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贫困》是第一部成熟的马列主义著作,阐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发行160多年来,对我国发展具有持续的指导意义。该著作向世界首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表现为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而革命阶级是现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本质一直是发展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探索经历了一个曲折艰辛的历程。完成民主革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明确指出,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出现了一些急于求成、方针动摇的错误,但总体上,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为我国生产力大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上,邓小平从马列主义原理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重要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贫富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按照这这一本质的要求破除固有偏见,实现了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跨越式发展。而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将其进一步强化和阐发,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时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会活力,破除各种弊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
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人。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人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历史存在和进步的主题。正是基于此,中国共产党才始终以人民为本,将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贯彻到革命和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去。一方面,一切工作要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土地改革为人民群众争取基本生产资料、市场经济为人民赋予社会商品的获取权、新冠肺炎阻击战坚决保卫了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 “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另一方面,更要依靠人民,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面临改革、脱贫、振兴的攻坚责任,如不能激发群众的觉悟,不能动员起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的事业就有搁浅的危险。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还是要靠群众自己去争取。
坚持马列主义真理,回顾建党百年历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