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贝壳财经
观察财富,记录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21财闻汇  ·  劲!1000万辆车头尾相连能绕地球赤道一圈, ... ·  21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创历史新高!有人净赚超19万,还是后悔...... ·  21 小时前  
第一财经  ·  超4200股下跌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价格跌近30%!淘汰赛打响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贝壳财经

数读|退市监管效应显著 2024年A股52家企业“出局”

贝壳财经  · 公众号  · 财经  · 2025-01-22 23:06

正文

财经原创出品

记者 任娇

 数据分析师 董怡楠

设计 任婉晴


1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省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对存在退市风险隐患的公司,按照“能救早救”的原则,推动及时化解风险。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这是“能救早救”首次出现在地方政府政策文件中,体现出贵州省推动解决上市公司突出问题的决心。


2024年4月,新“国九条”指出深化退市制度改革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要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和多元化退出渠道,优化市场环境,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减少“僵尸企业”和“害群之马”的存在。证监会同期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交易所配套修订完善相关退市规则。


随着最新退市制度的落实,2024年资本市场加速换血,退市进入常规化,监管效应显著,全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达到52家。进入2025年,截至1月21日晚间,已有25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了可能被终止上市的公告,其中*ST博讯、*ST美讯由于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条件,已经提前进入退市公司名单。


新规下,上市公司退市主要原因有哪些?2025年1月1日起退市新规正式实施,哪些企业面临退市风险?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综合整理市场数据,盘点A股退市情况及高风险上市企业。



01


2024年A股52家企业退市
电力设备行业数量最多

2024年4月,新“国九条”强调要严格强制退市标准、畅通多元退市渠道、强化投资者保护、深化退市制度改革,证监会制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随后,沪深交易所修订并发布《股票上市规则》《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新的修订版本被市场称为“史上最严”的退市新规。


2024年12月23日,证监会发言人王利表示,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对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交易类四类退市情形分别明确了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具体标准,今年上半年修订时也已经分类设置了过渡期。上市公司股票是否可能被退市或者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需要综合公司具体情况作出研判分析,仅凭是否被监管问询、业绩下滑等个别财务指标进行简单对照既不符合退市规则,也容易误导投资者。退市新规已经充分考虑了出清风险和市场承受能力,市场已充分知悉。


从历年A股退市企业数量看,自2019年以来,A股退市数量首次达到10家,此后几年呈持续上涨趋势。2022年起,A股退市步伐“加速”,与2021年相比数量翻倍, 2024年成为数量最多的年份,达52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回顾A股退市政策变化,发现自2012年起,沪深两市交易所开始大力改革退市制度,完善相关财务退市标准,并首次推出面值退市标准。创业板先行先试,2011年11月,《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出台,《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2年修订)于2012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也是第一次“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出台。


2018年11月,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ST长生成为首家因重大违法而被强制退市的上市公司。此后的2019年,A股退市数量达到10家。


2024年退市的52家企业中,哪些行业退市企业最集中?电力设备行业有6家企业退市,数量位居第一 ;其次是房地产和纺织服装行业,分别有5家企业退市。从范围上看,31个申万一级行业(2021)中,退市企业覆盖21个行业,占比约68%。2024年的所有退市企业均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其中46家企业为主板上市企业,占比约88.5%,另有6家创业板企业退市。



02


2024年首次出现
企业市值不达标退市
超7成退市企业触发面值退市


与往年相比,2024年面值退市的数量达38家,且首次出现市值退市和新规后的主动退市现象。面值退市和市值退市都属于交易类强制退市。根据交易所2024年最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面临的强制退市风险主要包括交易类、财务类、规范类和重大违法类,其余还包括公司破产、严重失信、持续经营能力明显不足等情形。其中,交易类强制退市和主动退市无退市整理期,财务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有退市整理期。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综合整理发现,2024年共39家A股上市企业因触发交易类强制退市条件退市,其中38家为面值退市,即“股票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这也是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主因,占比达73.1%。此外,*ST深天(000023.SZ)因“连续20个交易日的股票收盘市值均低于3亿元”终止上市,也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因市值不达标而退市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修订后,财务类退市指标将主板公司营业收入由1亿元提高至3亿元,利润指标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也大大提高了因营业收入退市的企业数量。2024年退市企业中,10家企业因财务类问题被强制退市,占比为19.2%。


