,转而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之后赴欧洲工商学院修读MBA,因为他认为小的商业实践也能创造惠及每个人的成果。他之所以申请AGLA,是因为这是“一家宣称让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的公司”。
来自美国马里兰州的宋明修(Matthew Shofnos)是达特茅斯学院MBA毕业生,此前曾供职于德勤的战略咨询部门和一家私募基金。他曾经到中国旅游过,能用中文进行基本对话。“我一直想在连接中美两国的事务上发挥作用,”他说。宋明修感到,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不同国家的人们对外国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媒体的画像之中。“我希望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可以缓解紧张气氛和误解的位置上,我想回去告诉家乡的人们真实的中国并不是那样。”他说,“就我所知,几乎没有中国企业会愿意招聘中文不太好的外国人去它们的总部,因此,AGLA是个独特的机会。”
入选AGLA之前,来自赞比亚的伊安比·恩坎萨刚刚获得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的MBA学位。在商学院的课程里,中国是经济明星、全球制造业摇篮、人人讨论的高频词汇,美国买到的每一双运动鞋几乎都带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唯一让我和中国无法相连的,是要如何参与到这种增长过程之中。我总在考虑是否能去一家在中国设有办公室的公司工作,” 恩坎萨说,当看到AGLA的招聘启事时,他意识到这是个“稀缺的机会”,既能到中国生活和工作,也能加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
来自赞比亚的伊恩比·恩坎萨(中)
黄明威说,那些触动他的个人陈述里,有人讲述了老牌工业国家一个煤矿城市的兴起和凋敝,有人表示要投身印度的科技行业,让更多和自己曾经一样穷苦的年轻人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
但他补充,筛选标准并非偏爱穷苦地区出身的人。“如果你说的是我多么牛、曾经在投资行业工作过,现在我认为互联网行业非常有潜力,所以我想加入,那么好吧,‘很高兴见到你’,但我对这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