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心理
壹心理官微 | 关注心理公开课,每周听心理大咖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51好读  ›  专栏  ›  壹心理

为什么说孩子的心理问题,都藏在妈妈的童年?

壹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15 10:56

正文

亲爱的陌生人,你好,我叫小小。

之所以走进心理咨询室,是因为我的女儿。

这些年,我一直在本市待着,哪都没去。

因为我还有一个女儿,28岁的我离了婚,带着7岁不到的女儿,过上单亲妈妈的生活。

本以为母女相依为命的日子,会让我们的联结前所未有的深。

没想到,随着女儿长大,我们之间的隔阂越无解。

今天,我想分享出自己的故事。

告诉所有的父母,怎样才能成为孩子生命中,一个称职的家长。


去年4月份,我接到了女儿初三班主任的电话。
她告诉我,孩子在寝室里拿小铁片自残,被其他同学发现了。
赶去学校接女儿回家后,我才发现她的右手小臂上,将近30道一排排的、或长或短的疤痕。
我问女儿:“会痛吗?”
她说:“刚划时会痛,但痛过之后,却有一种说不明白的爽...”
女儿还说,她曾经和我说过自己有心理问题,但我都不够在意,所以她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引起我的重视,她这3年在寄宿学校没睡过一天好觉,每天都是。
后来,她以犯病为理由,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想着,那就趁这段时间,帮助她走出困境。
可是,我带着她去医院,她拒绝,我提议给她找心理咨询师,她也拒绝。
每天,她就待在家里玩手机。她待了多少天,我就哭了多久。
我真的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才好,于是,干脆自己预约了一名心理咨询师,想找个专业人士求助。
一开始见到咨询师时,我努力地控制情绪,尽量让自己像个大人一样,并开始讲述女儿的事。
我说:“我甚至辞掉了工作,想好好地陪她、帮她。可是,她明知道读书重要,却总以犯病请假不去上学,让我觉得我就是傻子,我就是心太软,被她一次次算计、拿捏。”
我还说:“看到她,再回想一下15岁的自己,我心理特别不平衡,凭什么同样是15岁,我妈不要我不管我,吃喝穿用都得靠自己,犯下的所有错都自己扛。为什么我想读书却没得读,她嘴上说着读书才是出路却总是说犯病要请假,在家只会玩游戏,找别人诉苦却不和我说一字半语,我到底算个什么?”
委屈、怨恨、不甘、愤怒......所有情绪汹涌而来,我从小心翼翼到歇斯底里,最后终于忍不住,双手捂着脸,眼泪一直从手指缝渗出来。
我像被逼到了悬崖的边缘,想跳下去。
咨询师一直安静地陪伴着我。不知道过了多久,她轻声说:“现在,你可以睁开眼睛来看着我吗?”
我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
我能感觉到咨询师靠近了我一些,她先试着碰了碰我的肩膀,又轻轻用纸巾擦掉我手上的泪珠。
我看见她蹲在我的面前,温柔地看着我,说:“以后再想哭的时候,你可以试着睁开眼睛...”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心,被暖暖地抱住。