虚假记载等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导致2家企业因重大违法被强制退市,分别是新海退(002089SZ)和*ST博天(603603.SH)。其中,新海退在2014年至2019年的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ST博天在2017年至2021 年的年度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虚假记载的信息披露违法行为持续时间长,虚假记载金额大、占比高,造假手法恶劣,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秩序。


此外,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ST亚星(600213.SH)是2024年退市新规后首家主动申请退市的企业。

03


2025年A股或加速“更新”:
年初以来25家企业发退市风险提示
5家是医药生物行业

年初以来,已有25家企业一次或多次发布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公告,其中*ST博信(600083.SH)和*ST美讯(600898.SH)已经确认进入退市名单,二者均由于“市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5亿元而触及交易类强制退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整理各公司公告发现,25家企业中,有5家风险提示均涉及交易类强制退市风险,除上述两家企业外,*ST大药(603963.SH)已连续5个交易日收盘市值低于5亿元,或面临同样的市值退市风险。*ST吉药(300108.SZ)和ST旭蓝(000040.SZ)则均由于股价低于1元而发布风险提示公告。


*ST普利(300630.SZ)因重大违法面临强制退市风险,其在1月4日收到了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认定公司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开展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的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导致2021年至2022年年度报告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合计达10.30亿元,占该2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31.08%;虚假记载利润总额合计达6.95亿元,占该2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6.72%。公司已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目前正在等待正式的处罚决定。


*ST仁东(002647.SZ)涉及规范类强制退市风险。目前,该公司已进入重整阶段,但存在因重整失败而破产的风险。*ST摩登(002656.SZ)、*ST信通(600289.SH)、*ST宁科(600165.SH)则被叠加实施规范类、交易类退市风险警示。


14家企业的风险提示为财务类退市风险提示。另有海通证券(600837.SH)因吸收合并主动退市。


从退市风险企业所在行业看,25家企业中,有5家处于医药生物行业,占比最多。其余行业还有汽车、计算机、国防军工、通信、综合、电子、建筑装饰、非银金融和公用事业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2月底,证监会发言人王利表示,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可能被实施*ST的公司,并不意味着都会退市,“这些公司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化解退市风险。”



除年初发布公告的企业外,仍有大量企业收到不同类别的退市风险预警,截至1月21日,涉及企业达238家。Wind数据显示,退市风险提示集中在财务类和规范类。财务类中,“利润总额、净利润或者扣非净利润孰低者为负值且营业收入低于3(1)亿元”的预警数量达到108条;规范类中,“近一年信息披露、运作存在重大缺陷”预警数量达到137条。


多家企业涉及不止一条退市风险预警,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统计得到,*ST富润、*ST美讯、新华保险分别收到了5条风险预警,*ST中利、ST先河、中国人寿分别收到4条风险预警。


2024年的新规中新增了分红风险警示,对分红不达标的上市公司采取风险警示(ST),重点将多年不分红或者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纳入ST情形,推动提升上市公司分红主动性。其中,北交所并未提出分红风险警示,而是通过简化中期分红审议程序和明确中期分红基准,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分红力度,增强投资者回报。根据Wind统计,共27家企业面临分红风险警示。


在各类退市风险预警中,规范类下的“近一年信息披露、运作存在重大缺陷”条目最多,分类统计其处分类型发现,近96%的处分均涉及“信息披露虚假、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其次是“未依法履行职责”和“特定重大事项披露违规”。



2025年1月1日起,沪深京交易所全面施行了新的退市规则,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在退市制度上的进一步严格化,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本市场加速洗牌换血,预计今年将有更多企业退出资本市场,这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清晰和透明的市场环境。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