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马桶历史
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马桶历史

80岁老人拍下了不为人知的中国1960-1980年,触动人心!

马桶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28 14:4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蹲马桶时来点历史,拉的舒坦!

194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 | 1980年代偷拍的中国小朋友|只能眼红中国,欧洲44国为何无法大一统 | 中国神仙排行榜 | 古人没有套套,如何避孕 | 明朝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来源美篇


1960年代到1980年代,那究竟是怎样的年代?没有生动记录的怀旧,难以满足追忆者的追忆、好奇者的好奇。幸运的是,翁乃强老先生的《彩色的中国》弥补了这个遗憾。


《彩色的中国》收录了445张彩色老照片,在8万张彩色反转片里反复挑选出来。其中,70张作品原底,作为“无法复制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他是中国著名摄影师

作品曾创下拍卖最高记录


△ 翁乃强,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摄影专业奠基人。


1936年,他出生在印尼侨领家庭,父母从事电影工作。1963年,他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次年,他带着“为人民为国家”的心愿进入报社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一名摄影记者。从此,摄影成为他一生难以割舍的事业和爱好。


翁老师的作品在收藏市场很受欢迎,但记录时代才是他的追求。他拍了整整一个时代,从60年代到80年代,这30年的起伏岁月未曾中断。他追逐国家大事,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全国大串联、国家恢复高考、“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发成功……都记录在他的作品里。



△ 作品《大海航行靠舵手》
曾创下中国单张历史题材摄影作品最高拍卖记录。



△ 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 人民群众到天安门寄托哀思。



△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
图中是高考考生


在当时彩色反转片极其珍贵的情况下,他却从不吝惜胶卷,反而遗憾当初为何不再多拍一些。翁老师一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坚持艺术为先的表现手法,即便冒着被抨击的风险。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少有的。


受益于美术科班训练,他的摄影构图如精心创作的绘画。凭着一双裸眼,任何人都能体会到那种舒服的美感。


画面如油画般细腻,色调或柔美、或鲜艳,构图精巧,人物和景致层次分明。即便最平常的场景,都能让静静观赏的人兀自生出一种感动。耳濡目染间,你会习得摄影师的审美和视角。



六十年代



△ 20世纪60年代,海南通什(今五指山市)的黎族村民在山上放牛。



△ 20世纪60年代,海南黎族的农民在水田中插秧。



△ 1960年代初期,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五一”劳动节“大头娃娃”表演。



△ 1960年代初期,“五一”劳动节,在公园等待表演节目的孩子们。



△ 1966年,北京东长安街的大字报和人们购买油印小报的场景。



△ 1967年,北京东长安街举行“纪念秋收起义四十周年”的宣传活动。



△ 1968年广东的一户农家,孩子正在为奶奶朗读毛主席著作,墙上还张贴着多张毛主席像。



△ 1969年,群众庆祝党的“九大”胜利闭幕,中央民族学院的师生表演节目。



△ 1966年12月25日,串联学生翻越江西井冈山黄洋界。



△ 1966年,火车上的串联学生。



△ 串联学生在水利工地上向农民宣传毛泽东思想。



△ 1966年,学生大串联到卢沟桥,前队的学生在桥上写字,给后队提示方向。



△ 1968年,广东珠江工厂送青年工人参军。



△ 1968年,知青们刚刚乘船来到北大荒新建的知青点。



△ 知青修建桥梁。



△ 动手盖房子。



△ 赶猪出来吃食。



△ 用拖拉机在秋收。



△ 采石场政治学习。



七十年代



△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大串联的学生在新疆翻越达坂。



△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在与农民话家常。



△ 1970年,云南中甸,新联大队少年阅读《毛主席语录》。



△ 1971年,河北固安,小学生在麦收时节参加劳动——挑麦种。



△ 1971年,秋收时节的劳作间隙,宣传队员表演数来宝。



△ 1970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知识青年与农民一起下地劳动。



△ 1971年,“三八”号在黄海捕获大量对虾,为国家创造外汇。



△ 1970年代,江苏淮安农民在手工缝制地毯。



△ 1970年代,浙江嘉兴的绣娘正在做绣花鞋面。



△ 1970年代,首钢轧钢厂建成试车。



△ 1972年,广州电业局女子带电作业班在维护高压线。



△ 1970年,毛主席畅游长江四周年之际,什刹海举行纪念活动,少年们背着红缨枪泅渡。



△ 20世纪70年代初,王府井工艺美术商店的瓷器展,吸引了市民的围观。



△ 1971年,故宫重新对外开放,围观的市民。



△ 20世纪70年代,北京故宫城墙下的剃头师傅和他的老主顾。



△ 20世纪70年代,故宫东华门城墙下早读和锻炼身体的人们。



△ 20世纪70年代,北京街头卖蝈蝈的小贩,自行车上挂满了蝈蝈笼子。买蝈蝈玩是当时孩子们的童年乐趣之一。



△ 20世纪70年代,上海外滩,清晨练习太极拳的人们。



△ 20世纪70年代,湖南衡阳南岳镇,一位年轻的爸爸背着娃娃在看小人书。



八十年代



△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跳集体舞的年轻人。



△ 20世纪80年代,西单的一家理发店向行人展示新发型的照片,招揽生意。



△ 20世纪80年代初,春节期间的地坛庙会异常热闹,人们兴致勃勃地逛公园,买小吃,看大戏。



△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东城区南池子冬天的早晨,人们冒着风雪去上班。



△ 湖南衡阳南岳镇,在街口玩耍的孩子们。



△ 北京春秋季沙尘时期,系着纱巾防尘的女士。


他记录了历史,

历史也记录了他。

而让每个人了解那个时代,

是记录那个时代群像的最大的意义。


发给朋友们,

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过去的那个年代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医药魔方  ·  麻醉三巨头之2017赛季
7 年前
柳林大小事  ·  生儿子有什么用?今天柳林人都在看
7 年前
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  ·  致歉信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