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介绍了上海博物馆启动的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发掘工作。该古船是国内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文章详细描述了古船的成功打捞、保护措施的采取、考古工作站的建立以及即将进行的考古试掘工作。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长江口二号古船的重要地位及初步探明情况。
该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初步探明为清代同治时期的木质帆船。
关键观点2: 古船的成功打捞与阶段性保护工作。
上海博物馆等单位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成功将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并进行了古船预防性保护,包括沉箱支撑、温湿度与微生物监测防控等。
关键观点3: 考古工作站的建设与功能。
为更好地保护古船和进行考古发掘,上海博物馆设计建造了专用考古工作站,配置了可开合智能保护舱、综合考古发掘平台、文物保护实验室等,是目前国内最先进、体量最大的智能化考古专用工作站。
关键观点4: 即将进行的考古试掘工作计划。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工作将于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期间实施。发掘区位于古船南端,此次试掘目标是从垂直方向解剖了解古船整体结构,同时验证考古和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流程。
正文
上海博物馆介绍,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工作计划于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期间实施。长江口二号古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详见↓
经过连续多年的水下考古调查,初步探明了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基本情况——一艘清代同治时期(公元1862-1875年)的木质帆船。2022年11月21日,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各方力量采用“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成功将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并迁移至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存放,长江口二号古船项目转入考古和现场文物保护阶段。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阶段性工作回顾
(视频时长:2分1秒)
实施古船预防性保护
从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出水那刻起,上海博物馆等单位针对古船持续开展了古船沉箱支撑、温湿度与微生物监测防控、裸置文物应急保护、常态化考古测绘等相关工作。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进入1号船坞后,为更好地保护长江口二号古船船体,同时避免覆盖整体考古区域环境的考古工作站建设过程可能带来的外部损害,在长江口二号古船沉箱上部建立了古船临时保护舱。
建成的古船保护舱舱体内部集成了环境及文物本体监测、通风及温度控制、水处理及水温控制、环境及土壤湿度控制等设施设备,对古船形成实时、完整的环境监测与调控闭环。同时,上海博物馆对古船进行常态化保湿处理,开展了船体生物病害防治工作,实施了卓有成效的船体防腐防霉、除苔抑苔等文物保护措施,对部分出水铁器、陶瓷器、纺织品、木质文物的病害及其保存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为制定科学的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方案,确保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为更好地解决水下有机文物更为脆弱、环境更为复杂情况下的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难题,满足可控环境下考古发掘,全面采集、记录古船信息的需要,在古船保存现场设计建造了总建筑面积3671.17平方米的专用考古工作站。2024年8月,考古工作站正式竣工,配置了覆盖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环境的多功能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主要包括可开合智能保护舱、综合考古发掘平台、文物保护实验室三大模块,是目前国内最先进、体量最大的智能化考古专用工作站。多功能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将是我国首个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定制研发的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系统,其功能为目前国内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中最完善的,填补了我国超大型水下文物实验室考古领域的空白。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试掘工作计划于2024年9月至2025年1月期间实施,发掘区位于古船南端,布设4个探方,面积约为124平方米,深度约3米。考古试掘遵循从上至下、由晚至早的原则,以探方、船舱为基本工作单位,船体内外同时向下发掘。此次试掘目标是从垂直方向解剖了解古船整体结构,同时对于考古、现场文物保护、船体支撑加固、测绘等工作进行方法和流程的验证,为下一步全面开展考古发掘和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考古团队还将通过科技考古分析研究,利用沉积学、动植物考古学、分子考古学、年代学等手段,解读出长江口二号古船包含的航线、沉没环境、船上生活环境等看得见、看不见的历史信息。
资料:上海博物馆
编辑:张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