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1.总体基调偏积极:增长目标5%左右,新增就业目标制定更为积极
2024全年增长目标确定在5%左右,财政赤字额和赤字率推导出的隐含今年名义增速为7.4%,
均与去年目标基本持平。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
以上
,较去年的1200万人
左右
目标更为积极。
2. 财政是逆周期主要看点:赤字外新增1万亿特别国债,并拟延续数年
中央层面(含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表观赤字率有所上升,但需要考虑中央+地方、甚至城投平台在内的“广义财政”支出来衡量财政扩张力度。
2024年(狭义)赤字率3%、
中央和地方合计表观预算财政赤字率则从去年两会制定的6.1%升至6.6%,去年实际实现的中央一般+政府性基金赤字率为7.0%
。鉴于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地产关联度较大,赤字扩张或有一定“被动”的成分,所以财政主动扩张还应参考
广义财政支出增速
,而非仅看赤字额。更广义地看,化债背景下、地方平台负债扩张及新增融资速度可能下降。
3.
行业政策:继续促进地产转型,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
优化地产政策,加快构建地产发展新模式
——
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一视同仁给予支持
,或对现金流遇到困难的房企提供一定流动性支持,若地产需求持续偏弱,一线城市或将进一步放松限购政策。同时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
-
大力保障国家食品、能源、产业链及金融体系的安全
。包括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等方面。
-
发展绿色、高科技、安全高效的新质生产力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为下降2.5%左右
、高于去年的目标2.0%左右及过去2年的下降速度,显示政策加力。强调科学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尤为重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报告重点提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
。
-
内需、消费及民生方面着重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促内需主要抓手或以消费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改造等为主。
消费领域主要提及促进电动车及电子产品消费
。
-
外贸政策更加注重以放开准入吸引外资,“走出去”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线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一带一路之外,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风险提示: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
一、总体基调偏积极:增长目标5%左右,新增就业目标制定更为积极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整体而言,政府工作报告中对2024年宏观政策的部署延续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基调,基本符合我们此前的预判(《
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结构性政策为抓手
》,2023/12/13)。
2024全年增长目标确定在5%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财政赤字额和赤字率推导出的隐含今年名义增速为7.4%
,均与去年目标基本持平。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
以上
,较去年的1200万人
左右
相比更为积极。
整体政策基调偏积极,延续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报告中指出“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并表明“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
二、财政政策是逆周期主要看点:赤字外新增1万亿特别国债,并拟延续数年
中央层面(含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表观赤字率有所上升,但需要考虑中央+地方、甚至城投平台总体的“广义财政”支出来判断财政扩张的力度
。2024年安排一般公共预算赤字规模4.06万亿元(狭义赤字率3%),而新增地方专项债3.9万亿元、叠加1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由此,
中央和地方合计预算财政赤字率从去年两会时制定的6.1%回升至6.6%,去年实际实现的中央一般+政府性基金赤字率为7.0%
。鉴于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地产关联度较大,赤字扩张或有一定“被动”的成分,所以财政主动扩张还应参考
广义财政支出增速
,而非仅看赤字额,(中央+地方)
广义财政实际支出增速可能是更好的评估指标
。
-
中央政府层面
——中央预算赤字规模3.34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并将“先”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并表示
拟连续几年发行此类国债
,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用途可能较去年增发国债主要支持水利项目而言,更为灵活和多样化。
-
地方政府层面
——一般公共预算中地方赤字额与去年持平于7200亿元,新增地方专项债3.9万亿元、同比增加1000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预计增速为0.1%/18.6%,去年收入/支出同比回落9.2%/8.4%。
考虑到地产周期偏弱,地方政府性收入增长仍待观察
。
-
更
广义地看
——在一揽
子化债方案推进的背景下、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扩张及新增融资速度可能下降、对广义层面的财政支
出扩张带来一定影响。
此外,货币政策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报告中表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如我们在《
两会前瞻:稳中求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2/28)中分析,随着地产周期偏弱,且海外将开启降息周期,不排除今年长端及短端利率仍有下调空间。考虑到银行息差压力,不排除年内加权平均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调。此外,
货币政策部署中还提到“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2023年10月31日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2024年1月22日的国常会亦对稳市场、稳信心方面有过安排,表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
三、行业政策:继续促进地产周期转型,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优化地产政策,加快构建地产发展新模式——
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一视同仁给予支持
,或对现金流遇到困难的房企提供一定流动性支持,若地产需求持续偏弱,一线城市或将进一步放开限购政策。同时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
-
一方面,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因此可能对现金流遇到困难的房企提供一定的流动性支持,且秉着“一城一策”的原则,不排除如果地产需求偏弱、一线城市会进一步放松限购限贷政策。
-
另一方面,提出 “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包括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根据住建部部长倪虹在2023年11月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的表述,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可能是“建立房屋从开发建设到维护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包括优化开发方式、融资方式、销售方式,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等制度”。
大力保障国家食品、能源、产业链、及金融体系的安全。
包括食品领域强调完善粮食生产收储加工体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能源资源领域强化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加大油气、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国家水网建设。产业链方面继续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此外,还强调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发展绿色、高科技、安全高效的新质生产力。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为下降2.5%左右、强调科学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尤为重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其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的第一项。
-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目标为下降2.5%左右、高于去年的2.0%左右目标以及此前2年的下降速度,或显示政策加力。强调科学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包括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在推进新型能源体系的同时、也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
此外
,尤为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其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的第一项。提及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此外加快前沿技术发展,包括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
消费及民生方面着重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
在应对老龄化的背景下,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并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此外,促消费及投资的主要抓手可能以消费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为主,主要提及促进电动车及电子产品消费。
外贸政策方面,更加注重以放开准入吸引外资、推动“一带一路”。
去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宣布,中国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加大吸引外资力度,
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
。同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包括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推动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风险提示: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