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岂是过时物,一遇国潮便焕新
。
文 | 佘宗明
京剧,有很多种打开方式。
在周杰伦的《刀马旦》里,它是「耍花枪,一个后空翻,腰身跟着转,马步扎得稳当」。
在传统文化内容创作者
@国翠儿手下,它又能主打一个潮,几个炫酷特效加持下的变装,就能将生旦净丑的神韵表现得恰到好处。
皮影戏,也有很多种打开方式。
在周杰伦的《皮影戏》里,它是「微薄的身躯,刻画出厚实尊严,小小屏幕,撑起大大一片天……我碎碎念,唱念做打喜怒哀乐」。
在「汪氏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党飞华那里,皮影戏则是万物皆可「皮影
+
」的存在,可以重现迈克尔·杰克逊的舞步,可以雕刻国漫IP《狐妖小红娘》中的角色,还可以跟亚运会梦幻联动。
▲@汪氏皮影·确实牛皮 用皮影戏致敬迈克尔·杰克逊的画面。
国粹
+特效,皮影
「遇上」迈克尔·杰克逊,这「破次元壁」的同框,打破了很多人的想象:非遗,还能这么玩?
事实证明,能。这届年轻人,就喜欢这么玩。
越玩越好玩,越好玩就有越多人来玩。
当越来越多的
Z世代跟非遗因为
「玩」产生连接,非遗新生的图景也就愈发可期。
非遗正当「潮」,是非遗在时下呈现出的新气象。
但在几年前,非遗的「遗」还经常被理解为遗失,而非遗传。
在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匠焦三爷就用那句「游家班死了,绝种了」,来表达对唢呐艺术传承断代的痛心。
这声感喟,来得很现实。
15年前,《半月谈》曾在报道《人死艺亦亡 绝活成绝唱》中讲述了很多非遗的濒危处境,其中就包括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记忆遗产」的云南纳西东巴文化。
当地官员当时就感慨:「非遗消亡这么快,很大原因就是我国传承人整体进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
▲前些年,纳西东巴文化曾处于濒危之中。图中的图案为东巴象形文字。
弦歌不辍青蓝接。非遗之所以会陷入「人走艺绝」的境地,跟它困在传统中不无关系。
多年来,非遗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非遗铭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魂」,非遗保护传承关乎文脉赓续、文明延亘;另一方面,很多非遗与当下的社会文化消费需求脱节,也与当下的文化语境断裂——它不懂年轻人,年轻人也不懂它。
今天的非遗是过去的生活,过去的非遗也需要走进今天的生活。以人的智慧和技艺为基础、日常生活劳作为主要场景的非遗,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就是保持活态化。
让非遗活起来,可以拆解成很多个议题,但落到后喻文化场景中,就是非遗可以「玩」。
玩是趣味化表达
:
@国翠儿 的
「非遗科普
+真人演绎+炫酷特效
」是玩,
@汪氏皮影·确实牛皮 的用皮影戏致敬迈克尔·杰克逊也是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95后@郎佳子彧 用面塑还原宫崎骏动画、冰墩墩是玩,云南白族青年@小啊鹏 在论文答辩时演绎白族霸王鞭也是玩。
▲身为传统文化内容创作者的@国翠儿 将国粹+特效玩得很溜。
玩也是社交化传播
:很多年轻人以跳中国风舞蹈、玩古风特效、秀卡点变装等方式加入到接力创作队伍中,也是在解锁非遗保护传承的新姿势。
在玩与玩的交互碰撞中,非遗摆脱了宏大叙事里的抽象和严肃表达里的高冷,以一种好玩的方式进入了年轻人的世界。
玩,是新生代在新情境下的新表达。
在大众信息传播载体与接受方式不断更新的今天,在年轻人拒绝「端」与「装」、不爱说教与口号的时下,非遗内容传播自然也该因时而变、因势而新。
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不少人就把非遗玩出了新花样。
有人玩炫目特效。
被誉为「变装天花板」的
@朱铁雄,让人
「一见爱上传统文化」的
@国翠儿,都把
「国粹演绎
+特效变装
」玩得出神入化,圈了一大波粉丝。
有人玩摆摊开箱。
博主
@铁兜 通过线上开箱和交换礼物来讲解非遗,就让很多网民大感新奇。
有人去探访复刻。
95后博主@江寻千
(九月)
四处拜师学做胭脂、龙凤花烛、纸鸢、糖画,因制作精细,她被网友称作
「最不敢催更的博主」。今年初,她跟冰雕师傅共同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单体冰雕龙,抖音上获得点赞超
1000万,总播放量超2亿次。
▲@江寻月(九月) 跟冰雕师傅合力打造了国内最大的单体冰雕龙。
无独有偶,宝藏博主
@南翔不爱吃饭 为了了解盒子灯制作过程,专程寻访一群80多岁的手艺人,最终跟他们一块重现了消失约三十年的盒子灯,让很多网民墙都不扶就服他。
