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数字医学
传播数字医学发展动态,发布医疗卫生信息化相关信息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数字医学

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全用户功能实现

中国数字医学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12 15:10

正文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中心环节,也是医院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我院在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系统(EMRS)和病案管理系统等整合基础上,搭建信息化平台,开发了一套新的医疗质量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通过运用分层次管理理论,科学划分了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对象和方法)的层级,根据不同层级的管理主体和对象职能需求,采用角色权限管理方法,在系统中赋予不同角色相应的功能,满足医疗质量管理过程中各层级用户的所有需求,真正实现全用户功能覆盖,实现院级与科级质控实时交互,切实提高医疗质量水平。


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用户结构分析


实现质量系统用户功能的前提在于明确其用户结构。根据海南大学傅国华教授提出的分层次管理理论和基于对用户结构的分析,医疗质量管理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左营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中不同结构及所具有的功能代表层次,具体表现为信息系统中存在不同的管理主体、客体及方法,实践中需要根据所处不同层级赋予不同等级的权责,并依据其在具体活动中所处的管理主体或对象的位置不同,在不同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 层级结构 基于分层次管理理论,管理体系可根据结构和功能分为不同层级。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医疗质量各类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以下简称职能部门)以及医疗质量管理目标群体三类。根据在整个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中所处地位与职能不同,将此三类细分为“五层”结构:决策层、协调层、管理层、执行层、自控层。


  • 构成要素 分层次管理理论指出,各层次均由不同要素按照一定规则构成。根据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构架及医院实际的组织、部门以及科室设置情况,决策层一般是指医院最高级别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协调层则由各专业委员会构成,如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院感质量管理委员、药事管理委员会等;管理层主要由各不同的职能部门构成,如门诊办公室、医务处、护理部等;执行层又称科室层,构成要素数量庞大,主要包括各临床医技科室,根据特点可分为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及医技科室三类,执行层的工作主要由科室领导、科室质控小组完成;自控层又称操作层,是医疗质量最直接的操作者,包括医疗组和具体的医务人员。


  • 角色定位 在实践中发现,即使通过分层级、定要素,也会存在同一层级或同一要素在不同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定位情况。如:执行层和自控层在整个院级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处于管理对象的位置,而在科级质控体系中,执行层则成为管理主体,自控层却成为管理对象。作为执行层中的构成要素,药学部在整个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中属于管理对象范围,但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又作为管理主体对其他执行层构成要素执行管理层职责。


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用户功能需求分析


系统用户的功能需求取决于其在日常医疗质量管理活动中的职能,而用户职能则依据其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中所处的层级、角色定位不同而不同。因此,用户的功能需求最终是由“五层”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来决定,同级的各个不同构成要素间会有差别,同时要考虑到用户在不同质量管理活动中所处管理地位的差异。


  • 决策层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处于整个体系顶端,需负责全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案计划措施的审定,对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 协调层 各类专业委员会负责专业医疗质量的管理与协调,厘定专业质量评价指标,制定专业质量检查标准,并在相关管理部门的组织下进行定期检查。


  • 管理层 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各项工作,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考核,形成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督促科室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 执行层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者(如科室质控小组)需定期分析研究本科室在贯彻医院的质量方针和落实质量目标、执行质量指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与措施,并落实。同时部分科室还承担一部分专项管理职责,如药学部、输血科等。


  • 自控层 需按照医院要求,严格贯彻落实核心制度,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


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用户权限管理


信息系统的用户功能实现对用户赋予不同的系统权限来实现,其中最常用的方法被称为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即通过在用户和权限之间建立一种机制,以角色为单元来分配系统权限,不同用户根据其所处层级和要素被赋予相应的角色,用户一旦被赋予某种角色,就拥有了该角色所具有的权限。大多数机制中角色权限之间是多对多(M: N )的关系,同一用户可能具有多种角色,且可以动态分配,如图1所示。



