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汽车、工业、消费电子:消费电子需求向好,AI边端未来可期
1)消费电子:①根据Canalys,2024年Q2全球PC出货量达6280万台,同增3.4%。2024年Q2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2.88亿台、同增12%。②6月11日苹果首个生成式AI大模型Apple Intelligence正式登场,目前仅支持英语,只能用于Phone 15 Pro或更高版本手机、M系列的iPad、Mac。软件系统升级对算力要求更高,有助于带动新一波换机周期。③AI眼镜销量超预期,我们估算2024年Q2 Meta Ray-Ban出货量或达50万台,年化销量达200万台。④预计未来伴随更多AI 手终端,消费电子需求持续向好,建议关注品牌公司(苹果、小米集团、传音控股、联想集团)、手机供应链(立讯精密、鹏鼎控股等)、PC供应链(珠海冠宇)、XR供应链(歌尔股份、龙旗技术、水晶光电)。
2)汽车:关注智能化+电动化。①根据乘联会,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95万辆、同增29%。预计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100万辆,同增22%。②特斯拉计划于10月发布Robotaxi,有望加速智能驾驶进程。③建议积极关注智能化(电连技术、永新光学、京东方精电、舜宇光学科技、宇瞳光学、联创电子、水晶光电)。电动化(瑞可达、永贵电器、维峰电子、法拉电子、中熔电气)等标的。
3)光刻机是半导体设备中最昂贵、最关键、国产化率最低的环节。光学系统是光刻机的核心,光刻机制程越小,对光学系统的精度要求越高,目前仅有少数公司(德国蔡司、日本佳能、尼康)具备光刻机超精密光学系统供应能力。伴随美国制裁加剧,建议积极关注光刻机光学公司(晶方科技、茂莱光学、福晶科技、腾晶科技、炬光科技等企业)。
1.2 PCB:6月景气度持续回升,PCB制造环比略承压
从PCB产业链整体情况来看,二季度整个行业的景气度持续回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6月PCB制造环节环比承压严重,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中国台湾地区电力供应紧张导致的稼动受限,整个行业进入7月后排产紧张的情况预计有所缓解,或呈现旺季平淡的情况。
1.3 元件:被动元件有望涨价,AI终端升级带动产品升级
1)被动元件:有望涨价,AI终端升级带动升级
《经济日报》报道,受益于智能手机及PC需求回暖、传统旺季来临,叠加银价大涨,村田、TDK等正酝酿调涨产品报价,涨价产品初步锁定积层式电感、磁珠等产品,涨幅或达20%。需求端持续改善,成本传导海外领涨。本轮海外厂商价格领涨主要在成本传导,顺利传导成本端不是重点,核心是需求回暖,下游接受度增强。
台系从3月开始月度营收同比增长持续至6月,3-5月环比持续增长,6月环比下滑,原因:1)台系的产品结构更受益于服务器、手机、PC复苏,Q2拉货;2)6月一定程度上受电力供应的影响,有所下滑。3)厂商预期后续Q3消电旺季,稼动率还会持续往上走。
被动元件整体景气度稳中向好,后续可能出现结构性涨价。需求端目前家电、AI服务器比较旺盛,消费、安防、车规、工控需求比较稳定,国产厂商稼动率Q2在高位,产业链库存多季度保持健康水位,价格平稳。AI相关、高容等产品供需格局更好,预计基本面改善会持续,后续需求恢复,高稼动率的情况下,量价维度可能出现结构性涨价或者扩产节奏加速。
AI终端升级同样也带动被动元器件的升级。以电感为例,AI服务器对于功耗要求更高,芯片电感更适用于如AI服务器相关的高功耗、高散热要求的场景,摩尔定律发展晶体管数量增多,产品功耗瓦数升高,对于散热的要求提升,相较于铁氧体,金属软磁粉芯在耐受电流方面性能更好。