等我情绪平复起来,咨询师开始和我认真剖析问题。
她说:“小时候的你,一直被父母情感遗弃,内心有一部分无法缝合。而你的女儿,如今正撕扯着内心这道伤疤。”
“你是不是既想要,又不甘心做个合格的母亲?你是不是一边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一边期望她也能尝尝不被关爱的痛苦,让她真正体验一下到底更痛苦的是你,还是她?”
我激动了起来:我对她有时严厉了一点,是希望她能少走弯路。我不奢望做她骄傲的妈妈,但她却说为什么要把她生下来,为什么我是她的妈妈?”
嘴上这么说着,我的脑海里不禁重现那些画面——
我女儿在犯病时,会朝我大喊:“你总觉得自己很惨,你总觉得自己很难,你根本不知道我在经历什么,你根本没办法体会我的感受,我比你更可怜,我比你还要惨,我宁可和你一样,从小就没人管,都好过现在!”
咨询师告诉我,其实,我们身上仍然有小时候没被消化的创伤,这些感受、体验一直暗藏在我们的身体里。
我们以为自己释然了,但当我们成为父母时,会发现自己和讨厌的父母越来越像。
“同样作为妈妈,我能感觉到你当时的无助和绝望。但你看,你是多么棒,能走到今天你是多么不容易。而作为你的咨询师,我想认真和你说,因为幼年缺失的关爱,可能让你对任何人或事,都不够有耐心,甚至对自己的女儿也如此。也许一件小事,你也会过度苛责、抱怨,平时,女儿是不是很怕你呢?”
我想起了她总是沉默,我想起了她站得离我很远,我想起了她遍布伤痕的手臂......
咨询师继续说:“你是不是希望可以和她讨论一个可行的办法,但她的不配合,让你感觉到被拒绝,你渐渐变得愤怒,开始批判她,翻旧账,希望她能主动说认错,保证不再犯,可她却一点回应都不给你?”
我:“是的,我真的很生气,我用了所有的办法,好说歹说,我觉得自己就像小丑一样,她却像个局外人。”
咨询师反问了我一句:“你对你的妈妈,是你女儿对你这样的吗?”
我有点愕然,楞了几秒,突然后背发冷。
是的,一样。
青春期时,我和我妈经常冷战,可以连续好几个月,一句话都不说。
咨询师——
“其实,孩子的沉默有几种可能,你来听一听看。
1.故意为之,这属于被动攻击,给你制造不确定感,让你感到挫败和难堪。
2.孩子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她可能预设了无论说什么,你也不会听,或觉得你不能理解,干脆就不说了,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称为:习得性无助。
3.僵死状态。也就是说,你在要求她回应的过程中,也许因为某句话、某个动作,让孩子出现了应激反应,如果孩子的焦虑水平更高、更敏感,为了保护自己,会选择不回应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恐惧和抑郁。至少,在孩子看来,避免争吵,随你怎么发泄,是她的最优解决方案了。
所以,在你与女儿产生冲突时,就会陷入一方要求一方退缩的沟通模式,之前也和你说过,在所有的关系中,谁痛苦谁改变,就你现在告诉我的来说,面对冲突时你比女儿更加想要改变,在建立不了良好沟通的情况下,你比女儿更痛苦一些,也许在你费尽脑汁想要女儿回应你时,她更希望的是早点结束这个痛苦谈话了。你要认真重视当下沟通的目的,把‘你’、‘我’换成‘我们’,让女儿感觉到你们是一起的,而不是对立的。”
听完咨询师的分析和建议,我顿时豁然开朗。

随着咨询师的引导,我把孩子的事、自己的事,都袒露出来。
在咨询室里,我通过女儿,看到了另一个小小的我。
在这个小小的我身上,有着很多不被我认可的问题。
比如说反话,越是喜欢的、渴望的人与事,我越是推开与远离。
比如在最在乎的人面前,我故意表现不好,想要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可以被无条件被爱的。
如今回想起来,当我踏进咨询室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底色就不再是灰色了。
我的过去,偶尔回看,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从经历中得到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就是宝藏。
我的现在,就要步入40岁的我,继续努力提高责任心和复原力,继续学习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女儿。
总之,人间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我们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学会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新问题--再解决问题。
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掘更多不一样的自己,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
未来可期。
作者:来访者小小
编辑:Lilith
图源:pexels


如果你也深陷原生家庭或亲子关系之苦,内耗却无法摆脱,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如何解决问题,走出痛苦?

那么,也许说明是时候走进咨询室,向内探索,去认识自己,直面问题,获得新的视角,重新观察身边人和世界锻造出真实而灵活的强大力量。

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的话,可以看看下面这位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咨询师——李菊红。

李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通过经典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和意象对话疗法,帮助来访者跨越个人成长、婚姻家庭、抑郁焦虑等难题。

她的咨询风格是耐心坚定、循循善诱但又富有效率的,既能全然共情来访者的情绪,又能帮助来访者拨开迷雾,看清困境本质,从改变认知开始,疗愈情绪,重塑行为,改变生活。

为了鼓励更多人迈出第一步,李老师在今日开通了5个半价咨询名额,即原价700元/次的正式咨询,现在只需350元

↓点击给自己一次改变的机会↓
↓点击即可预约↓

如果,你也有被过分控制、被情感忽视、被家暴等未愈合的童年创伤,又想查看、选择更多不同风格的咨询师,不妨试试壹心理的「半价咨询」,找到更合适你的那一位咨询师↓

↓点击查看更多半价咨询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