▲@南翔不爱吃饭 跟多名手艺人一起重现了消失多年的盒子灯。
有人对课堂随拍。
赣剧老师陈俐上课时的表演被学生拍下后就走红网络,因此吸引了更多戏曲迷。
▲赣剧老师陈俐上课时的表演被拍下后,在网上走红。
要立体交叉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有。要极富张力的情感体验元素,也有。
诸如此类的新颖传播方式,让非遗叙事形式从平面化图像变成立体化故事,随之而来的,是非遗变得可感可及可互动、又萌又潮又有趣。
透过这些具象化活态化的带感呈现,人们能看到非遗寓于细节打磨、匠心创作中的灵韵美,入眼入耳更入心,非遗形式跟现代生活美学、非遗内涵跟现代价值观念的连接也因此更为紧密。
而非遗跟大众的多维度连接,无疑能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通常而言,非遗的生命力主要就体现在两点上:
一,非遗能否受到更多年轻人关注、接受和喜欢;二,那些小众、濒危非遗会否被看见。
由于非遗内容嫁接了年轻化表达,95后和00后如今正成为非遗传播的生力军。
《2024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显示,截至目前,抖音上共有1428名非遗传承人,其中30岁以下的有199人,同比增长72%。用皮影演绎迈克尔·杰克逊、擎天柱的党飞华,用面塑还原宫崎骏动画、冰墩墩的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都是很有想法的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有意思的是,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最爱看这些内容的群体除了60后,就是00后。
▲这届00后,很爱看非遗相关内容。图片来源:《抖音2024非遗报告》。
在算法实现了非遗内容跟趣缘人群精准连接的情况下,在「旧」体式加载「新」形式、「新」表达焕新「老」手艺的语境中,那些小众、濒危的非遗在短视频里与直播间也被更多地看见。
青神竹编、东北大鼓、龙骨坡抬工号子、塔吉克族服饰、虞山琴派……这些以往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国家级濒危非遗,都在抖音迎来了「新生」。
种种迹象表明,非遗保护传承正走进「人人时代」。
在《人人时代》里,克莱·舍基曾断言,在未来,人和人会凭着趣缘联结共享协作。
在非遗保护传承的截面上,这般情形已经出现:年轻人以「玩」的方式参与共创,正带动非遗走向全民,为非遗焕新「进度条」按下加速键。
低参与门槛下,人人都能是非遗传播者。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共有1379万网友在抖音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
▲过去一年,共有1379万网友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
对很多网友来说,那些非遗传播新玩法,会将他们带到「认知-认同-认可」的渐进式梯度上。
他们表达认可的方式也许是
打赏
。
这类打赏,能为「以非遗养非遗」提供支撑:非遗传承人凭着「新戏票」实现技艺变现,有助于打通非遗内容「生产-变现-再生产」的正循环。
2023年,抖音上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直播,获得打赏收入的非遗主播人数增长25.63%。
他们表达认可的方式也许是
打卡
。
算法推荐助力的双向奔赴和「种草-拔草--再种草」的正向增强回路,会导引很多网友把对活起来的非遗的心动转化为前去亲自感受的行动。
而抖音上创作者、电商、生活服务等构成的丰富生态,也能把线上的「非遗内容热」转化为线下的「城市文旅热」。
数据最有说服力:在赛龙舟视频收藏量同比增长216%的带动下,广东佛山酒旅订单量同比增长131%;在簪花视频点赞量同比增长2848%的带动下,福建泉州酒旅订单量同比增长110%……
▲非遗的出圈,成功拉动了很多城市的文旅。
毋庸讳言,很多网民去体验自制漆扇、头戴簪花,都是奔着玩去的。
但不要小看这样的「玩」——玩也是一种保护传承。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非遗只有不断焕新才能永葆活力。
很多时候,非遗的新活力,也是「玩」出来的。
非遗裹上国风外衣后,玩着玩着,也就成了国潮。
所以说,非遗岂是过时物,一遇国潮便焕新。
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上,经常有博主就着周杰伦《青花瓷》的BGM「素胚勾勒出青花」,有网友利用国风特效体验青衣妆容……这是玩着就把非遗保护传承的事给做了。
▲博主@胡阿小小体验头戴簪花的视频,获得了逾540万点赞。