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日闵行
发现闵行、共享闵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发布  ·  今天,请记住这些闪亮的名字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今日闵行

闵行八旬老两口,让400多位名人接受专访,成龙还算小弟弟

今日闵行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7-08 09:03

正文


走进八旬老人谢荣和丁黎的家,处处都悬挂着书画作品,书房被房顶那么高的书柜环绕着,书架的每个隔间内也都被书籍挤得满满当当,老旧的书桌上一盏台灯,文房四宝齐备,连二老的卧室内也有着谢荣的大幅画作。就凭这文学氛围,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也可谓是名副其实。


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评选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旨在以普通读书人家作为接地气、可仿效的身边榜样,让更多的家庭“见贤思齐”,建成一个“书香中国”。去年全国共有959个家庭入选,上海入选27家,谢荣和丁黎家庭就是其中之一。



二老虽长居华漕美邻苑内,却能被称之为“名人”,绝不仅仅只是因为这次荣誉,“采访名人的‘名人’”、“晚霞中走来的夫妻记者”这些赞誉早就成为了他们的标签。二十余年,采访冰心、巴金、曹禺、谢晋、余秋雨、彭丽媛、赵薇、潘虹、马伊琍、姜文、成龙等近四百位名人。


 他们到底拥有怎样的传奇人生?


 

缘起

 退休后打开新世界  


踏上采访这条路来自于一次特别的机遇。谢荣、丁黎都是上海人,1966年工厂迁至四川自贡,自此二人正式定居蜀国。由于工厂要筹拍广告片《通明之光》,谢荣结识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杨应章,杨应章见谢荣文笔不错,提议他去采访名人。

“政治家的那套我们不懂,商人也不太行,想想还是采访文化名人,搭建起艺术家和普通人间的桥梁”,谢荣告诉我们。


当时演员潘虹就住杨应章楼上,杨应章本想牵线搭桥,但谢荣坚持不要介绍,自己去。带着忐忑的心情,谢荣叩响了潘虹的房门。由于同为上海人,潘虹亲切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采访顺利,报道也大获好评,自此打响了名人采访的第一枪。


1993年,谢荣和丁黎正式退休,60多岁的他们本该开始颐养天年,但他们偏不,踏上采访的道路——走南闯北采访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他们赶火车、挤公交、住地下旅馆,没有采访车,也没有进口摄影器材,凭借微薄的退休工资四处奔波。一篇篇的人物报道就是他们的介绍信,叩开了一位位文化名人的大门。


丁黎说:


“我们就想离开安乐窝,看看外面的世界。一路采访下来,在哪里采访就在哪里发表,虽然辛苦也收获很多。”


 

征途

 夫妻最佳拍档 你采访我拍照 


丁黎在少年时代就喜欢摄影,拜上海著名摄影家李咏霓为师学习拍肖像照,盼望有朝一日能当一位摄影记者。二人一同踏上采访征途后,拍照的任务顺其自然地由她担当,丁黎的爱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我们在采访时有分工,他提问、写初稿,我拍名人照,最后二人共同修改”。丁黎告诉我们,两人于30多岁时相识于创作班,因为兴趣爱好相同才走到了一起。婚后,二人恩爱有加,不论厂里开会、还是采访,二人都形影不离,成为了最佳拍档。

“我们夫妻间也常闹矛盾,多是因为对文章的修改意见不合,他写完文章总要给我看,我看了会提出建议,他就要不开心的,但是最后总会听我的”,丁黎说起这话来满脸的幸福。



谈起收获最大的一次采访经历,丁黎讲起了采访剧作家曹禺先生的故事。当时85岁的曹禺正在北京的医院内接受治疗,谢荣和丁黎便买了水果前去探望,得知他们已有六十多岁时,曹禺先生惊呼“你们好年轻啊!还能写个几十年!”,惊讶之余,也给他们带去了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曹先生还教诲他们:“采访前要做好准备,一是研究人物,二是罗列好采访提纲,三是最重要的,不要只当记录员,要学会评价和创造。”丁黎说,就这三点,他们一生受用。

(转载自:聚力华漕)


猜你喜欢



最新消息│30000多平米站台,3000多地下车位,这项工程推进要“加速度”了


这些藏匿在闵行的特色书店,有颜值有体验,谁看了都想去


让社区更和睦,让邻里更相亲,闵行开了个听证会


报名似抢购,名额总有限,闵行爱心暑托班的办班秘诀我们找到啦!


轨交5号线迎来新列车,6节贯通编组,还有“黑匣子”高科技


12.8万人次,闵行超大规模培训班,惠及260万闵行人!


想在大闵行找个好工作?200家重点企业1000多个优质岗位,你们准备好没?


△吴泾、交大、华东师大这片区域,6天后将有件大事发生!


(本期编辑 方雨斌 李成东 杨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