以MLCC为例,根据Trendforce,英特尔2024年新平台Meteor Lake,首发具备AI系统算力,增加两组NPU供电线路,MLCC用量额外增加每台约90~100颗。而随着新平台导入机种增加,终端产品中MLCC用量需求将有所增加。以电感为例,CPU、GPU对稳定供电和滤波方面的要求很高。一体成型电感,具备耐大的直流偏置、温度稳定性好、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特点,能在大电流的条件下长期工作,具备良好的滤波特性,能为CPU稳定供电。持续性方面,产业升级趋势直接受益的为台系、日韩系,因为有全球化客户的企业,A股被动元件公司更侧重内循环安卓系客户,后续关注安卓系AI产品推出的带动。
大尺寸电容方面,2023年由于新能源产业链去库降本的传导,消费、工业需求一般,铝电解电容、薄膜电容均承担了较大的价格压力,且影响了23H2的订单量和订单节奏。目前产业链已到了去库尾声,价格已到底部,后续降价幅度可控,需求端,新能源应用尤其海外户储的拉货需求已有所增长,叠加消费、工业类需求回暖,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持续,下半年大尺寸电容公司的业绩有望进一步改善。
2)面板:LCD价格调整,关注Q3旺季拉货情况
LCD:控产情况下价格略有调整,关注Q3拉货情况
7月下旬,电视价格下滑。上半年涨价,供给端主要系面板厂商控制稼动率从而控制产业库存,需求端短期由于TV品牌厂为保证6月欧洲杯、7-8月奥运会的交货而拉货,预期涨价从而加紧备货进一步促进涨价。从Q3的情况来看,面板厂持续调整稼动率,消化3-5月的备货库存,目前消库阶段控制价格跌幅,关注后续8、9月备货四季度拉货情况,长期来看LCD供需格局改善,中游制造环节价值凸显,大尺寸处于长期价格上涨通道。建议关注彩虹股份、京东方A 、TCL科技。
OLED:Q3更多新机发布,看好价格上涨&上游国产化机会
供需格局改善,OLED面板价格会持续上涨。需求端预计下半年消费电子拉货、中低端手机OLED渗透率提升、折叠屏放量、安卓米OV等加速国产替代(原三星)等拉动。
国内OLED产能释放、高世代线规划带动上游设备材料厂商需求增长+国产替代加速。8.6代线单线有机发光材料用量远高于6代线,面积增加+叠层技术预计起码是4倍以上的消耗量。有机发光材料技术壁垒高、海外专利垄断,设备端蒸镀机、掩膜版美日企业主导,国内供应商正在加速面板厂导入验证。国内厂商加速下游面板厂配套合作、导入验证,建议关注奥来德、莱特光电、京东方A、维信诺。
3)LED:Q2内需较弱,长期关注MINILED背光及直显机会
软件环节受益:小间距渗透&高清升级&应用场景拓展带动增长。1)MINI/MICRO显示技术升级,COB/MIP等技术良率提升、成本下降,规模放量加速渗透,更小芯片&更小间距带动像素数量增加,显控产品销量需求有望增长。2)4K/8K视频高清化,带动像素密度提升,一方面推动显控产品升级带动 ASP 提升,另一方面有限带载能力下,增加产品数量需求。3)XR/虚拟拍摄/裸眼3D等应用场景拓展,覆盖更广泛场景,加速渗透商用、民用等新兴市场,建议关注诺瓦星云、卡莱特。
直显硬件端受益:供给端随着COB封装技术改进、直通良率提升,加速新技术应用,Mini LED成本快速下降,需求端直显B端客户随着成本问题逐步解决接受度提升。根据洛图数据,2023年LED屏出货面积主要集中在P1.7-2.5间距段,市占率71.1%,P1.6-1.1出货面积份额增长明显,COB在微间距占比超四成。价格维度,LED屏价格持续下探,中国小间距LED屏市场均价为1.43万元/平方米,P≤1.5间距产品市场均价下滑幅度较大,P2.5-1.5间距段的产品前期发展更成熟,价格下探空间有限,下滑相对平缓,建议关注兆驰股份。
1.4 IC设计:存储大厂转向DDR5/HBM,A股利基型存储厂商迎来发展机会
5月13日,根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业界传出,全球前二大DRAM供应商韩国三星、SK海力士全力冲刺HBM与主流DDR5规格内存,下半年起将停止供应DDR3利基型DRAM,同时中国台湾最大DRAM芯片制造商南亚科目前产能主力也开始大幅转向DDR4及DDR5,DDR3仅开始接受客户代工订单,引起市场抢货潮,导致近期DDR3价格飙涨,最高涨幅达二成,且下半年报价还会再上扬。
