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对于科技和网络世代的反思,在热门剧集《黑镜》中体现得十分透彻。
“黑镜”意指当你面前的电子设备熄灭时,它即成了一面黑色的镜子,你的脸将浮现其上。
稍稍离开电子设备和网络世界的你,在这一刻,最好思考一下你和它的关系。所以黑镜命题可以被无限延伸,但对象永远只有两个:人类、科技。
对于二者关系的观察和反思,不仅存在于《黑镜》等剧集和电影中。在剧场中,依然有艺术家对此投入着热切的关注与思索。不过与《黑镜》不同的是,这位导演没有选择原创,而是将世人最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放在当下的时代重新演绎和解读。这位导演是
奥斯卡•科索诺瓦斯
,这部被再造的经典是莫里哀的
《伪君子》
。
# “黑镜”命题 舞台呈现 #
《伪君子》的全新语境和寓言
《伪君子》是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作品。
该剧讲述了教会骗子答尔丢夫在宗教包装下通过各种手段让富商奥尔恭对其深信不疑,并一步步渗透到他的家中,企图夺走他一切的故事。
《伪君子》诞生于法国十七世纪反封建反宗教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
十七世纪初期,法国天主教不仅以公开的形式支配着社会生活,同时还以隐蔽的方式进行罪恶活动。
以剧中伪君子答尔丢夫为代表的教会人士,拿宗教的外衣当盾牌,而实际上则是为人唾弃的骗子。
在立陶宛国家剧院版本的《伪君子》中,除了答尔丢夫和奥尔贡这一组重要的人物关系被呈现之外,导演还通过其他角色的行为去表现他对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下人们境况的思考。
舞台上方的屏幕中会播放奥尔贡在社交网络中发布的内容、他的女儿在切换着自拍滤镜、答尔丢夫和奥尔贡的个人形象宣传片……
当下,我们习惯了使用电子设备和社交网络,看似在发表着自己想表达的,却又在不经意间迎合着大家的“口味”,预设大家会点赞的内容,并在内容发出后频频查看点赞数量。
导演在《伪君子》中加入了这些现象的思考,剧中人在舞台人物关系之外,还有了自己的另外一方天地——网络世界。借此指出当代人在社交网络上
耗费大把精力与时间,甚至成为它的附属。
# 人人都是“伪君子” #
叩问社交媒体
我们怎样被影响又怎样合谋
立陶宛国话版《伪君子》一方面将答尔丢夫伪善、假仁假义淋漓尽致地进行了展现;
另外一方面,导演还扩充着“伪君子”的定义——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
加滤镜、修图片、打造互联网人设的我们,是否都多多少少的成为了“伪君子”?
奥斯卡这位立陶宛戏剧大师正是抓住了社交网络这一特点——一个新的虚伪竞技场。
“你想要获得更多的点赞,就需要抛出更多说教的言论。
社交网络的点赞成就了他的道义”,导演这样讽刺道。
# 影像 + 表演 #
突破性演绎,台上台下均为剧场
这样对真实的拷问,也融入到了本剧的演出形式之中。
舞台上方悬挂着一块屏幕,开场时的舞台漆黑一片,屏幕上则是演员们在后台候场、聊天的画面。
而后演出开始,演员们作为角色登台。
在之后的某些段落中,摄像机会跟拍结束表演的演员在后台的情景。
这些舞台之外的影像,也让舞台上的表演更为引人关注。
整部剧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变为了一个精巧的层层包裹的结构。
演员在角色中跳进跳出、影像结合舞台表演的突破性呈现背后,是导演对边界的思考与讨论。
而演员的脸在影像中也会变得狰狞、扭曲、面目全非。
另外,每一站的演出,演员会走到前厅表演,大屏幕将直播演员在这个剧院前厅空间的中的表演,每一站的演出,也都因此变得独一无二。
形式以外,这部剧的舞台布景也是本剧最大的亮点之一,舞台被设计为一个嵌套的结构。
台上是一个宽敞的绿色的迷宫,从凡尔赛宫花园得到灵感,象征着奥尔贡精神失常,让答尔丢夫成为他意识的主导。
迷宫之中则是冰箱、电脑等家具和家用电器,借此提醒观众其实也身在资产阶级迷宫之中。
这部莫里哀的戏剧表面上是一出社交闹剧,但也包含了政治讽刺的意味,导演奥斯卡•科索诺瓦斯毫不容情地嘲讽了为金钱名利而操纵宣传的腐败的社会现象。
# 7 & 15 #
七度受邀阿维尼翁戏剧节
十五年后再度重返
奥斯卡•科索诺瓦斯
Oskaras Korsunovas
奥斯卡•科索诺瓦斯的导演作品长期保持着先锋艺术的定位,并且还兼并着视觉艺术、行为艺术等多种艺术的杂糅。他的
戏剧作品不仅包括当代剧作、当代语境、当代视觉的阐述,还有经典文本的现代表现方式的探索
。
这部《伪君子》是2018年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邀约作品之一,
也是奥斯卡第七部受邀参加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作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他执导的剧目就开始被阿维尼翁戏剧节邀约。
# 经典再造 #
第五度来华
立陶宛戏剧”梦之队“演绎经典
此次《伪君子》的演出,也是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第五次来华,此前的几部作品分别是2015年于乌镇戏剧节上演的《迷乱》、2016年于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上演的《英雄广场》和北京人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上演的《大教堂》,以及于2017乌镇戏剧节上演的《我们的班集体》,都受到中国戏剧观众的好评。
立陶宛国家话剧院的历史始于1940年10月6日。
在二战期间,剧院命名为维尔纽斯城市剧院,1944年至1947年命名为维尔纽斯国立话剧院,1947至1955被称作立陶宛国家话剧院,至1998年被命名为立陶宛国立学院话剧院,从1998年8月3日起,再次被命名为立陶宛国家话剧院。
立陶宛国家话剧院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戏剧流派的剧目,涵盖了古典、现代、和立陶宛本土剧作家作品。
2005年起,立陶宛国家话剧院开始主办针对立陶宛本土剧作家的“Versmė” 国家“源泉”戏剧节。
该戏剧节是立陶宛国内最顶级的剧作鉴赏盛会。
7月3日-5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7月10日-11日
广州大剧院
7月20日
上海大宁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