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纪录公社 Jilu Commune
1999年,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主要是塞尔维亚)进行长达78天的轰炸。刚刚拿到媒体与宣传分析学位的Boris Mitic,回到塞尔维亚服兵役,进入防空部队。这一经历意外开启了他的记者生涯。四年间,他与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展开合作,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对媒体报道中浮于表面、充满算计的方式感到厌倦。于是,他毅然辞去了收入丰厚的职位,买了一台相机,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完美拼装车》(Pretty Dyana,2003)。影片中的吉普赛人用废物改装废弃汽车,他也用简易的镜头了开启纪录片的旅程。
在完成第一部影片时,Boris认为纪录片是新闻的对立面——
追求快速、预设观点,甚至操控受众,而纪录片则更自由、纯粹和真实。然而,随着拍摄两部纪录片的经验积累,他开始意识到纪录片自身也存在根本性的局限。面对媒体或镜头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迎合期待,刻意呈现不完全真实的自我,每个人都抱有自己的目的。
于是,Boris开始转向基于“意识”的拍摄,而非聚焦具体的人物或事件。他将这种创作理念称为“后意识形态”(Post-Ideological),即通过纪录片呈现创作者的内在意识形态。就在这一阶段,他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赞美虚无》(In Praise of Nothing,2017),一部探讨空虚与存在意义的实验性纪录片。
△ 《赞美虚无》
©
Boris Mitic
"
这部电影的目标是让每一位观众通过纯粹的电影体验,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到虚无的这种积极潜能。如果那一抹嘴角的微笑能够持续到影片的最后,那么这个使命就已经超额完成了。" -《赞美虚无》导演创作手记
如今他的四部纪录片已在全球200多个电影节放映,获得了20多个奖项,并在全球20多家电视台播放。讲求生活和工作平衡的
Boris
曾在几个大洲生活过。创作之余,他致力于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洲,像剑桥大学等学府以及各大纪录片影展工作坊和机构中,通过大师课和演讲的形式,慷慨地分享他十几年来对纪录片国际市场的行业观察和创作心得。
作为纪录公社的老朋友,
Boris Mitic与我们一起进行了
“我的电影是200%的我” | 采访《赞美虚无》导演 Boris Mitic
采访,
纪录Talk”第9期 | 纪录片国际市场观察
纪录Talk,而这次我们邀请到他来到了纪录Lab作为导师,为我们带来两场分享:
12月6日晚上
「24种纪录创作新方法」 & 12月8日下午
「拍摄“虚无”」
。
△ 纪录片电影人的主要类型
©
Boris Mitic
第一场「24种纪录创作新方法」
时间:
2024年12月6日 周五
学术讲座:
18:30-21:00
第二场「拍摄“虚无”」
时间:
2024年12月8日 周日
作品分享:
13:30-14:50
创作分享:
15:00-17:00
地点:
上海市长宁区上生新所(报名成功通知具体地点)
语言:
中文 & 英文
此次线下工作坊向所有申请者开放,
请大家仔细阅读并填写报名表,请注意勾选参加活动日期,扫码付费并上传凭证即报名成功。除不可抗力因素取消活动,一经售出,恕不退款。
考虑到场地限制和活动体量,
活动名额有限,按报名付费优先,满额提前截止。
报名成功
后,我们将通过邮箱与您联系,提供更多详情信息。
如遇到任何问题,可以通过邮箱[email protected]与我们联系。
报名方式:请长按以下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
(报名于2024年12月5日周四中午12:00截止,满额将提前截至)
第一场「24种纪录创作新方法」介绍
鲍里斯·米蒂奇Boris Mitic将以国际影展观察到的影像为例,发散性地介绍24种制作纪录片的方式。我们会学习混种纪录片(Docu-fiction)、虚构叙述者(Invented narrator)、书信体(Letters)、档案变形(TransArchival)等纪实影像创作新
趋势。
在学习多元创作方式后,参与者们可以课后尝试思考同一影片主题多种拍摄方法。工作坊将帮助你进一步回答以下
问题:
为什么是你而不是别人拍摄这部影片?
你的影像创意中有哪些新的东西是以前没有被人说过或展示过的?
影片中哪个主体将会被拍摄?
影片主要障碍是什么?
影片拍摄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
影片的基调是什么?
如何想象出一个让观众感到不确定的影片结局?
第二场「拍摄“虚无”」介绍

塞尔维亚 法国 克罗地亚 | 2017 | 78 min
一部散文诗式的讽刺纪录片,在201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IDFA)的大师环节首映,并在全球多个重量级电影节放映,包括洛加诺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萨拉热窝电影节、CPH:DOX
等等。
片名受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愚人颂》(In Praise of Folly)启发,在书中,“愚蠢”(Folly)环游世界,劝说人们相信“疯癫比聪明更加智慧”。在影片中“虚无”被拟人化为一个虚构的讲述者,厌倦了被人误解,于是离家出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和我们聊天。影片中的影像由62位摄影师在70个国家拍摄完成,调研过程更是涵盖了两万多页的文献资料,由卡巴莱大师Pascal Comelade和Tiger Lillies配乐,并由摇滚巨星伊基·波普(Iggy Pop)贡献慵懒而又充满哲思的旁白。
“当代纪录片已经陷入了目的论的困顿中,被简化为夸大的、往往经过操控的生活片段,或者以某种崇高或理想价值的名义进行说教,这些价值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至少难以持续。无论是保守、自由、灾难性还是理想化的论述,都无法提供急需的认识上的安慰。因此,我开始了这场对“虚无”的探索——一个既宏伟又令人畏惧、既迫近又遥远、无人问津的存在。虚无代表着新开始的永恒可能性,虚无是一种后意识形态的解构,虚无是对我们追逐一切与任何事物的迷乱状态的一种电影化回应。“。-《赞美虚无》导演创作手记
Boris在创作手记中表明了当代纪录片的“困境”,在《赞美虚无》的映后交流中,他将分享拍摄“虚无”的过程。我们也将进一步延续「24种纪录片创作新方法」的讨论,在为拍摄的技能树浇水后,你期待树上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我们需要在纪实影像中制造什么样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