供给端:我们认为,随着主流存储持续涨价,三大厂商库存持续消化,资金回笼后重点投向DDR5及HBM等未来需求强劲的领域,将加快退出利基存储市场。利基存储市场主要包括利基DRAM(DDR2、DDR3、小容量DDR4)、Nor Flash和SLC NAND等。市场参与厂商主要包括三星、海力士、美光,其他为台系的南亚科、华邦电、旺宏以及大陆的长鑫、兆易创新、北京君正、普冉股份、东芯股份、恒烁股份等。
需求端:利基存储器主要应用于TV、家电、安防、IOT等消费类需求以及基站、工业、汽车等,今年一季度以来非手机类消费电子特别是家电、耳机、IOT、电子烟等终端需求较快复苏,有望对利基存储器带来需求。
我们认为随着大厂产能加速转向DDR5、HBM等大容量高带宽存储器,而随着终端需求复苏,利基市场有望迎来短期的产能紧缺,价格迎来上扬。1)利基存储龙头(DRAM+NorFlash+SLCNAND):看好兆易创新;2)NorFlash 厂商:建议关注普冉股份、恒烁股份;3)SLC NAND厂商:建议关注东芯股份;4)汽车及工业类DRAM龙头:建议关注北京君正。
1.5 半导体代工、设备、材料、零部件观点:产业链逆全球化,自主可控逻辑加强
半导体代工、设备、材料、零部件观点:半导体产业链逆全球化,美日荷政府相继正式出台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措施,半导体设备自主可控逻辑持续加强,为国产半导体产业链逻辑主线。出口管制情况下国内设备、材料、零部件在下游加快验证导入,产业链国产化加速。
半导体代工&IDM : 台积电6月营收同比增长32.9%,环比减少9.5%。联电6月营收同比减少7.9%,环比下滑10.1%。中芯国际2024年二季度营收指引为环比增长5-7%。中芯国际24Q1营收17.50亿美元,同比+19.7%,环比+4.3%,毛利率为13.7%,净利润7179万美元,同比-68.9%,环比-58.9%。中芯国际2024年二季度营收指引为环比增长5-7%。整体而言我们看好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晶圆代工龙头,逆全球化下为国产芯片产业链的基石,港股PB存在低估。
封测:先进封装需求旺盛,重视产业链投资机会。台积电在法说会上表示,AI相关的先进封装产能需求很多。之前指引为今年先进封装产能翻倍,但现在来看可能是不止翻倍,供给还是很紧张到25年,希望26年能有所缓解,客户需求非常旺盛。台积电24年Capex预期为30~32B,其中70~80%是用于先进制程,10~20%是特色工艺,10%是先进封装等,25年CoWoS产能预估较2024年翻倍或翻倍以上。国产算力需求旺盛,有望拉动国内先进封装产业链。算力需求旺盛,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下,算力端自主可控成为国产算力核心发展方向。寒武纪、华为昇腾等AI算力芯片需求旺盛,先进封装产能紧缺,持续扩产背景下先进封装产业链有望深度受益。此外,HBM产能紧缺,国产HBM已取得突破,看好相关产业链标的。建议关注:甬矽电子、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利扬芯片、伟测科技;封测设备及耗材:长川科技、金海通、和林微纳。
半导体设备板块:23年头部晶圆厂的招标整体偏弱,24年部分厂商的招标情况有希望有积极改善,部分存储厂商如果进展顺利有望拉动较大的国产设备投资,我们看好订单弹性较大的【中微公司/华海清科】,建议关注【拓荆科技】;另一方面消费电子补库,半导体需求端也在持续改善,随着周期走出底部,一些成熟制程大厂的资本开支有望重新启动,自主可控叠加复苏预期,我们持续看好设备板块,看好【北方华创/精测电子/中科飞测】。
半导体材料:看好稼动率回升后材料边际好转及自主可控下国产化的快速导入。材料相对后周期,行业β会受到一些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影响,从材料中报数据来看,部分渗透率高的公司营收业绩承压,三季报来看,材料端营收利润环比弱复苏。当前美国杜邦已经在逻辑和存储相应的制裁领域断供,日本加入了设备的制裁,材料风险也在增加。中长期看好平台化材料公司,短期看好光刻胶公司的催化机会,建议关注鼎龙股份、雅克科技,安集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