图1 角色权限分管关系示意图


在医疗质量管理系统实践中,将系统用户根据所处层级与要素,设立不同的角色:院级质量管理者、质量督查专家、科室质量管理者、普通用户四类,根据角色职能不同,为角色配置不同的系统权限:模块入口权限(数据采集、考核反馈、指标监测、专科质控、辅助功能、系统管理)、功能操作权限(浏览、新增、修改、删除、导入、导出、审核)、数据访问权限、信息推送权限。同时,对于普通用户,根据其所属专科不同,对其进行浏览权限限制。


医疗质量管理系统的全用户功能实现


  • 质量管理决策支持 通过权限分配,担任院级质量管理者角色的系统用户可及时、系统的了解医院各类医疗质量指标情况。同时,通过系统对院、科、人三级指标的监控,院级质量管理者可有针对性的对突发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如对于门诊就诊接诊情况监测、出诊医生数监测、门诊等待时间监测可及时处理突发的门诊高峰,调整人员部署,逐步实现医疗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 医疗质量考核管理 随质量管理系统的实施,管理部门可根据需求将“医疗质量督查专家”角色赋予系统用户,使其能通过系统进行医疗质量督查活动,实现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的全信息化流程。如传统的终末病历检查,需将病案检查专家集中进行病历质量评审,耗时耗力,且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系统,可将需评审的病历影像资料按照一定原则分配给担任医疗质量督查专家角色的系统用户,使其在规定时限内随时通过登录系统进行病历评审工作,轻松实现终末病历在线考核,既不影响临床工作,又大大提高检查效率。


  • 科内质控及专科质控管理 科级质控是医院质量管理质控机制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科室医疗主任和质控小组承担着科级质控工作,通过搭建专科质控平台,科室质量管理者可查看本科室所有的医疗质量指标完成情况,了解科室质量现状,及时作出调整,加强科室管理。更重要的是科室管理者可在专科层面构建科内质量质控平台,根据专业需求,设立专科质控指标和检查标准,及时发现不足并整改,以查促建,实现科室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 个人工作辅助查询 个人工作辅助查询是所有用户均具备的基础功能,但根据用户所属要素不同而有所差别。普通医务人员可查看所在科室、诊疗组或个人部分工作量的指标及医疗质量考核结果明细,医疗质量督查专家则可查询其参与医疗质量督查的相关情况。


  • 全用户交互功能 通过权限分配管理,可在系统用户间进行用户交互,实现医疗质量整改反馈功能、科室征求意见、会诊相互评价功能等。管理层进行医疗质量考核后可通过系统将结果反馈至相关科室,科室质控小组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并落实,并及时将整改结果反馈至管理部门,同时还可在系统中实现科室相互征求意见、进行会诊工作的相互评价,实现院科两级质控交互,在管理结构上实现PDCA循环的闭环控制,促进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螺旋式上升和改进。


讨论


  • 建立合理、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体系是用户功能实现的基础 对医院而言,医院质量管理组织结构在其质量管理体系中起着框架作用,是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载体,也是影响其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依据不同用户层级,赋予相应权限,使其角色化,最终形成提升医疗质量的有效合力。我院实践经验表明,科学合理地划分层级,实现层级之间既不重叠也不存在空白,可进一步促进系统中各层级向角色化转变,将严密的质量管理制度与有形的框架和无形的群体质量意识相结合。


  • 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标准化、精准化是用户功能实现的前提 系统用户的功能实现要求质量管理系统必须为用户或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应用入口和透明一致的信息服务,采集并使用真实客观的数据,这要求建设者对医院不同系统之间统计口径、接口标准进行调整,建立标准的医疗质量与安全数据库,从而实现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同时还需临床科室、管理部门等多部门分工协作。


(节选自:《中国数字医学》杂志2017年第5期,作者:夏海朋 唐锦辉 李刚 周宇 孙熹 蒋海泥 谢子秋,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中国数字医学》微店,点击以下阅读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